爸爸去哪儿夏克立劈叉(爸爸去哪儿夏克立)

《爸爸去哪儿3》第6期,孩子们得到了一个任务:守护冰淇淋。村长请孩子们守护好冰淇淋,不能给任何人吃。诺一和妹妹霓娜执行任务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坏叔叔——夏克立和邹市明。他们用闭上眼睛看不到的方法,强行吃了冰淇淋。

爸爸去哪儿夏克立劈叉(爸爸去哪儿夏克立)(1)

诺一看到冰淇淋被吃了,问:“村长发现了怎么办?”夏克立和邹市明对霓娜说吃完后,会再去买一个回来,这样霓娜才放下心来。吃了冰淇淋后,他们骗霓娜,他们去买蛋糕,可是,村长回来了。霓娜的第一反应是向村长解释:他们去买蛋糕了。

当霓娜发现,两个叔叔并没有及时把蛋糕买回来的时候,她哭着跑出去找。诺一跟出来,问她为什么哭了,她说她想妈妈了。夏克立在摄像机里看到,很不忍心,一直说这两个孩子很乖,大人不能欺骗小孩子,如果能买到,一定要给他们买。

可怜的霓娜,当村长安抚她之后,说没有冰淇淋后面的游戏怎么办,她还深信不疑,那两位叔叔会把蛋糕买回来。

看到这里,智象想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爸爸去哪儿夏克立劈叉(爸爸去哪儿夏克立)(2)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地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快杀猪,快杀猪,我都快要馋死了。”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杀猪呢?”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爸爸去哪儿夏克立劈叉(爸爸去哪儿夏克立)(3)

曾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直奔猪圈。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什么?”曾子说:“杀猪”。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啊!”

曾子严肃地说:“你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更应该说到做到,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爸爸去哪儿夏克立劈叉(爸爸去哪儿夏克立)(4)

1~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而爸爸妈妈是他们最信赖的人,如果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说话算话,孩子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怀疑,从而封闭自己,对旁人保持警惕,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大气、阳光的人格养成。

智象曾看到过很经典但又极其常见的一幕:早上,爸爸要去工作,3岁的小女孩寸步不离地跟着,怕爸爸离开。爸爸说,他去上厕所,让她不要跟着,小女孩这才自己玩起来。玩着玩着,她好像想起了什么,飞快地跑去厕所看,看完后又跑到爸爸停车的地方去看,然后自己默默地走回来,说:“都走了,又骗我。”

智象原本以为小女孩会哭,但是没有,小女孩很淡定地回来继续玩自己的。可见,小女孩就是这样经常被自己的爸爸妈妈欺骗的,才3岁,她就习以为常了。

爸爸去哪儿夏克立劈叉(爸爸去哪儿夏克立)(5)

很多家长会抱着跟曾子的妻子一样的心态,认为跟小孩子讲话,没必要当真。可是其实他们不知道,跟孩子讲话,才更要当真。

心理学家诺尔蒂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

孩子在幼年时所接触到的,足以影响他们一生。

本内容为智象原创,著作权归智象所有,欢迎转载,欢迎与我们联系,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