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我们眼中孔子是备受尊崇的学问大家,但他依然能够做到不耻下问,甚至曾经拜七岁小孩为师!

神童项槖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1)

项槖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与他七岁时巧舌如簧,一题难倒孔圣人有分不开的干系。

《三字经》中这样描述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华民族作为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孕育出了不少名传后世的少年英才。

有许多儿童虽然年岁不高,却能凭藉智力与勇气制胜。他们不仅有超人的天赋,还有不受后天环境影响的决心和努力。项槖,就是名副其实的少年英才。

世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袁家庄有一个少年天才,名叫项槖。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2)

在项槖出生之前,项家人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项槖的母亲魏氏虽然身怀六甲,但依旧做着,纺线织布料理家务,砍柴挖药的工作。

这年阴历四月初八,魏氏照常和邻居在幽儿崮挖药材,突然觉得肚子一阵坠痛,只能就地取材在幽儿崮生下了他,这个孩子似乎生来就与别的孩子不同。

由于出发匆忙,魏氏和邻居都不曾携带工具剪断母子相连的脐带,情急之下魏氏竟胆大包天地用茅草叶子割破脐带!

项槖父亲听说妻儿竟然在山上生下了孩子,立刻放下手中所有工作跑去迎接。看到孩子天格方圆地格饱满,像个小槖(口袋)于是给这个孩子取名项槖。

项槖渐渐长大之后,眉清目秀,对所有的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他经常问出一些成年人都难以回答的深奥问题。

“父亲为什么会有闪电?”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3)

这个问题在自然科学并不发达的当时,没人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项槖的父亲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见识短浅、面对儿子的提问瞎编了一个答案想要搪塞过去。

“老天在惩罚坏人和妖怪,你是在告诫你们小孩要听话!”

项槖听到答案之后却不像其他孩子一样不再追问,反而给父亲出了一个难题。

“冬天却并不经常打雷,难道坏人和妖怪只在夏天出现吗?”

这已经并不是项槖第一次给家里人出难题了,项槖的舅舅曾经想要男主这个“小顽童”,问他:“槖儿,你能告诉舅舅满天的星星有多少颗吗?”

项槖不疾不徐地回答:“舅舅,你能告诉我你的头发有多少吗?”

除了和舅舅“抬杠”,项橐也会像寻常孩子一样询问父母自己的来处,而且能够付出行动去验证。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这样荒谬的说法:“你是垃圾堆旁捡来的。”“你是充话费送的孩子。”

项橐的母亲魏氏为了敷衍幼儿,跟项橐说他是:“父亲打鱼时,从从凉汪里打捞上来,随后用鱼篓背回家养大的。”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4)

魏氏所说的凉汪是距离他们生活的袁家庄五六里地的一个地方,这里的水冬暖夏凉、非常有名。项橐听到母亲的说辞职后,便总想去凉汪看看。

越长越大的项橐,在某个夏日午后带着小伙伴顺流而下真的去了凉汪。虽然他在这里没有如愿见到比自己小的孩童,但他这种求知的欲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如今几岁孩童都会的脑筋急转弯,在封建时代却能难住无数成年人,项槖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提出的问题,都表明他绝非池中之物。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对这个“脑回路清奇”的小儿印象深刻。声名远扬的项槖,也得到了周游列国的孔老夫子的关注。

项槖难倒孔子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5)

孔老夫子为了和项槖见面,特地更改了东游路线。

项槖调皮,父亲去田间锄地的时候在地头用小石子围了个圈,在这里修建了一间“小屋”以供项槖玩耍。

孔子东游的时候,恰巧从项家人修得“小屋“旁路过。孔圣人的徒弟子路去赶着马车从这里经过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在田边玩耍的孩子。

子路多番提醒,这孩子却始终不肯让路,惹怒了爆脾气的子路。

“小孩,闪开!给我让路。”

孔子见子路满脸怒气,下车查看发生了什么,结果就看到一个小孩儿不卑不亢地指责子路:“不懂礼貌!”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6)

孔子惊讶这个孩童不怕事之余,反问孩子:“怎么无礼了?”

小孩子有理有据地回答道:“城躲马?还是马躲城?”

孔子环顾四周,却并未看到有“城”。但还是淡然应对:“理应是车子绕城而过,而非城让车子先走。”

只见孩子退后两步,指着远处那座“小屋”说:“你看,那是不是有一座城池?”

孔子看着远处用泥巴筑起的小城,不过三尺见方,但是城楼、城墙上的垛口、甚至是瞭望塔都栩栩如生,这才反应过来的确是他们扰了孩童的清净,误入了别人的“城”。

于是虚心表示:“我们的确失礼,这次请你原谅我!”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7)

这时候孔子还不知道,这个让拦住他路的孩子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神童。当他们无奈地绕城而过,孔子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小孩反应灵敏,说话周全,与他们要找的神童特征高度重合。

孔圣人拜师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8)

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早在公元前480年就开始创办私人学堂,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众多弟子。

孔子30岁开始收徒,他希望将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可塑之才,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遇见项橐的时候,孔子誉满天下,很多人都赞扬其高洁的行操,但孔子却不骄不躁努力追求进步。

孔圣人反应过来之后,当即掉头回头寻找项槖,恰好偶遇了仍然在田间劳作的项槖父亲。

想起不久前的对话,孔圣人问道:“您一天要锄多少下地?”

只见对方不疾不徐地回答:“你的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锄头就锄多少下!”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9)

孔圣人听到这个答案之后,明白眼前人一定与刚刚那个孩童有关,便开门见山地问他神童项槖的去处。

项槖父亲是个老实人,不会说谎,但也并未告诉孔子是自己的孩子教自己这么说的。

孔子继续寻找项槖,在村头的池塘边遇到了两个正在争执的孩童。

一个指着太阳说:“太阳早晨像车轮子,中午像痰盂,形状发生变化一定是因为距离的原因!”

另一个却淡定反驳:“如果照你的理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应该很热,中午太阳离我们远理应很冷,可事实却截然相反!”

孔子也对这个辩题非常感兴趣,非常想参与其中但他也并不能说出所以然来,于是表明身份虚心向一个七岁儿童请教。

项槖也不骄傲自满,给孔子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来引导他想出答案。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10)

“鹅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大?”

“因为他的脖子长?”孔子回答。

“蛤蟆脖子很短,叫声依旧响亮!又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回答不出,项橐继续提问:“松树为何冬天依旧耐寒,不落叶?“

孔子答:“松树坚实,所以耐得住严寒。“

项橐再问:“竹子虽空心,依旧不畏严寒!“

孔子再次沉思……

项橐对两次陷入沉思的孔子说到:“早就听说你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想到连我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11)

孔子听完长叹一声:“学无止境。”随后虚心向七岁的孩子请教还有无其他考题。

项橐再次出题:“你可能答出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

孔子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却只知道日月星辰是上天的馈赠,五谷杂粮孕育生命,却从未思考过要如何计算个数。

项橐看穿孔子一时语塞,一句话回答命题:“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虽然项橐未曾丈量出具体数量,但他以“天”、“年”为单位,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极具哲思。

孔子听完自叹不如,立刻决定拜师!

“后生可畏,我理应拜你为师!”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12)

孔子这声后生可畏,后来被记载到《史记》之中去,甘罗十二岁拜相,就引用了神童项橐一例来说服吕不韦。

我们如今常用的典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孔子在拜师项橐之后的真心感悟。

作为能够代表诸子百家的知名学者,孔子以学富五车的才学名扬天下,座下更有著名的“孔门七十二贤”,但他并未因此居功自傲。

人在被赞扬、夸赞时很难保持谦虚,却容易在语塞、挨骂时失了风度。可是越有本领的人,似乎更加谦虚……

项橐之死

自从孔子拜师之后,项橐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他莫名其妙多了许多仇家,而关于他的死亡,有两个流传甚广的版本。

项橐所处的时代、鲁国、齐国、吴国各自为敌,为了招揽人才国家领导使劲浑身解数。听说孔圣人拜师七岁小孩之后,齐国甚是担心。

田氏刚刚谋夺姜氏政权,一切尚未稳定。晏子提倡法制的做法,与孔子的礼治针尖对麦芒。如今突然杀出来一个七岁小孩儿,如果不能收为己用,反而被孔子拉拢到鲁国,齐国大危!

齐国虽然觊觎项橐才学,但直到项橐十岁才初次登门,项橐的父母看到官家登门都如临大敌,跪下迎接。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13)

项橐是莒国小民,听到对方上门是为了请自己去齐国当官,享受荣华富贵之后大为震惊。

作为莒国小民,项橐已有阵营,他如果去了齐国便是不忠不义,为所有人所不齿。项橐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可是他却以为,光天白日之下,齐国的武将不会将他当众杀害!

项橐大方表示:“海龙岂能与江鲦为伍,我是莒国小民,哪有资格到齐国参政?”

此言一出,武将自然明白对方不想为齐国所用的心情。可是这次他们从齐国来找项橐,就是为了收为己用,如果不能免除后患,齐国国君的意思是除掉他以绝后患。

项橐为了莒国荣耀,为了民族士气誓死不从,只能捐躯以表真心!

当然关于项橐之死,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项橐成为孔子之师之后,便多了一个:“得项橐者得天下的说法。”各国国君都想要一同霸业,项橐作为靶子和父母一起躲在山洞中。

孔子问天上几个星(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14)

谁知被吴国、齐国两国发现,两国武士争抢过后打杀起来,吴国武士为了劫持项橐一直躲在深山之中,五天五夜断水断粮。

为了尽快突围保命,吴国人想起了项橐出生的典故。决定狠心的用茅草割掉他的头颅,这样齐国将士便无计可施,项橐也不会落入敌手。

可怜的项橐,就这样死在国家争斗之中。

谁也没有想到,一代神童会落个如此惨淡的下场。

结语

项橐能够成名,一来是因为他面对孔子也能不卑不亢,二则是因为他对所有的事情都保有天然的热忱。

举一反三并非神童专利,人在做事的时候很容易随波逐流,因此失了分寸。

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已有常识,只有打破安全壁垒走出突破性一步,才有可能收获机遇和挑战。做人做事,理应向孔子学习,只有不耻下问,才能成就自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