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蒲氏(蒲与濮卜僰为同名异译)

#走向世界的巴蜀文化#

原创 牛汝辰

三星堆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族属问题,“祭祀坑”的性质,青铜人像和青铜树的文化蕴意,其宗教体系和陶文性质等等。许多专家学者参与研究讨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其中认为三星堆文化独立于中原文化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但属于中原以外的哪个文化则众说纷纭。经过笔者对成都蒲江历史地名的研究,三星堆文化应该与百濮民族有一定关系。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蒲氏(蒲与濮卜僰为同名异译)(1)

《山海经》卷5,中山经:“蒲薨(读轰)之水,东流注于(岷)江。”

古蜀国,公元前8世纪,杜宇从朱提(云南昭通)北上,越过长秋山,先占领蒲,继占领卑(郫县,今郫都区),自号蒲卑,称为望帝。(《华阳国志·蜀志》),“蒲”与“卑”已成为邑聚。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带兵“伐蜀,因取巴地,分为三十二县”(《路史》罗苹注,引《华阳国志》),在蒲水下游设置蒲阳县(县治在今邛崃市牟礼镇永丰村)(《旧唐书》卷41,地理志,依政县)。

汉代,蒲阳县併入临邛县。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开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华阳国志·蜀志》),“蒲江”地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上,至今已有2085年。

蒲江,历史悠久,地名文化厚重。早在西汉时,蒲江的先民就在这里煮盐炼铁。《华阳国志》载:“孝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罢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表明西汉时即有“蒲江”之称,至今有2085年。《元和郡县图志》载:蒲江县“南枕江水,因以为名,后因之”。县名以蒲江河为名。蒲江从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县。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蒲氏(蒲与濮卜僰为同名异译)(2)

蒲江战国船棺的发掘,被列为成都市八大考古发现之一。蒲江出土的“成都矛”是成都地区最早刻有“成都”二字的器物,印证着成都之名千年不变。“巴蜀印章”“蜻蜓眼”等众多文物的掘出,四川最大规模冶铁遗址在蒲江铁溪村附近的发现,都一一证明着蒲江是历史上的盐铁重镇和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远古时,蒲江县境为先民濮人的生活区域。“蒲”“濮”“卜”“僰”(bó)皆为表示民族名称的同名异译。濮族,为远古至秦汉时期繁衍生息在百濮之地的族群,即今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和江汉流域以西一带。

“百濮”最早见于中原史籍记载的是《尚书·牧誓》,曾参加周武王“伐纣”会盟;濮族与庸、蜀、羌、髳、微、卢、彭等族群一起参加周武王牧野誓师讨伐商纣王。《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即今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孔安国《传》说:濮在江汉之南;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濮在楚西南。《左传·文公十六年》:“麇人率百濮聚於选,将伐楚。”杜预注:“百濮,夷也。”孔颖达疏:“濮夷无君长揔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春秋战国时,受到楚国挤压的濮人开始溯长江而上,定居在巴蜀盆地(四川、重庆)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区。

濮,秦汉前为世居西南的一个庞大的族群,与夷(彝)人同源于元谋,而发展迟缓于彝,后融入彝,成为今彝人祖先之重要组成部分。《逸周书·王会》:“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孔晁注:“六者南蛮之别名。”

古代元江称为濮水,濮水就是因为濮人居于水域而得名,后来演变为蒲江。春秋战国时的濮人,主要居住于楚国西南部。今西南部部分汉族及少数民族彝族、哈尼族、白族、土家族、布朗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氐族、羌族、傈僳族等民族就被认为是跟古濮人有关系的民族。濮水还名仆千水、布濮水,后来演变为蒲水、蒲江。濮即卜,古代濮、卜通用。上古之濮,文献记载甚多。

《逸周书·王会解》说商周时代濮人屡次入贡,“商、产里、百濮以象齿、文犀、翠羽为献”。濮人,就是卜人,也称僰(音博)人,他们最先在酸枣树下居住,后来僰人的“僰”字的含义就是酸枣树下居住的人,就是今天的蒲人。 濮人,当为彝族先民的一部分。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蒲氏(蒲与濮卜僰为同名异译)(3)

《华阳国志》云:“濮,当作僰”。濮,古时读如僰”。僰为“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在常璩“濮”,即“滇僰”。《南诏野史》云:蒲人,即古百濮,周书所谓微、卢、彭、濮也”。《中华大辞典》释“濮:倮倮族,即爨(cuàn)蛮之一种”。爨蛮:……古百濮之一种”。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言:“濮,今称倮倮”。今彝族(倮倮)中存有以“僰”“濮”之祖先名为“姓”者。“濮”仍在彝语中以词根而用,指“人”“族”“祖先”等义,如“尼苏濮”“撒尼濮”“濮坡(祖先)”等。

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即有“蒲江”之称。蒲江因古代时期河流两岸居住濮人而得名,后濮人逐步演化为蒲人。

濮人随黄帝族东进到河南、山东濮水流域。今郑州南古代有南濮水、北濮水。经陈留酸枣县,东北注,经燕城南,经濮阳南,经济阳至高平,钜野入济。清初,“黄河迁决,濮水绝流。”(《读史方舆纪要》卷47,延津)

“帝颛顼,高阳氏,元年,帝即位,居濮”(《竹书纪年》),河南濮阳为“颛顼墟”,他是在母族濮人支持下即位的,还居住在濮人地区。

“黄帝崩,葬(陕北上郡)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莫不砥属。”(《史记·五帝本记》)

“虞舜者,名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史记·五帝本纪》),为五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一。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蒲氏(蒲与濮卜僰为同名异译)(4)

濮人到商代,已沦为商国藩属,《逸周书·王令解》“伊尹受(汤)命,于是为四方令曰:……正南……百濮……请令以珠玑,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

商王武丁时(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59年)甲骨文记载,商王经常征伐濮人,称为“戎徏亍 ”,徏亍 即濮。商人俘掠大批濮人作奴隶,所以后来称奴隶叫奴僕。

濮人怨恨商王,所以参加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之役。《尚书·牧誓》“(周武王)……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曰:……西土之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矛,予其誓。”是参加武王伐纣的八国之一,濮人在西周成为周王朝为藩属。

敬请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