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海迪的故事的感受(1980s张海迪不屈并美丽着)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的感受(1980s张海迪不屈并美丽着)(1)

文 雷 泽

张海迪,英模辈出的20世纪80年代的一面旗。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代名词,曾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成为让整个中国曾为之感动的“青年偶像”,她的事迹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确,她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励志传奇。对于多年来公众赋予她“榜样”的想像,她说:“我身上的光环只是人们的臆想。”

初次见到张海迪的人一般会大吃一惊,这位和高位截瘫抗争50多个年头的女性竟然没有让岁月在脸上留下多少印痕,她面容清秀,双目清澈,神态自信。这些年来,经常在全国两会期间或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观众席上见到她,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

挑战残酷的命运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儿园里,她是最爱跳爱闹爱笑爱叫的小丫头。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这便是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发生在这位5岁姑娘身上的事。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她顿时觉得自己的两腿没了,“像飞走了似的”。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真气死人。她本来就不喜欢这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群众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但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欢豪言壮语,因为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起……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的感受(1980s张海迪不屈并美丽着)(2)

1983年5月,张海迪与团中央有关干部等在一起合影

“80年代的新雷锋”被发现

1982年12月,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团代会一结束,新一届团中央领导班子就讨论“共青团工作如何开展新局面”的问题。在1983年3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开展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学雷锋、学先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活动,其中“突破口”是要选择一个好的青年典型作为青年看得见、学得到的好榜样。

当时,团中央宣传部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团委发出通知,要求他们在现有宣传和组织青年学习的先进典型中选择适合在全国推出和宣传的青年典型。时为团中央宣传部干部的魏久明在一次会议期间无意间听到张海迪的事迹,并被深深打动,心想:张海迪的人生价值观可以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符合时代特点,符合青年需求,符合邓小平提出的“四有”要求。于是,魏久明向团中央书记处写了书面汇报,山东团省委也写了报告,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同意选择张海迪作为青年先进典型,向全国青年推出。

团中央书记处确定把张海迪作为向全国青年推荐学习的青年先进典型人物之后,为了慎重起见,多次派人同山东团省委一道进行考察。首先派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记者去了解采访,并为以后宣传报道作准备。他们考察回来反映很好,对张海迪作了充分的肯定。于是,团中央处书记处研究决定,在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20周年纪念日——1983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上表彰张海迪。

2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显著刊登张海迪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2月28日,在中央团校万年青宾馆小会议室,团中央召开了“首都新闻界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会”。“那天我们只请了20多家中央和北京市的新闻单位,但实际上有不少新闻单位不请自到,包括上海、天津、广州等驻北京的一些新闻单位。胡锦涛同志主持了这次会议,他简要地介绍了张海迪的情况,说她是‘80年代的新雷锋’‘青年学习的榜样’。”魏久明回忆说。

这天,张海迪靠着双肘支撑在轮椅上,漂亮的西装里套着件天蓝色的毛衣,瀑布般的秀发泻在肩上,透过深色宽边眼镜,一双眼露出坚毅聪慧的光芒,白净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面对几十位记者,张海迪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语调、手势诉说着她对人生的理解和28年的旅程。

]张海迪讲了一个小时,她的感人的经历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博得记者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报告会结束时,就有不少记者们就涌上前去,有的要求约定时间进行采访,有的提出问题请她回答,有的要她签名留念。

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这篇长篇通讯感人至深,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社先后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8万多封。连日来,首都各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连篇累版地宣传报道张海迪的事迹、活动消息和读者反映。魏久明说,宣传声势如此迅速和广泛的发展,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计划和设想。

最看重的是全国劳动模范这个荣誉

3月5日,张海迪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都各界纪念学习雷锋20周年大会。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张海迪。会上,胡乔木作了《做80年代的新雷锋》的报告,王兆国在会上讲了话。张海迪作为学雷锋的先进人物,坐在主席台上。两天后,团中央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大会。

3月11日,在人民大会举行了张海迪报告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市和中央机关的共青团8000人。

3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向全国实况转播了张海迪报告会的全部录像。当晚收视的观众达两亿多少人次,张海迪生动而又给人启迪的报告,以及会场上听众狂热的情绪,感染了全国的青年及至各界群众。中央电视台应观众的要求,又几次重播了这次报告会的录像。

4月下旬,邓小平、叶剑英、邓颖超等8位中央领导分别为学习张海迪题词,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5月9日,中共中央转发了共青团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报告》,要求各级党委、党员和广大群众都要开展学习张海迪活动。这样,全国学雷锋、学先进的活动更加广泛地发展起来了。一时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80年代的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说,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才20多岁,十分单纯,忽然间从自我闭塞到成为公众人物,生活随之发生了变化,视野也得到开阔。一个残疾少女的生活从此打开了窗口。有媒体把这一切称为神话,但我从来不在乎这个,而当时面对这一切我也很淡定,现在依然。其实,我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中依然保持本色。”她说,不能因为祖国赋予的荣誉而张扬自己,去谋取私利。

言及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在关注她,张海迪笑了笑:“我的存在使人们消除了一种迷信,偶然被媒体发现和宣传的海迪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女性,我身上的光环只是人们臆想的。我倒是希望人们见到我本人的时候,会多多少少感到失望,因为不太见太阳,我的脸色不怎么好,有时得斜靠在轮椅扶手上,这一切让我看起来有些病态,可这确实是生活的现实……我惟一让人们喜欢的,大概就是我开朗的性格。我觉得一个女性要会笑,笑出声来,甚至笑出眼泪,这才是可爱的。”

“全国三八红旗手”、“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所有的荣誉中,她最看重的是全国劳动模范。“这些年获得了多少荣誉我自己不记得了,惟一我牢牢记住了200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回家后我说:‘妈妈,我真的非常高兴。我从5岁患病到现在,不但活着,我还在劳动。劳动模范是什么?那就是劳动好的人呀,就是做了很多的事情。’什么我都可以放弃,什么东西我都可以不在乎,但是惟有劳动模范的奖章我留在身边,有时候深夜写东西的时候我把那个奖章拿出来看。真的,劳动模范,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人劳动更光荣,特别是作为一个残疾女性。”她说:“我是一个残疾人,本来应该是社会的累赘,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成了全国的劳动模范,我感到无尚光荣,因为我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已是中国残联主席的张海迪认真履行职责,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不断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她说:“我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许多美好的梦没有实现,只要我还有一分钟能够学习和工作,就绝不会放弃只有一次的生命。”

编辑|安吉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的感受(1980s张海迪不屈并美丽着)(3)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的感受(1980s张海迪不屈并美丽着)(4)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长按二维码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