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职场人该如何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从2019年疫情爆发,到教培双减政策出台,房地产拿地困难,再到大厂裁员等,大家对整个就业市场普遍持悲观的情绪。

然而近期我听到了一组有趣的数据:互联网大厂近两年裁了21.7万人,但同期也招了29.7万人。

这个现象是可以解释的,随着互联网流量增量红利的消退,互联网大厂由原来对规模和增速的追求转换为对效率和利润的追求,即从做规模性流量到做存量的转变,因此大厂裁掉大部分成本中心员工的同时,也急需一批能够为他处理危机和增长利润的人才。

危机下,更能凸显人才的宝贵。

另外,塔勒布在《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中也提到: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

作者主张愈是脆弱的市场环境,我们愈发要修炼自身的反脆弱性,在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中成长和壮大。

根据斯多葛学派的三分法,世界上的事情只有三类:完全可以控制、完全控制不了、能控制一部分但无法完全控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对于控制不了的事情应该置之不理,避免浪费自己的注意力。

大环境的趋势是属于我们完成控制不了的,我们能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聚焦自我,想办法打造自己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尽早稳固职场地位。

说到底,行情越不好,越需要真正的人才来处理问题,自身强大的竞争力才是抗衡八面来风最靠谱的武器。

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凭空想出来或者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理解来定义的,而是需要放到有竞争关系的特定环境里进行对比才能凸显出来的。

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自我探索:

一、“竞争”要求对标

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步需要明确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是什么,即你竞争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跟谁竞争。

脱离岗位跟竞争环境来谈核心竞争力,是极其不现实的。

这里的竞争目标除了常规的KPI,更讲究的是个人能力的PK。寻找竞争目标则要求我们要找到特定环境下对标的岗位或者人物,一般建议在公司内部寻找。

对标的竞争目标切勿好高骛远,不仅要目标合理,而且要精准。

建议寻找短期内你努力一把还是能够得着的对象,千万别一上来就跟专业人士或者公司大佬或者岗位外的人物对标,那就是纯粹给自己添堵了。

小A因为演讲能力突出,被领导授权担任公司大小活动的主持人,甚至直接获得担任总部年度晚会的主持人。可是小A完全高兴不起来,他发现自己跟总部主持人的差距之大,短时间基本补不了,陷入了较长时间的焦虑。

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小A是运营部主管,主持、演讲能力并不是他的岗位要求,而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明明是因为能力好被赏识,现在却因为这等好事陷入苦恼。

小A的案例就是典型的找错了竞争目标(运营部对标主持人)以及没有设定合理的期待(拿业余能力对标专业能力)。

可以利用能力三核的工具进行自我能力对标岗位所需能力或者对标岗位绩效优异人才所拥有的能力的梳理,从而找出差距,制定提升计划。

  • 知识:胜任这个岗位的基本门槛,比如学历、专业或者资质证书
  • 技能:胜任这个岗位需要操作的内容和方法,比如编程能力、写作能力
  • 才干:胜任这个岗位的综合素质,比如沟通力、亲和力、学习能力

自我能力

竞争目标能力

能力差距

提升计划

知识

_

_

_

_

技能

_

_

_

_

才干

_

_

_

_

二、“核心”讲究聚焦

你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职场人该如何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1)

职场是一个价值的“交换场”,只有当我们拿自己最厉害的能力去交换,才能够最大化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拥有聚焦的能力,别人才会把你擅长且喜欢的活交给你,你越做越好,优势越发明显,从而进入一个能力的正向循环。

而现实中往往有一群人倾向于用自己的次要能力去交换,相当于从一开始就选择把自己活成职场隐形人,谁也看不到你,什么活都可以给你干,甚至补能力补到自己都怀疑人生了。

可以通过专业测评梳理自己的技能(有需要请敲我~),也可以通过自我梳理、他人评价等方式,将自己的技能跟才干分别整合到能力四象限。

你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职场人该如何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2)

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指的就是梳理完能力后,你从优势区里选择聚焦的1~2项优势

总而言之,修炼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关键在于:

梳理你的技能,选择1-2个反复精进的才干,并且在你擅长的知识领域和工作领域中将他们组合成核心竞争力。

即把优势区中1~2项技能跟优势区中1~2项才干进行组合(注意:技能跟才干的组合才有可能发展为能力),回到工作中投入使用,不断提升。

举例:我梳理出自己特别想要发展的技能是咨询、写作,期待聚焦发展的才干是逻辑思维和亲和力。

因此我聚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我擅长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精进发展逻辑清晰、具备亲和力的咨询和写作能力。

最后还想说的是:

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的关于能力提升最多的理论就是木桶效应,所以生涯的前半段大部分人都在拼命地补自己的短板,痛苦地驱动着自己一步步长成别人的样子。

但木桶效应并不适用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彰显自己的职场价值,一定是从优势出发,让自己的强项更强,那才是我们在这个混沌时代里最耐抗的核心资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