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民间风俗(江西非遗传统民俗)

普庵信俗,是以北宋末南宋前期于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出生成长的著名禅师普庵印肃禅师为信仰对象,以佛教经忏法事为主要内容,糅杂了赣西北民间道教、巫教众多内容的,跨越宋、元、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民间信仰。

江西婺源民间风俗(江西非遗传统民俗)(1)

历史渊源

普庵信俗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它所信奉的祖师就是普庵祖师,号称为“余祖师”或“万法教主”。普庵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卒于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其出生年离现在已过900年,卒年离现在近850年。

普庵的民间传说在他在世时就已经传开,辞世之后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据《普庵语录》记载,普庵辞世十年,新余进士谢鄂为普庵行迹写序时说:“。”可见南宋前期,普庵在当地的影响就很大。

民间把普庵的符咒谱为琴谱,成为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十大古典民曲。民间的符箓传承于民间,广泛使用于佛道之间,普庵也因之成为佛道民间化中的一代宗师“万法教主”。民间普庵弟子的法事科书到如今还可以追踪到清乾隆年间手抄本。由此看来,普庵信俗在民间至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基本内容

普庵信俗内容很丰富,它应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狭义的普庵信俗是以普庵民间信仰弟子为传播载体的、以法事仪轨为基本内容的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广义的普庵俗信则与普庵文化有关联,除了狭义的基本内容外,还包括婚俗方面的“‘肃’字迎亲”民俗,普庵信仰弟子的“普庵咒”,以及在赣西北与闽西等普庵俗信区域广泛流传的普庵民间传说故事,近年来福建莆田奉普庵为渔民出海保护神的信仰。

狭义的普庵信俗基本内容以民间普庵信仰弟子的法事仪轨为主要内容。普庵弟子的法事仪轨包括:度亡法事仪轨,太平清醮仪轨,庆寿醮法事仪轨,斩关上锁仪轨,藏禁法事仪轨,起太岁法事仪轨,补土法事仪轨,谱醮仪轨,跳觋法事,生人醮法事仪轨等等内容,其中已被列为省级非遗文化遗产项目的“香花和尚舞”即是普庵信俗中法事仪轨的一个内容。围绕普庵信仰弟子的法事仪轨,还有广泛传播于民间佛道之间的符咒使用、神像雕刻、法事道具等内容。

主要特征

客家文化特色。普庵信俗,尤其是以度亡醮仪式为主要内容的普庵俗信,基本上是在客家分布区域内,成为客家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佛教禅宗文化特色。普庵俗信,不论其广义的俗信还是狭义的俗信,其基本内核是佛教禅宗文化,是佛教禅宗的民间化一种。

多种宗教糅杂融合的特色。普庵信俗尽管以佛教禅宗文化为内核,但其中糅杂了道教科仪、民间巫教等其他俗信内容,体现了普庵信俗兼收并蓄的包容特色。

区域广泛性特色。普庵信俗不仅仅是赣西北宜春市下辖客家分布区的民俗,还广泛分布于闽西、台湾、湖南、广东等客家分布区域,甚至分布于云南、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区域。

江西婺源民间风俗(江西非遗传统民俗)(2)

江西婺源民间风俗(江西非遗传统民俗)(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