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县文物保护单位(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

李并成

山东古县文物保护单位(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1)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文史研究馆文史研究员。著有《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瓜沙史地研究》等。

贯穿河西走廊地区的汉长城始筑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条长城今天留存状况如何?总的来说,在河西西部的敦煌等市、县境内遗迹较清晰,而在河西东部地区却大段损毁,尤其是在今民勤县境内遗迹更难寻觅。于是有学者认为民勤的汉长城与明长城重合,被明长城改造利用;还有人干脆断定汉长城原本就未经过民勤。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近年多次在这一带考察,找到了一些遗迹,并得到有关文献证明。

山东古县文物保护单位(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2)

《汉书·赵充国传》:“武威县、张掖日勒皆当北寨,有通谷水草”。汉武威县位于何处?有人认为在今民勤东镇与西渠间,也有人认为在今端字号柴湾,更多的人则泛指在今民勤县北或东北,笔者则考出位于今民勤县北略偏东40公里,即泉山镇西北10公里西沙窝中的连城遗址。

西沙窝位于今民勤绿洲西部,南北近百公里,东西宽数十公里,地表主要为半固定白刺灌丛沙堆覆盖,但在其间却残存着沙井柳湖墩、黄蒿井、黄土槽、端字号等原始聚落遗址和连城、古城、文一古城等多座古城址以及大片的风蚀古弃耕地。今日沙浪滚滚的西沙窝在新石器时代以至汉唐时期乃是一片繁荣的绿洲,汉武威县、宣威县、唐武威县、白亭军、明威戍等军政建置即设于这片古绿洲中。古绿洲突出于走廊平原之北,地当走廊通往河套、漠南的要径,亦是匈奴等民族、部族南下的天然孔道,据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依理推之,在这一古绿洲外围修筑塞垣,以护卫其安全,进而屏障走廊腹地和丝路交通大道,万不言而喻之事。

如同突出于走廊之北的古居延绿洲外围所筑塞垣、亭障那样。汉修长城决不可能将西沙窝古绿洲置于塞垣之外。

山东古县文物保护单位(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3)

《汉书》云:汉武威县地当北塞。“塞”者在汉代史籍和简牍中有特定含义,专指长城边防设施。《史记·高祖本纪》:“二年,缮治河上塞”。同书《匈奴列传》:“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书》之《贡禹传》《贾山传》《韩安国传》《赵充国传》《匈奴传》《后汉书》之《祭肜传》《西羌传》《鲜卑传》《西域传》和《南匈奴传》以及《盐铁论·本议篇》等史籍亦多次出现有关“塞”,即长城塞垣的记载。如《赵充国传》:“窃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里,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虏数大众攻之而不能害”。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汉代实物资料也屡屡证明,“塞”即指汉长城,其含义特别明确。既然汉武威县“当北塞”,则其所在的西沙窝古绿洲外围肯定筑有汉长城,此长城即名“北塞”。言之凿凿,当无疑义。

事实正是如此。今天民勤境内虽因两千多年来的风雨剥蚀、流沙壅压,加之人为严重破坏,汉长城塞垣大部毁坏,许多地段形迹不清,但仍有多处遗迹可觅,汉代烽燧亦残留较多。

择要介绍如下:

01

西沙窝西缘汉塞遗迹

这一带尽管实地难觅塞墙形迹,但在大比例尺航空照片上则可清楚地看到,即在连城、古城(汉、唐城址,笔者考为在汉为平泽亭,或晏然亭)线以西2~5公里处有一道残垣在沙丘中断续隐显,由东北伸向西南,残长10余公里,尤以古城西南一段最为清晰。残垣虽大段被黄沙埋没,但在航片上其线形遗迹十分明显。朱震达等著《中国沙漠概论》(1980年修订版,科学出版社)一书所附照片2~13“民勤西部沙漠中的长城遗址”即为这道残垣中的一段。此道残垣位于西沙窝古绿洲西缘,又远在明代所筑长城之外,显系汉长城遗址无疑。

山东古县文物保护单位(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4)

02

三角城汉代城鄣遗址

位于西沙窝北端,南距连城遗址9公里,东南距红沙梁乡9公里。整座城池筑于一座高8.5米的土台上,台之东北部倾塌,使城址看上去略呈三角形,当地因名之“三角城”。该城南北约120米,东西200米许,墙垣仅残存五段,高出台面2~4米,以粘土、砂石和红柳间层夯筑。城内城周散落大量绳纹、素面灰陶片、红陶片、碎砖块等物,多系汉代遗物,亦见沙井期文化的夹沙红陶片、石刀、石斧、陶纺轮等。阎文儒先生于1945年初还在这里掘得汉五铢钱、漆木片、铜镞等物,并断定此城至迟在汉末即成废墟(《河西考古杂记》,《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1期)。《武威地区文物概况》等书将其认定为汉代烽燧遗址。笔者则认为该城规模远较一般烽燧为大,应系等级较高的边塞防御机构驻所。三角城为石羊河下游绿洲最北部的城垣遗址,居汉武威县之北,其地位的重要恰相当于古居延绿洲前缘的遮虏障,故三角城亦应为障,为武威北塞上的重要城障。《汉书·张汤传》师古注:“障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障蔽,以扞寇也”。三角城障之所以筑于高台之上,除因地位重要便于固守外,还因距石羊河(汉谷水)古终端湖——猪野泽较近,当时地面较为潮湿之故。

03

四方墩汉燧

位于县西部昌宁乡陶湾村东北约5公里的荒滩中,正四棱台体,因名四方墩。底基每边长27米,残高12米,甚雄伟,于十数里之外即可显见。夯筑,夯层厚15厘米,东南角有后期土坯补修痕迹。墩上残留土坯砌女墙,并有面积约80平方米的建筑遗迹(残壁高约2米)、灰烬层(厚约1米)、垃圾和积薪。墩内横加韧木二排,四角见残断木梁,四壁见伸出的檩条。墩下东南近侧有两座较小陪墩和马厩遗址,陪墩底基各4米×5米,残高均5米许。墩周为一片开阔的风蚀地,间有沙堆,其上散落汉代灰、红陶片和砖块。墩南沙岗上存汉代陶窑残址一座。墩附近曾清理汉墓三座,出土灰陶罐、残漆片、五铢币等物。墩侧一座沙丘上还发现许多小玉珠和玉屑片。此墩属汉代烽燧无疑。

山东古县文物保护单位(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5)

04

沙岗墩汉燧

位于昌宁乡政府北略偏东约7.5公里处,覆斗形,底基南北4米,东西6米,残高10米许。沙土夹压芦苇夯筑而成,夯土层厚25厘米,苇层厚8~10厘米。烽周被流沙壅压,散落灰陶片和沙井文化的粗红陶片等物。由其构筑形制和遗物观之亦属汉燧。

05

野鸽子墩

位于县城东南苏武山上,因墩上常年有野鸽子栖息得名。覆斗形,底基南北10.1米,东西12.3米,顶宽3~4米,残高6米许。大土坯垒砌,中间夹压芨芨草。墩周散落大量汉代灰陶片,亦有后代的绿釉、褐釉、白釉、黑釉瓷片和明代青瓷片。当为汉代始筑,明代补修利用的烽燧。

06

其他汉燧

如芨芨井墩、红茨墩(均在大滩乡东大村,残高12米)、庙墙石墩(大滩乡北西村)、连城墩(西沙窝连城附近)、文一西塔墩(大坝乡文一村,残高11米)、半截墩(文一村)、大坝北塔墩(大坝乡北)、羊圈墩(重兴乡西4.5公里,残高12米)、牛毛墩(重兴乡西10公里,残高5米)、花寨墩(夹河乡肖家案村西北2.5公里)、茨井墩(夹河乡南平村)、银墩(收成乡建立村)、黑水墩(昌宁乡阜康村)、梧桐墩(昌宁乡东15公里)等,皆具有汉燧的构造形制并散落汉代遗物,均系汉燧,或汉代始筑,明代又被增修利用的汉、明烽燧。

山东古县文物保护单位(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6)

07

文一古城西部汉墓遗址

1991年7月30日笔者与民勤县博物馆李有宽馆长等一行共同考察大坝乡文一古城(位于县城西北约9公里,系汉宣威县址),于该城西1.5公里,即民(勤)河(西堡)公路以东0.8公里处,发现两条塞垣交汇于此:一条东西走向,保存较好,残高3米许,与整个民勤境内明长城连为一体,系明长城的一段;另一条由此处分支向东北方向延展,甚残破,已坍成土垄状,与其东北1.8公里处的西塔墩汉燧断续相连,并有继续向北延伸的痕迹,与前考西沙窝西缘汉塞遗迹遥遥相望。据之判断,此段残垣当属汉长城遗址。由汉、明长城交汇处向西可见双重墙垣合筑一起的现象,与其以东单重墙垣的明长城不同,显然在此以西明长城利用汉长城增筑而成。所见双重墙垣南侧较老,夯层不大清晰,当原为汉垣;北侧较新,靠在南侧垣上,夯层清晰,厚17~23厘米,当为明代增筑;整个墙垣基宽4.5~5米,顶宽l~1.5米,残高1.5~3.5米。沿线暴露少许汉灰陶片、砖块和明代瓷片等物。

综上考汉燧及残存墙段推测:穿越今民勤县境的汉长城沿洪水河东岸武威市入境后,大体沿石羊大河东岸穿行,经由县城东南苏武山、县东夹河乡、县北大滩乡、泉山镇西、红沙梁乡西北三角城,折而南行,经西沙窝连城、古城一线以西,至大坝乡文一古城西1.5公里处,明长城与之汇合;然后汉、明长城重合一体,西经勤锋农场,复折而向南,经民勤沙生植物园、薛百乡长城村、宋和村,越黑山头(海拔1473米),折向西南,经重兴乡西、羊圈墩、马棚绝墩、牛毛墩、沙井子村北,入永昌县界。民勤段汉长城全长约220公里。此外,县境西部的昌宁乡一带有汉燧多座,但迄今尚未发现塞垣,可能昌宁原本就未筑塞墙。

山东古县文物保护单位(甘肃民勤县境内汉长城发现记)(7)

不仅民勤县境内筑有完整的汉长城塞垣、烽障系统,近年还发现民勤之北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界内也有成组的汉烽燧群。笔者在该旗考察访问得知,旗境留存汉烽燧线两道:一道为旗东部的雅布赖山(位于民勤县北约120公里)南麓沿线,起自该山西南的莎日台苏木以北,北经雅布赖苏木、孟根苏木,至塔木素苏木以北,延伸长约300公里。许有汉燧45座,间距3~10公里不等。多用石块夹草砌成,有方形、椭圆形、圆形等多种形制。最大的一座边长约70米,残高7米;最小的一座底基每边长3米,残高1.5米。另一道烽线沿龙首山、合黎山北麓伸展,随山势走向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排列,计有汉烽25座。最大的一座底基每边长11米,残高9米;最小的一座底基5米×7米,残高5米。以上两道烽线均位于沿山麓地带便于行走、水草较好的古交通道路沿线。锋线附近还发现通沟石城址、乌兰拜兴城址、查干敖包城址等古城址和特日格图汉墓、治沙站汉墓、通沟汉墓群等汉代墓葬。

阿拉善右旗地当汉武威北塞之外,旗境这些烽群、城鄣正是《汉书》所载之“塞外列亭”。可证有汉一代,不仅在走廊平原绿洲外围筑有坚固的塞垣、亭障,而且在塞外主要通道沿线还遍设烽亭,可谓层层设防,结构严密。

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