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文楼镇白事习俗,民间风俗化州市杨梅村

“平安醮”

也叫“清醮”,是以“,祈雨求风”为内容主祭神灵的民间文化朝圣庆典,纪念道祖,驱瘟禳灾活动。旧时为一般祈福消灾举行的“打醮”仪式,与因病或因丧事延请僧道诵经祈祷的“打醮”有别。

化州市文楼镇白事习俗,民间风俗化州市杨梅村(1)

经请示杨梅管理区及理事会同意,杨梅村各自然村村长、队长、三司堂头人理事,村民代表今天在三司堂集中开会,到会者集体跪求三司大神,为保佑杨梅陈族各家各户平安吉祥,求福禳灾。三司大神连开军令同意在二零一七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酉时封斋打醮到二十七日,三月二十八日开斋,辰时旺龙大吉。醮位定于杨梅大宗。


在小编10岁的时候,曾有幸在杨梅村参加一次,时隔20年了一直没有再举办,相信一些杨梅人,甚至化州的读者都没看过,或参与过,既然2017年杨梅村举办“平安醮”您怎能错过?

记得约小编一起去

化州市文楼镇白事习俗,民间风俗化州市杨梅村(2)

历史传说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醮祭,醮坛中除安置四大元帅之外,同时也可见到一尊高度约三尺的大士爷,这尊大士爷造型奇特,头顶小观音像,青面獠牙,口吐长舌,面目狰狞相当吓人,具有镇压醮场四方凶神恶煞的作用。

相传大士爷本是鬼中大王,以前常常潜至人间生食活人,并率领鬼卒扰乱世间百姓的安宁,後来鬼中大王被观世音菩萨收服,就成为今日镇压鬼魔的大士爷,其头顶观音像就是表示皈依观音门下的意思。民间在农历七月普渡时,供奉牲礼一并祭拜。

化州市文楼镇白事习俗,民间风俗化州市杨梅村(3)

在港澳台地区广泛流行且成为当地重要旅游项目的太平清醮这一古老的传统祭祀习俗,同样大西江的乡民在自己这片厚重的土壤里营造着自己殷实的家园的同时,也将千百年前的古老传统悉心保留——道教文化中的“太平清醮”这种中华民族古老祭祀仪式在这里广为流传。太平清醮是一种保平安的“平安醮”,俗名“打醮”或“清醮会”。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提到“醮诸神,礼太乙”,是说举行盛大的典礼,祭祀诸神,敬奉最高的神明——太乙。而《隋书》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大西江“关帝殿”的打醮祭祀娱神民俗活动神秘而又精彩。殿内塑有观音、如来佛、弥陀佛、关帝等神佛。乡民在神佛前选出拜神的代表,称“首士”。“首士”在打醮的大部分仪式中代表乡民待奉神明。其主要有:发奏上表 开搭阁棚 、进火用斋灶、取水净坛 、扬幡 、迎神登坛、启坛建醮 、开台例戏、启人缘榜 、超幽散醮、送神回位等仪式。以醮祭言,乡民以影响较大的“关帝殿”神庙为中心,普请境内各种仙、佛、俗神 。常请的有观音、如来佛、弥陀佛、关帝、城隍、土地等。仪式中常先迎神,即将境内诸庙神像或象征物请进“关帝殿”神棚内安置,然后按醮仪依次进行。清醮会一般要举办三到五天时间,这期间,各种仪式纷呈,通宵达旦的戏剧表演,法师演法,道众诵经,醮主则依时上香,代表乡民向神明祈祷。由于太平清醮以清宁地方,消灾祈祥为目的,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观赏性。每有清醮会举行,便会吸引这一方周围近百里的人成群结队的来上香,看热闹。就是平日的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也云集于此,素身斋戒,顶礼膜拜,笃信至极,热闹非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