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上天吗 年的风俗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小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祭灶神。祭灶的习俗虽由来已久,祭灶的日期在不同时代好地区却不尽相同,即“官三民四疍家五”,意思是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祭灶,沿海疍民(渔民)在二十五日祭灶。

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上天吗 年的风俗腊月二十三(1)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的祭灶做了极其生动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上天吗 年的风俗腊月二十三(2)

灶神应是因为万物有灵观念驱使以及对上古之人发明以火烧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来的神,《周礼》称“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人格化的灶神,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十四说:“灶神姓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上天。白人罪状。”说明此时的灶神基本与后代相似,不仅有了灶王爷,还有了灶神的妻子——灶王奶奶,并且具备了“上天言事”的资质。到了宋代,认为灶神执掌着人间吃饭和监督人们言论行为,负有年终上天汇报的“司命”之神。到《封神演义》问世后,民间又流传《封神演义》中渑池守将张奎是灶神的说法。到了清末,又传说灶君是个白面男子,好美色,于是“男不拜月,女不祀灶”的说法更加流行。祭灶仪式主要由男子主持,即使女子祭灶也不梳妆,在后世发展中,祭祀者多由家庭主妇主持。

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上天吗 年的风俗腊月二十三(3)

祭灶的主要活动就是“送灶”,即把旧年的灶神像取下焚化,表示灶神“上天言好事”去了。送灶前要准备好丰盛的祭品,并用松柏,冬青等树枝扎成“送灶柴”;购买纸轿、纸马或以秸秆编制纸轿、纸马,以备灶神上天时乘骑,而且一定要准备好丰盛供果。这些祭灶习俗,大约在宋代就已初具规模。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码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与后世异曲同工的是,后世以黏甜食品封灶君之口,而宋代则醉之以酒糟。以黏甜食品祭灶的历史源于元代,元人程文海有诗:“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窗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所谓“胶牙饧”又叫“关东糖”。这种糖粘性极大,咀嚼时使人难以张口,用意在于使馋嚼此糖的灶君上天后张不开口,少讲话,不诉说人间的是非。清代则以豆沙包、关东糖、瓜果等素甜品为主,不再以肉类祭灶,目的是甜腻之口封住灶君之口。清末祭灶是先给灶王上香,摆好祭品,跪拜祷告一番,然后把灶君神像,纸轿、纸马一起焚烧,象征灶神上天了,一边焚烧还要唱祭灶歌。祭灶歌多种多样,比如“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坏,五谷杂粮全带来”;“灶王爷本姓张,今年是腊月二十三,骑着马,挎着筐,秫秸草料备停当,送你老人家回天上,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

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上天吗 年的风俗腊月二十三(4)

民谚称灶君“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所以在送灶之后一定要在除夕前还要把新的灶神像贴在灶头,谓之“迎灶”。其意是迎接这位“司命“之神“回宫降吉祥”,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好运。

祭灶的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人对发明火的先贤功德的感念。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过日子,不要办坏事,要多做好事,从而达到了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