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胡辣汤里面都有啥(胡辣汤的真实来历)
胡辣汤
在王少华先生“长河三部曲”之《宋门》即将出版发行之际,香港新世界集团执行董事李长法先生专程造访位于王大昌老茶号的“金瓦刀作坊”,谈起自己与开封、与“长河三部曲”的不解之缘……
李长法先生
开封菜,家乡菜
2013年,王少华先生“长河三部曲”第一部《寺门》问世,李先生读后兴奋不已,连夜从国外打来电话,感谢少华先生用亲切而独特的“汴味”笔墨,写出了以“沙二哥”为代表的回族兄弟及以“艾三”为代表的古犹太人后裔在民族危亡之际,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坚持信仰爱国爱教的高尚品德与风采。
说起“长河三部曲”,李先生对《寺门》、《门神门神扛大刀》和即将出版的《宋门》中多次出现的民间美食“胡辣汤”极感兴趣,他曾多次走访西域诸国进行实地考证。李先生认为,所谓胡辣汤就是“胡人的辣汤”,汤的主要原料“胡椒”是回族和犹太民族祖先由古印度的喀拉拉邦传入中国。
印度
喀拉拉邦
盛产胡椒
也爱喝胡辣汤
喀拉拉邦位于印度西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临阿拉伯海,东靠西高止山,区域内河流纵横,是古印度最大的贸易港口,也是东西方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人类航海来此地寻找香料、檀香木及象牙的历史可以追朔到两千年多前,而世界百分之四十的胡椒均产自喀拉拉邦。
圣经中唯一提到印度的经卷是《以斯帖记》,该书所用的希伯来文字及记载事迹表明,在泽克西斯一世(公元前485年至公元前465年)的时代,从印度到古实(古埃及南部地区)都有犹太人居住。
中国在汉代已认识胡椒,《后汉书》记载“身毒国(印度)”是胡椒产地;在唐代,胡椒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价比黄金;至宋代,胡椒作为药物和调料食用已相当普遍。以胡椒为主要原料的胡辣汤也随着东西方通商及民族迁徙、融合逐渐由西域传入中原。
河南各地均有不同特色的胡辣汤。例如著名的开封胡辣汤、北舞渡胡辣汤、逍遥镇胡辣汤等,追本溯源都与回族及犹太民族与内地通商、迁徙、定居有关。
穆斯林美食
作为七朝古都、“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开封,犹太人于北宋徽宗年间从天山南路入境,先是经商,后定居下来。初来有汉姓金、李、俺、艾、赵、张等十七姓。信奉犹太教,旧称“天竺教”,后改称“一赐乐业教”;食肉必先挑筋,戴蓝色小帽,故又俗称“蓝帽回回”。开封的犹太会堂称“清真寺”,建于金世宗大定三年,毁于十九世纪中叶,延续七百余年。明代以后,犹太人逐渐为汉族同化,部分犹太人改宗回教而成回族。因此,“胡人的辣汤”出现在开封不足为奇。
北舞渡镇古称定陵,临汝水(沙河),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南连荆楚,北通郑汴。江南百杂商货、沿海芦盐水产由此吐吞中转,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中外客商云集,有“拉不完的赊家店,填不满的北舞渡”美誉,是当时豫中重要的商业集散地。
逍遥镇历史更为悠久,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因沙河、颍河傍镇而过,又名“合流镇”。宋末在此设清水县,是连接沙河上下游的重要商埠,与漯河、周口、界首并称沙河“四大码头”。
与内地通商的西域人便是沿着这些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水陆码头逐渐迁徙并定居下来,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味美食。
美丽的寺门女孩
据考证,唐代胡椒价格昂贵,一两胡椒等同于一两黄金,是皇亲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奢侈调味品。如今,放有大把胡椒的胡辣汤已成为民间日常美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王少华先生在“长河三部曲”之《寺门》中所说,这小小一碗胡辣汤,背后却藏着西域文明在中原落地生根的艰辛历程,探究它的历史,人们就会知道“一个民族,为啥能够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一座城市,为啥能够饱经战乱而巍然屹立;一种信仰,为啥能够世代更替而薪火相传……”
即将上市的长篇小说《宋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