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电子产业集群短板(惠州欲打造珠三角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

惠州电子产业集群短板(惠州欲打造珠三角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1)

21日晚,不少高校师生已提前到达会场。

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今日在惠州拉开帷幕。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教授、国内外100多位大学领袖、十多位两院院士、200所海内外高校代表以及3000家企业负责人齐聚惠州,共商产学研合作。

科交会缘何青睐惠州?惠州有何魅力吸引了科技精英云集?在这三天里,科技大咖、高校学者以及企业家们将在这里碰撞出什么样的故事?对整个广东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从今天起,羊城晚报将连续三天推出“前沿观察”栏目,聚焦科交会,把这里科技与产业发生的“化学反应”告诉你。

高校研究成果变身畅销商品

科技会产生什么?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告诉我们,富矿。

位于惠州大亚湾的一家发展公司,通过与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合作,研发出一种超渗透性防水材料,很好地解决了混凝土结构不严实、防水材料无法附着的 问题。而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成功研发出“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产品。从高校科研成果到流水线上畅销产品,这样的产学研成功案例在惠州数不胜数。

“目前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跟惠州的企业建立了联系,覆盖的企业有600多家。”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产学研结合已成为惠州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同时,惠州还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大平台,吸引更多高校研发机构落户惠州。

6月12日,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首届科交会组委会秘书长李志民在科交会新闻发布会上分析说,高校的专利申请,近年来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中国发在SCI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高校已经成为中国科研的第一大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广东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累计财政投入50亿元,带动地市财政投入200多亿元,社会及企业投入1000多亿元,吸引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集聚广东开展产学研合作。2016年,广东省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二。

“科交会”为何落户惠州

首届科交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广东初步构建起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加速形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供新鲜经验和成功范例。

据了解,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思想意识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良好。科交会将带来大量先进的技术成果,而广东有很好的条件承接和转化。而且在2005年,教育部就和广东省签了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协议。基于这些因素,科交会选择在广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交会决定落户广东,至于在哪座城市,在筹办之初,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也曾经进过组委会的视野,但最终选择了惠州。

李志民分析说,广州和深圳都已经有了成熟的大型展会,广交会和高交会都很有名。但广深都是比较成熟的大都市,相比其他城市,创新创业企业在这里发展的成本更高。相比之下,惠州的产业基础不错,毗邻广深,也有海港、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而且,惠州提供了更大的地理发展空间。可以这么说,组委会综合考虑产业基础、空间范围、区位优势、人员受教育水平等各种因素,加上惠州的“上进”,最终促成了首届中国科交会在惠州举办。

打造珠三角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多年发展,惠州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支柱,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产业共同发展的“2 2 N”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规模超过3500亿元,苹果公司70%的玻璃触屏、电控系统由惠州企业提供,全球1/8的手机产自惠州。

“我们正依托惠州跨越发展的‘创新核’——潼湖生态智慧区,全力打造‘广东硅谷’。”在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座谈会上,惠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智慧区创新园正式运行,中科新能源研究院、南方智能制造研究院、南方工程检测研究院等11家新型研发机构已进驻,仅三个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服务总经费达5.8亿元,教育部高校成果(华南)转化中心已正式运转;成功引进了碧桂园创新小镇、思科潼湖科学城、中韩科技城、大学科技创新园、广东IMEC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基地等一批引领型重点项目和高端研发机构,总投资近3000亿元。惠州成了投资的热土、创新的向往之地。

该负责人透露说,惠州将以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合作为契机,重点打造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发挥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和项目优势,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新路径。同时,广东省科技厅即将与惠州市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广东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示范区”,其中建设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就是合作重要内容之一。

他强调,惠州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这次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座谈会为契机,高度关注并全面掌握惠州市企业技术需求,大力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交流联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高校创新成果在惠州、广东乃至全国产业化,将惠州打造成珠三角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陈骁鹏 通讯员 王强 莫斌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