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及习俗(冬至的来历)


冬至的来历及习俗(冬至的来历)(1)

冬至节,又名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节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节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
冬至节的主要活动有祭天祭祖、吃饺子等。

冬至的来历及习俗(冬至的来历)(2)


源流演变


冬至的历史非常悠久,商朝时,中国人就已经能够通过"圭表日中测影"的方法来测定冬至的日期了,虽然会有两到三天的误差,但是就当时社会而言,这已经是非常先进的技术了。
从冬至可被测量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它。因为冬至和夏至是制定历法的关键,历法制定的准确,可以证明皇帝掌握着天命。
周秦时期,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后汉书·礼仪志》引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应该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庆祝。
当时,冬至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是拜冬。自魏晋以来,一直都按照庆元旦的习俗来过冬至。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曾描绘过这一场景:"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
汉唐之后,宫女在冬至后做女红,每天都要多用一根线,民间称为"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入九",人们会在这天画一枝梅,上面有八十一个花瓣,名为"九九消寒图",然后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所以冬至也被称为"数九"。

冬至的来历及习俗(冬至的来历)(3)


冬至节盛于唐宋。宋朝以后,冬至的节庆活动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会到郊外去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清朝的冬至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诞辰被称为"三大节",顺治时,朝鲜向清朝派出的使节中有专门的冬至使,会在冬至这天朝见皇帝。

冬至的来历及习俗(冬至的来历)(4)


传统习俗 祭天祭祖


冬至节祭祀的重要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历代王朝在冬至这天都要举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

冬至的来历及习俗(冬至的来历)(5)

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仪礼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坛,专门用以冬至祭天,清朝则延续了这种做法。
天坛规模宏大,中央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东北为牺牲所,西南为斋宫。此后,明清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坛举行。祭天活动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驾斋宫,进行沐浴,次日在圜丘举行祭天大礼,所用牛、羊、猪、鹿都是在牺牲所专门饲养的。祭天时,必须穿祭服,升火悬灯,乐奏钟鼓,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
唐宋时期冬至祭天祭神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祭祖,叫"祭冬"或"拜冬",并成为祭祖的节日,久之则成为传统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俗传冬至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日子则不宜随便"动土"。因此,人们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传说是给祖先整修居所。添土竖碑后,再在墓前摆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礼致敬,以缅怀祖先功德。
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
无论是室外祭还是室内祭,祭祖过程中都有聚餐的风习。北方人会在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南方人则会喝红豆粥、吃汤圆。


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的民风民俗,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至今仍广泛流传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