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

关于北宋立国的过程,在史学家眼里那就是后周成年皇帝断档了,留下孤儿寡母,所谓主少国疑,四周列国又虎视眈眈。于是手握兵权的职业军人集团又出来搞事了。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1)

五代乱世

不过“陈桥兵变”这件事,在最大受益者赵匡胤将军眼里,可不是史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

自从老赵当上后周朝廷的殿前都点检,就完全掌控了后周最精锐的禁军。特别是当他再度被加封为归德军节度使,驻陛宋州(现在的河南商丘),也就是后来北宋四京之一的南京应天府,此时的赵匡胤客观上已经蜕变成为了第二个郭威。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2)

赵匡胤和赵光义

当老赵黄袍加身,创立北宋后,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坐稳天下,打消后来武人们“列土封疆,黄袍加身”的这种“坏”念头。那有什么好办法吗?

当然有!在确立重文抑武国策之外,老赵这个厚道的武人,和他那文武都不咋地的弟弟,居然开始大力发展科举制度。没想到有宋一代的灿然文治,竟然就是由赵大和赵二这两个油腻的黑胖子策动的。意不意外,刺不刺激?

为了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减少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宋廷增设了许多明目,通过降低门槛来拓宽录取通道。把原来唐代的进士科,扩展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3)

宋代科考

这么一搞,原来细水长流的进士科举,一下子如潮水般涌进来无数的天下英雄,满坑满谷的皇粮等着你们来吃,只要录取就有官位,不必出生入死,有地位收入高。

相反的当兵入伍没地位,脸上刺字没尊严,如此一来谁特么还苦哈哈的去当兵?走!响应官家号召,原本舞刀弄枪的纷纷改成了舞文弄墨,都去读书考试奔小康了。

然而,中原地区由于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分裂战乱,梁唐晋汉周忙于武功,根本都没有时间搞文治,所以直到北宋初立时,士大夫阶层的文风习气,依然沿袭了残唐五代以来的浮夸奢靡风气。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4)

宋代发榜

进士考试经过北宋的大幅度改革,士族阶层数量急剧膨胀,进士考试成了诗词歌赋才艺大比拼。广大考生对于行文技巧,过度追求华丽的词藻,穷尽声律匹配,务要对仗工整。这哪里还像是朝廷选拔人才,分明就是宋版诗词大会嘛。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宋代士人开始追捧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献《昭明文选》。这是由南朝梁武帝的爱子,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5)

昭明太子文选

《昭明文选》按照“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收录了先秦至萧梁时代700余篇文章,严格恪守“文以载道”的思想目标,在文笔上注重用典、修辞、华丽的文风以及精巧的遣词造句等等。它也是中国第一部划定了文学与非文学边界的重要著作。

就是这样一部《昭明文选》,引领了北宋初年一代文人风气之先河。人们只要立志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就必须专心研习此书。以至于当时的文人只要是提到某个事物,就必须效法《昭明文选》的用典方式,引经据典,而不直呼事物的本名。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6)

昭明太子萧统

比如文章中提到草,由于《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一句,所以就不能直接叫草,而是以“王孙”代替,为什么这么做呢,无非就是文雅有档次,故作有学问罢了。

这样的情况从宋初一直延续到宋仁宗时期,培养了了一大批文人骚客,也养活了一大批虚职散官,当然也缓和了宋初的社会矛盾。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需要背诵的精彩诗文。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7)

宋仁宗剧照

但是,科考录取务虚的人太多了,真正干实事的人才却无法得到任用,这种弊端到了北宋中期开始表现出来严重的后果。宋仁宗的庆历新政,除了政治上的变革,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对诗文方面进行的文化革新,这方面成效显著。

唐宋八大家里除了韩愈、柳宗元,其余六位都是出自北宋这一时期。经过北宋中期的文学革新,士大夫阶层的文风才为之一变,逐步趋于务实,从注重诗词转为注重经义和策论。《昭明文选》的逐渐式微,客观上也驱使士大夫阶层更多的开始转向关注社会发展。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8)

唐宋八大家

关于《昭明文选》在北宋的影响力,我们现代人可能无法理解。不过有一句流传于北宋士子之间的顺口溜式的话或可一窥究竟:“文选烂,秀才半。”寓意简单粗暴直接了当,是不是像极了现代的考学一族呢?

到了宋室南渡,宋高宗建炎年间,偏安一隅的南宋社会上开始流行以苏轼领衔的“三苏”文章,那些逃难而来的文人骚客们莫不一致效仿。这里边,就数苏氏父子老家的四川老乡们尤其热衷追捧。

关于苏式文章在南宋的盛行,当时也有一句顺口溜式的话加以描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这话有没有引起你的食欲呢?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9)

苏门三学士

如果说《昭明文选》的流行,是建立在北宋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阳春白雪,那么三苏文章的流行,昭示了南宋社会在渡尽劫波之后,依然倔强的士人风骨。

千古文章事的真谛,尽在宋真宗的劝学一诗中。盛世谱华章,乱世建功名。

北宋文人墨客的心态(舞文弄墨的不同境界)(10)

南宋态势

想来,当年赵匡胤将军和他的弟弟在设计新生的北宋制度时,不会想到自己竟然无心插柳柳成荫。只是苦了现如今的孩子们,要天天背诵那许多宋人留下的千古文章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