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

檩子:最近受朋友安利,发现一本新书,是一部读起来很像看侦探故事的纪实作品:A Daughter’s Deadly Deception: The Jennifer Pan Story,国内今年4月刚刚翻译出版,叫《别人家的孩子》…这是英文原版 ...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

这是国内引进版 ...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2)

这本书对应的真实事件估计大家有所耳闻:这是一场由“教育悲剧”引发的真实凶杀案,发生在加拿大万锦(Markham)的一个亚裔中产家庭里。2010年11月8日夜里,三名持枪歹徒闯入了潘汉辉(Huei Hann Pan)与梁碧霞(Bich Ha Pan)夫妇的家中。他们把潘汉辉夫妇的大女儿珍妮弗·潘(Jennifer Pan)绑在二楼,朝潘汉辉夫妇二人连开5枪。梁碧霞当场死亡,潘汉辉身负重伤。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3)

梁碧霞中枪身亡的地下室 图片源自太阳报案件发生后,这家人所在的社区陷入了巨大的恐慌,社区居民普遍以为这是一起由随机抢劫案引发的命案。但两周后,案情突然反转,警方逮捕了大女儿珍妮弗·潘。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别人家的孩子》作者杰里米·格里马尔迪,是加拿大著名的犯罪和司法调查记者,珍妮弗·潘这个案子,他跟踪了十来个月,并以法庭记者身份坐在法庭前排听审,详细记录了此案从案发到庭审定罪的全过程。作者还采访了不少认识珍妮弗的人,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原了珍妮弗的人生经历。对她的成长、家庭教育、犯罪动机等做了全面的解读…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4)

今天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花友。首先这是一部能够帮助改善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启示录—珍妮弗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华裔家庭中并非少见,会引发不少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共鸣和思考;此外,这也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犯罪嫌疑推理之作—虽然我已经知道了案情结局,读起来却也欲罢不能,感觉在看侦探故事、在看心理分析,细节极其引人入胜。而 “魔鬼都在细节中”。从这些细节里,我们能看到这户悲剧人家“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颇能引发“似曾相识”之感。有空读一读,会是一个给自己的提醒。今天,就分享一篇结合本书的案件评论;文末,还可直接购买此书。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5)

本书由译林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以下为转载内容---前段时间大热的家庭教育剧《小舍得》,最受争议的一对母子就是蒋欣饰演的虎妈田雨岚,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用“小鞭子”追赶着五年级的儿子学习。作为鸡娃家长中的战斗机,她不仅对各种教育政策研究得细致入微,为了给孩子升学“加分”,报名游击式补习班、向班主任要班干部官职……各种实操更是试了个遍。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6)

她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竞争式教育理念也能让人分分钟焦虑到窒息。看到田雨岚的儿子颜子悠,一个本来很开朗、有理想的小男孩,在母亲的高压管教下心理出了问题,甚至产生幻觉,网友也是心疼得不要不要的。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7)

今天我们安利的新书,讲述的故事和这部剧有些相似之处:故事里的父母也是控制欲很强,强烈地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完成阶层跨越。不同于《小舍得》里开始抑郁的颜子悠,这个真实故事里的孩子走向了另一种极端。1加拿大司法史上的一起离奇案件2010年11月8日晚10点多,加拿大多伦多地区一个越南华裔中产之家突然被三名歹徒闯入。歹徒在索要到小额钱财之后,现场实施了枪杀,母亲当场毙命,父亲侥幸未死,但余生饱受伤痛折磨。24岁的女儿珍妮弗则毫发未伤,旋即用手机报警。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8)

地下室案发现场(开庭时所示现场照片)这起残忍的凶杀案在当地引发了极大的震惊与轰动,该地区治安向来很好,案发前一年整个市仅有6起入室案,而入室杀人更是罕见。第二天,加拿大全国各大报纸头条都登出了骇人的标题,凶杀案的恐怖细节让有家有口的民众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警方迅速成立重案侦破小组,并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全加拿大进行实况直播。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9)

(案发地潘宅 图片源自NY每日新闻)当事人珍妮弗·潘记忆混乱,父亲潘汉辉昏迷不醒,看似脉络清晰的一场凶杀案事实上疑点重重:首先,从当事人背景来看,潘汉辉一家作风清白,既没有涉足赌博、贩毒等黑帮活动,也并非大富大贵,充其量只是一对勤恳工作的中产移民夫妇,平白无故怎么会被歹徒盯上呢?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0)

受害人潘汉辉、梁碧霞夫妇第二,从杀人动机来看,歹徒在这次行动中总共才抢劫了2000多加元(一万多人民币),如果他们意在洗劫潘家财产,完全可以速战速决拿钱跑路,为什么要暴力行凶呢?第三,从案发现场来看,现场平静得很怪异,除了主卧和地下室外,其他地方看起来甚至井井有条。而且当天晚上潘家大门并未上锁。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1)

潘家一楼和通往二楼的楼梯(开庭时所示现场照片)第四,多轮讯问中,当事人珍妮弗对案发经过的细节讲述多次前后不一致。按照常理本应配合警方尽早找到杀害自己至亲的歹徒,但珍妮弗却表现得极度焦虑,一度在问讯现场紧张得呕吐,此后甚至拒绝接受警方讯问。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2)

图一,珍妮弗问及案件侦破,警探试图宽慰她;图二,珍妮弗宣誓据实相告,绝无隐瞒 ;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3)

图三,警探让珍妮弗演示她是如何在双手被反绑的情况下拨通 911的,她极不情愿地配合了一下 ;图四,珍妮弗反复否认自己和案件策划有任何牵连。经过半年的持续侦破,五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检察官梳理了100余万条手机数据,通过三年不间断的调查和十个月的庭审,对五名嫌疑人提出了谋杀指控。而这起离奇案件的背后,一个亚裔孩子十余年来的双面人生也逐渐浮出水面。2一个亚裔孩子的双面人生一幕冷血谋划的弑亲惨剧“没人知道我的全部底细,他们加在一起也不知道我的全部底细,我喜欢活得像个迷。”珍妮弗·潘自小是一个聪明、勤奋、顺从的女儿,一个出色的学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她是钢琴老师眼中极有天分的琴童,冬奥会花样滑冰参赛者的实力人选,学校里全A成绩的保持者。她的童年就像上了发条的小机器一样,被无休无止的兴趣班、体育训练和家庭作业占据,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的。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4)

开心的珍妮弗·潘然而这一切在珍妮弗八年级的毕业典礼上受挫后发生了重大转变。那时候,珍妮弗的奋斗目标是成为毕业典礼上毕业班的学生代表向母校致辞,在西方社会这是毕业生至高无上的荣誉。然而事与愿违,珍妮弗不仅没有当成毕业生代表,甚至连普通奖项也一一落空。“我一直是成绩最好的学生,我拼尽全力就是为了那最高分,到头来毕业的时候居然连一个可以证明做自己的奖项都没有拿到……我十年的辛苦就这么被一笔勾销了。”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5)

曾经品学兼优的珍妮弗·潘珍妮弗的世界崩塌了,她的学习积极性从此再未恢复。到了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九年级,珍妮弗的成绩全面倒退,一落千丈。面对骤降的成绩,摆在珍妮弗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给父母看成绩单,老实交代成绩下降的事实;要么就撒谎,蒙混过关。珍妮弗选择了后者。于是,十几岁的她从伪造第一张中学成绩单开始,一路炮制中学毕业证、大学录取通知书、奖学金证书、课堂笔记、校园生活、大学毕业证、“精英”男友……对父母虚构了一段名校大学生涯,用谎言织就了“美好的人生”,珍妮弗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6)

白天,珍妮弗用精心编织的谎言满足严格父母的期待;夜晚,她辗转不寐、绞尽脑汁地把故事编圆……当谎言渐渐被戳穿,“理想国”开始一点一点坍塌,父母对珍妮弗采取了包括禁足在内的严厉制裁。24岁的她冷血策划了一场弑亲谋杀,一幕家庭伦理的悲剧就此上演。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7)

3深入原生家庭的罪与罚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被记者杰里米·格里马尔迪详细记录在《别人家的孩子》这部“真实犯罪”纪实作品里。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8)

杰里米·格里马尔迪是加拿大约克区网站犯罪和司法口记者,珍妮弗·潘这个案子,他曾跟踪长达十余月,并以法庭记者身份坐在法庭前排听审。书中,作者还邀请多位心理学家,对珍妮弗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犯罪动机等做了全面的解读。珍妮弗的父亲潘汉辉生在越南长在越南。20世纪70年代末,十几年的战争让越南满目疮痍。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19)

战后,潘汉辉辗转来到了加拿大,并与同是越南移民的梁碧霞恋爱、结婚,一点一点组建起了小家庭。珍妮弗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后来,他们又生下儿子费利克斯。和很多传统亚裔家庭一样,姐弟俩的角色在出生那一刻就被确定下来。老大珍妮弗担负着做好榜样的重任,而幺儿费利克斯则理所应当地被宠溺着。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20)

珍妮弗和弟弟费利克斯参加完母亲的葬礼离场。潘汉辉因身体状况未能出席“我爸妈对姐姐要求总是很高,对我就得过且过。”费利克斯说,他承认姐姐那种被严格管束的生活他根本没法过,“珍妮弗有点太完美了。要是她钢琴比赛拿个第二名,我爸就会火冒三丈。”针对这种家庭状况,大学教授兼研究员朱莉·朴分析说:许多亚裔家庭都过于严格,他们鄙视享乐和欢愉,生活的内容除了辛劳别无其他。很多西方家庭把“追求幸福”当作生活目的,而亚裔家庭则往往把“努力”作为生活主旋律,快乐充其量只是事业成功和受人尊敬的副产品。在这样的亚裔家庭中,对内,父母的目标是教育出听话、正直、守规矩的孩子;对外,家教的重点则是培养学业优秀、竞赛获奖、事业有成的孩子。家长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孩子长大后容易罹患抑郁症或者被压力所困扰。全A的成绩、世界冠军,甚至诺贝尔奖对这样的孩子来说不仅是对努力的回报,更是个人价值的证明。点滴的成功根本不能满足他们,反而让他们想要更进一步的成功。“严厉的爱”比较难把握尺度,执行和后续跟进掌握不好,很容易从积极的教养模式变为纯粹的虐待。“严厉的爱”非常容易引起家里的矛盾冲突。因为家长不愿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子女对父母会心生怨恨,最终导致严重的亲子嫌隙。在一些严厉的亚裔家庭中,父母从来不说“我爱你”,拥抱这样的肢体接触也很罕见。父母对孩子的爱,完全靠日常行动体现。高压管教反而容易滋生谎言,孩子会选择糊弄父母这条捷径来化解危机。欺骗家长的情况在亚裔家庭里比比皆是,由来已久。机灵的孩子会洞悉父母愿意接受的各种借口,当着父母的面言听计从,父母一不在跟前立刻“大闹天宫”。有的孩子会隐瞒真相,有的孩子则干脆说谎敷衍。这种外人看来虚伪、狡猾的行为往往是亚裔家庭里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家长安心了,孩子也可以有个喘息的机会,大家双赢,家庭和睦。珍妮弗说,父亲潘汉辉是一家之主,无论母亲梁碧霞心意如何,她永远都选择站在父亲一边。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可否认潘汉辉夫妇对孩子深沉的爱。经历九死一生后,潘汉辉被抢救过来。他作为控方关键证人出庭,遭受一生当中情感最受煎熬的时刻,他不得不说:案发当晚,他看到女儿和一个闯入的歹徒“像朋友一样低声说着话。”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21)

此案参与者:从左到右:珍妮弗、黄志光、伦弗徳、戴维、埃里克图片源自网站Mysteriousunsolved尽管痛失相伴半生的妻子,自己也因为枪伤留下严重后遗症,余生可能每天都要靠止痛药度日,他还是对律师说:“我爱我的女儿,我怎么能说对她不利的话呢?”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22)

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潘宅当然,《别人家的孩子》中探讨的家庭教育相关问题远不止这些,甚至已经超越了案件本身:物质上的极度满足和学业上的步步紧逼,会给孩子带来怎样不可承受的压力?孩子的撒谎习惯与家长过高的期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习惯于“优秀”的孩子,一旦生活意外脱轨,该如果寻找认同?家庭价值观和社会文化间的冲突,孩子将如何面对?如何均衡看待东西方的育儿观差异,比如虎妈蔡美儿的观念和做法?……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23)

不少网友看完久久不能平静,摘几段书评:一个管教严厉的华裔移民家庭中,女儿向父母虚构的人生像气球般越吹越大,直到有天破灭,摧毁了整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爱、隔阂、误解和痛也令人反思。@没药花园如果说女儿的致命谎言是“果”,那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因。 孩子永远不是父母的雕刻品,一刀一刀的打磨。当孩子有自我的意愿时,引导和尊重也许是最好的方式。而当孩子无法面对压力时,把自己逼上无处可逃、难以弥补的绝路之前,坦诚自己的谎言。甚至告诉父母,我就是没办法和别人家的小孩比,我就是那么平庸,可是这样的人生也是人生呀。@呐如果有人可以告诉他们不必一定要成为精品,如果从一开始就有人主动关心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他们能及时建立起“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如果可以有人告诉他们自己可以做自己,不必成为别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可能世间或许会少些这样的家庭悲剧。@当兵的小胖

澳大利亚天才少年弑母案(从别人家小孩到)(24)

珍妮弗参加滑冰比赛照片 图片源自网站 Talk Muder To Me原标题:《从“别人家小孩”到“弑亲凶手”,这位华裔女孩的悲剧是如何酿成的?》

来源:小花生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