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历史上的乌蒙(朱提乌蒙昭通的来历和演变)

朱提(读做“sushi”)、乌蒙、昭通,是三个地名。这三个地名,来历和含义不同,指称的对象完全相同;范围时有大小,中心又时有移动;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建制;实体是一个,演变又多端。千秋往事,众说纷纭,谁个亲临,可以作证?本文,只是根据众多的记载和传闻,作一些抄录。

朱提县郡志 朱提县,《汉志》颜注引苏林曰:“提音时,北方名匕曰匙。”汉洗或作“朱,从木。《爨龙颜碑阴》作“朱缇”。《水经注·若水》:朱提,山名也。应劭曰:在县西南。县以氏焉。”盖本少数民族语言之译音,故无定字。西汉置县,东汉、蜀、晋因。《御览》卷七九一引《永昌郡传》曰:“朱提郡在犍为南千八百里,治朱提县,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按朱提县故治即今昭通,所谓“川中纵广五、六十里”即今昭通坝子。昭通一带出土汉代朱提、堂狼洗甚多,可证。又昭通东北二十里东晋霍承嗣墓志云:“先葬蜀郡,改葬朱提”,尤为明证。《水经·若水》:“若水(金沙江)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亦合。其他证据尚多。朱提县辖今昭通、鲁甸、彝良、大关、永善等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在今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置犍为郡,领12县,其中今昭通地区境内有朱提、南广、堂琅3县。

朱提县辖今昭、鲁、大、盐、绥、水范围;南广县境域包括今彝、镇、威及四川高县、珙县、筠连、兴文等县;堂琅县辖今巧家及会泽、东川。

元封二年(前109),在犍为郡南部设都尉,称犍为南部都尉,辖5县:朱提、南广、堂琅、汉阳(贵州威宁、水城一带)、 (宣威一带)。

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前107),分犍为南部设犍为属国都尉,领朱提、汉阳两县。原堂琅县并入朱提县,县并入汉阳县。南广县仍属犍为郡。犍为属国境域为今昭、鲁、巧、永、彝、大以及东川市、曲靖市会泽、宣威,贵州省威宁、赫章及水城北部一带。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辖朱提、汉阳、南广(今盐津)、堂琅、南昌县(今镇雄、威信、赫章一带)。

蜀汉延熙元年(238),从朱提郡中划出部分境域,即今镇、盐、威、四川省珙县、兴文、贵州省赫章、水城一带设立南广郡。西晋惠帝建武元年(304),改南广郡为县。怀帝永嘉五年(311)五月复置南广郡。辖南广、南昌县。明帝太宁二年(324),撤销南广郡。

西晋时朱提郡辖朱提(今昭、鲁、永)、堂琅(今巧家、会泽、东川区)、临利(彝良)、汉阳(贵州威宁、赫章)、南秦(晋武帝太康元年南昌更名,今镇、威、贵州省毕节)。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复置南广郡,辖南广(盐、镇、威)、常迁、晋昌、新兴(后3县在今大、盐、绥、四川、筠连一带)。

南北朝南齐时分置南、北、东朱提3郡。南朱提辖朱提、汉阳、堂琅、南秦;北朱提辖河阳(今永、绥)、义城;东朱提辖今贵州省水城、毕节、赫章、威宁。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26),在南宁州东北部分置恭州,辖今昭通市、东川区和曲靖市会泽县。

昭通历史上的乌蒙(朱提乌蒙昭通的来历和演变)(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设恭州、协州。恭州辖今永、昭、鲁、巧、会泽、东川;协州辖今镇、彝及贵州省威宁县。

开皇六年(586),在戎州(今四川宜宾)置开边县、治地包括今水、绥、盐。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恭州、协州,复制朱提郡。唐武德元年(618),复设恭州、协州,设靖州(辖今大、彝、贵州省威宁、毕节)。武德八年(625),改恭州为曲州,辖朱提、唐兴二县。朱提县即今昭、鲁;唐兴县即今巧家、会泽、东川区。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先后称雄于云南地区,昭通既与中原文化疏离,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

元置乌蒙路。明代置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上溯唐、宋两代行羁縻之治时中断中央政权建制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称“乌蒙”(阿猛)前后千余年。

清初袭明制,称镇雄土府,属四川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雍正六年(1728年)2月,乌蒙土府改土归流,是为乌蒙府,移治于土府(窦地甸)东二十里地,于米贴地方置永善县,大关屯地方置大关厅,改镇雄府为散州划归乌蒙府。

雍正八年(1730年)7月,乌蒙府更名

昭通历史上的乌蒙(朱提乌蒙昭通的来历和演变)(2)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昭通府,并置恩安县为府之附郭。弃天梯(今土城)新建城与二木那(今昭通市城)。同年,昭通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

雍正九年(1731年),置鲁甸厅属昭通府;盐井渡设巡检司,属昭通府大关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于永善县之富官村置靖江县来属;升镇雄州为直隶州。至清末,昭通府辖大关、鲁甸2厅;恩安(附郭)、永善、靖江3县。

民国元年(1912年)沿清末旧制。民国二年(1913年)4月,云南都督府裁府设道,撤销昭通府,将原昭通府驻地恩安县改名为昭通县;鲁甸厅、大关厅、巧家厅、镇雄直隶州改设为鲁甸县、大关县、巧家县、镇雄县;镇雄州彝良州同辖地置彝良县。

民国三年(1914年)1月,靖江县因与江苏省辖县重名,改名为绥江县。

民国六年(1917年)1月,从大关县盐井渡地方析置盐津县;同年,由镇雄县析置威信行政区。昭通、鲁甸、巧家、永善、大关、靖江、镇雄、彝良县和威信行政公署均属滇中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滇中道,各县直属省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威信行政公署改为设治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成立威信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设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昭通县,辖昭通、永善、绥江、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鲁甸、巧家县共10县。

1950年3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15军43师进入昭通。9日,中共昭通地委成立、昭通专员公署成立,设昭通专区,专署驻昭通县。辖昭通、大关、绥江(驻中城镇)、盐津、威信(驻扎西镇)、镇雄、彝良、鲁甸(驻文屏镇)、会泽、巧家、永善等11县。

1970年,改昭通专区为昭通地区,地区驻昭通县。辖昭通、绥江(驻中城镇)、永善(驻景新镇)、盐津、大关、威信(驻扎西镇)、彝良(驻角奎镇)、镇雄、鲁甸(驻文屏镇)、巧家等10县。

1981年1月18日,设立昭通市,以昭通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属昭通地区。8月14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水富县。水富县由昭通地区行署领导。昭通地区辖1个县级市、11个县。

1983年9月9日,撤销昭通县,将昭通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昭通市。昭通地区辖1个县级市、10个县。

1984年,恢复区乡建制,废公社为区。

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废区为乡。

2001年1月13日,撤销昭通地区和县级昭通市,设立地级昭通市。昭通市设立昭阳区,以原县级昭通市的行政区域为昭阳区的行政区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