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海丰街道乡村振兴新举措(东平街道无盐村打开群众致富路)

从“无”到“有”,从“富”到“强”。这个不断创新思路,东平县东平街道无盐村将村风民风不好的村子变成团结一心、共同致富的好村,让落后村蝶变为文明村。从集资修路,到种植樱桃园,再到特色农业种植,村党支部书记万忠华带领群众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华章。

无棣县海丰街道乡村振兴新举措(东平街道无盐村打开群众致富路)(1)

隆冬时节,春节前后,正是蔬菜水果卖出好价钱的时候。东平街道无盐村,一座座大棚排列有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棚内,一垄垄红彤彤的草莓长势正旺,“躲藏”在绿叶之间若隐若现,一个个晶莹剔透、鲜红欲滴的西红柿也“伸”长了枝蔓向上生长。村民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喜气洋洋、丰收在望的景色。

这一幅乡村振兴的“冬忙图”让你想不到,曾经的无盐村却是个盗窃时有发生、上访接连不断、村组织软弱涣散的村子。2007年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的万忠华心里十分清楚,想要根治,必须对症下药——他要在山里淘“金子”,从集资修路,转变百姓想法,引导村民团结一心,到种植400亩樱桃园,增强村集体收入,带动百姓致富,再到如今的规模性特色农业种植大棚,万忠华书记不断创新思路,始终走在前列,让无盐村从“无”到“有”,从“富”到“强”。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2022年7月,乘着“村强民富”的东风,无盐村走上了特色农业种植之路。

无棣县海丰街道乡村振兴新举措(东平街道无盐村打开群众致富路)(2)

“搞大棚,谁搞过,干啥不是边学边干!”这是万忠华内心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想法:不会就学,工作不就是一直探索么。2022年7月,街道组织去寿光学习,一进寿光,就被成片的大棚惊到了,“这是掉到大棚窝里了吧!”他们大棚种植开始的早,经验丰富,询问他们的种植技术、销售途径、人员配备等一定没错,但真正让人眼馋的是当了解到他们的一亩大棚收入几万、十几万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了什么是特色农业,但村民们心里却还是没有底儿,于是,万忠华又专门从寿光聘请了技术管理团队,给大家进行技术指导,肥料、种苗、销售等全都交给他们,村民们跟着他们学习种植、学习销售,最后,每个人都成为了“专家”“能手”。最终,带领着村民向水果蔬菜本身学习。

但这一路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这毕竟是一项集体事业。一个占地不到3亩的大棚可谓是“微不足道”,但十个呢,二十个呢,五十个呢,上百个呢?万忠华有决心有信心搞大棚,村“两委”成员呢,村民呢……这些难题还得一个个解决。那就从村“两委”成员“开刀”,从村民代表开始,带着部分有意向包大棚、种大棚的人亲自去寿光学习,让他们亲眼看看大棚带来的效益,打消这样那样的顾虑。回来后,本以为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取得大家的信任,没成想,在返程的路上,村民就明确表示跟着街道、跟着村委干。看到村民表了态,万忠华心里的一大块石头才落了地。

无盐村的蔬菜大棚是街道“五大发展片区”中东南部特色种植区的一个重点项目,整个项目规划占地1000亩,共建设大棚151个,建设面积25.6万平方米。总投资2300万元,其中,利用扶贫衔接资金1500万元,建设冬暖式大棚77个;撬动工商资本800万元,建设大中型拱棚74个。目前已高标准完成各项配套设施,共硬化路面2800平方米,埋设供水管道2000米,已全部安装喷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

项目建成后,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采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企业 大户 农户”模式进行运营,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村集体、企业、大户、散户承包种植,这样,便于蔬菜产品形成规模,统一销售、统一运输。目前,大棚内草莓、西红柿等果蔬已喜获丰收,备受市场青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刘巧 邹聪 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