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

山西省晋剧院演出晋剧传统神话剧目《白蛇传》“游湖”剧照

晋剧《白蛇传》唱词优美,令人回味无穷,美不胜收。第一场“游湖”中白素贞一出场的唱词是:

驾彩云离却了峨嵋仙山,

人世间竟有这美丽的湖山!

这一旁保俶塔倒映在波光里面,

那一边好楼台紧傍着三潭。

苏堤上杨柳丝把船儿轻挽,

微风中桃李花似怯春寒。

短短几句,道尽了西湖迷人的美,同时也提到几处著名景点:峨眉山、保俶塔、三潭印月、苏堤。

许仙出场的唱词是:

适才扫墓灵隐去,

归来风雨忽迷离。

百忙中哪有闲情意!

唱词中提到了灵隐寺

在回答白素贞“问君子家住在哪里”的问题时,许仙唱道:

寒舍住在清波门外,

钱王祠畔小桥西。

唱词中提到了钱王祠

还有艄翁出场时的渔歌:

篙儿划破白萍堆哟,

送客孤山看落梅哟。

最爱西湖三月天,

斜风细雨送游船。

唱词中提到了孤山落梅、西湖。

剧中唱词,一下子将观众带入风景如画、古朴飘香的人间仙境中,令人心驰神往,有一种美的享受。

笔者在文章《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中已介绍了雷峰塔、保俶塔、金山寺、断桥四处景点,现在依次介绍峨眉山、西湖、三潭印月、苏堤、灵隐寺、钱王祠、孤山。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2)

风景如画的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黄湾镇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峨眉山名最早见于西周。称之为“峨眉”,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根据古人及史志记述,峨眉山名称演变的大致脉络是:古蜀人称峨眉山为牙门山,后因山形如眉,名其状称“眉山”,遂演变为“吾眉山”“我眉山”;又因眉山巍峨高耸,再演为“峨眉山”,意即巍峨的眉山。但眉山之名,至明清时仍被文人诗家沿用。

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文王)的儿子姬发(武王)即位后,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赵熙(1867年—1948年),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3)

1992年版50集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剧照

关于峨眉山名的来历,当地有许多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里巨石,颜色灰白,高接蓝天,寸草不生。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绣花女,决心用他们的双手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在神仙的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布帕飘舞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飘的彩云、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绿水欢歌。因为这座青象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4)

风景如画的峨眉山

还有一个传说:从前,峨眉县城西门外,有一个西坡寺。有一年,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画家,这画家和寺里一个和尚交情很好。一天,风和日丽,绿柳低垂,画家邀请和尚同游乐山乌尤寺。和尚笑着推辞说:“这里离乐山有几十里路,来回要一天时间,很不方便。”画家见和尚不去,便独自去了。不到半天功夫他就回来了。还带回来几张乌尤寺的画送给和尚。和尚自幼喜爱字画,心里十分高兴。同时,也感到奇怪,为什么画家不到半天就游完乌尤寺回来了?这个谜和尚一直猜不透。又过了几天,画家来向和尚告别、并付给食宿费用。和尚坚持不收。画家见和尚不愿收钱,猛然想起和尚喜欢画,便拿出纸笔墨砚对和尚说:“你不收钱,那我就画几张画送给你,”和尚听了,满心欢喜。不一会,画家就画好了四幅画。每一幅上都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姑娘。第一幅画的是一个身穿绿衣绿裙,头上披一条白色纱中的姑娘;第二幅画的是一个身穿红衣红裙,头上披一条绿色纱中的姑娘;第三幅画的是一个身穿蓝衣蓝裙,头上披一条黄色纱中的姑娘;第四幅画的是一个身穿黄衣黄裙,头上披一条红色纱中的姑娘。 因为古时候称美丽的姑娘叫娥眉,所以画家把四幅画题名为《娥眉四女图》。画家把画交给和尚,说:“你把画放在箱子里,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再拿出来挂。”画家走后,和尚想,这样好的画放在箱子里太可惜了,何不挂出来让大家观赏观赏呢?于是就把这四幅画挂在了客堂里。一天,和尚从外面回来。忽然看见有四个姑娘正坐在客堂里说说笑笑哩。和尚看着这几个姑娘很面熟、又觉得很奇怪,刚才出去时并没有见到过这几个姑娘呀!就问:“你们几个姑娘是来游庙还是拜佛呀?”四个姑娘并不答话,只是嘻嘻地笑着往外跑。这时,和尚忽然发现壁上四幅画上的美丽姑娘都不见了。原来跑出去的四个姑娘就是画上的呀!于是,和尚就在后面追。三个姐姐跑得快点,跑到前面去了,四妹跑得慢,拉在后面。姐姐们回头一看,见四妹还在后面,就停下来等她。这时,和尚已经追上妹,抓住了她的裙角,要拖她回去。四妹见不得脱身,就喊:“大姐、二姐、三姐,快来救我!”三个姐姐见四妹被和尚拖住不放,就生气地骂:“这和尚真不害羞!”四妹因为隔得远,只听到“不害羞”三个字,以为姐姐们在骂她,羞得满脸绯红,无地自容,便立刻变成一座山峰。和尚忽然不见了姑娘,面前却出现了一座大山,心想,你变成山我也在旁边守着你,反正不能放走你。三个姐姐见四妹变成了一座山,也变成三座山等着她。后来,和尚死在山旁边,变成了一个瓷罗汉,仍然守着山。人们在那里修了一个庙子,就叫“瓷佛寺”。四姐妹变成的四座山峰,一座比一座美。后来人们就把娥眉的“娥”字改写成山傍的“峨”字。大姐就叫大峨山,二姐就叫二峨山,三姐就叫三峨山,四妹就叫四峨山。至今,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还并肩站在一起,只有四峨山隔了一段距离。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5)

峨眉山白龙洞

峨眉山清音阁上2华里、海拔约800米的地方有一山洞,名曰“白龙洞”,相传为白娘子修真之所,明嘉靖年间别传禅师在此处建寺,因此而得名“白龙寺”。清初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皇帝赐白龙洞僧人祖元大师《金刚经》一部、联语一祯:“挂衲云林静,翻经石榻凉。”

现有的白龙寺庙建于清末时的1909年,民国十七年(1928)毁于大火,1953年维修,1980年修复。

注: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嘉靖(1522年—1566年),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世宗是明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清朝(1636年—1912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国祚276年;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总计296年;从清兵入关 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清军入关后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的年号。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清朝使用该年号从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共6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6)

传说中白蛇与青蛇在峨眉山斗龙坝斗法比武的地方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在峨眉山的白龙洞修炼已久,已经有几百年道行了,后来游至天庭,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桃,道行大增,才成就蛇仙。白蛇在白龙洞修行时,经常在宝现溪嬉水玩耍,有一青蛇贪图白娘子美色,欲取为妻。白娘子好斗,提出比试,取胜方可。青蛇也对天发誓,如果败了,愿变女身,终身服侍。两人随即在宝现溪展开恶斗,毕竟白娘子偷吃过王母娘娘的仙桃,所以功力大过青蛇,最终青蛇被白娘子降服了,变成了侍女小青。后人把白娘子和青蛇斗法比武的地方,称为“斗龙坝”。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7)

峨眉山白龙洞碑刻

白龙寺有一副对联:“千古白龙传佳话,七重宝树倚云栽。”这副对联传颂着白蛇在这里修炼得道的一段故事:

传说西天如来佛祖的莲台下有一只乌龟,每天藏在佛祖莲台下听经,听了几年,已有点道行。有一天,乌龟趁如来佛祖讲经,就偷偷从莲台底下爬了出来,驾云降落在风景优美的峨眉山清音阁附近,选了一个山洞,修炼了五百年。在一天晚上,乌龟悄悄爬进牛心寺旁的丹帮洞内,趁孙真人打瞌睡的时候,偷吃了一粒金丹,一下增加了五百年道行。乌龟有了千年道行,就变化成人形在山上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这事被正在白龙洞里修炼的白蛇知道了。这条白蛇只有五百多年道行,斗它不过,就经常施计阻止乌龟精的恶行。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8)

峨眉山白龙洞

有一天,乌龟早晨炼功时将偷吃的金丹从口中吐出,以吸取天地灵气,增长道行。被白蛇发现,趁机把神珠吸到自己肚里去了。乌龟失了神珠,一下减了五百年道行,变不成人形,再也不能到洞外去为非作歹了。白蛇吞了神珠,一下增加了五百年道行,变成了一个头挽双髻、身穿白色衣裙的姑娘,自称白莲仙姑。

白莲仙姑从蔷薇花上摘下一颗刺,吹了一口气,变成了一个金钩,再从树上扯下一根葛藤,吹口气,变成了一条金线,拴着金钩,往乌龟的洞里一甩,只见金光一闪,那金钩一下钩住了乌龟的肚皮,再用手一提,就把那作恶多端的乌龟甩到了东海底下。那只乌龟被白蛇吞去了神珠,又被甩到东海,一直怀恨在心,但因为道行未满,斗不过白蛇,只好重新修炼,等待机会报仇。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9)

年画《白蛇传·游湖》

再后来,白莲仙姑在洞中修炼完毕,到山上赏玩风景,遇到了正在对面山坡上采药许仙。许仙眉目清秀,本分厚道。白莲仙姑渐生好感。

许仙走后,白莲仙姑日夜思念。后来,她变成一个身穿白衣白裙的姑娘,自称白娘子,飞到杭州西湖,与许仙成就了姻缘。这才演绎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正是:

半是凡心半是仙,峨眉空付一千年。

断桥难断尘寰事,西子湖畔续前缘。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0)

杭州西湖

西湖美景,天下无双。历经千年妩媚依然。不只是吃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就连超凡脱俗的神仙中人也为之所倾倒,这才有了一个个凄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小》等民间传说。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1)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剧照

古代十分感人而又美丽、凄凉、婉转的爱情故事莫过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很多年后一直流传到今天,经久不衰。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员外,他的女儿叫祝英台,聪明美丽又动人,一心想去求学。祝员外拗不过女儿,只好让她女扮男装,远赴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同样赴杭州求学的绍兴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在草桥停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久,二人来到了杭州城的万松书院内,拜师入学。从那以后,两人同窗共读,形影不离。三年之久,二人感情深似海。梁山伯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之身,一直把她当成兄弟。这边祝员外由于想念女儿,不断地在催着她回去,祝英台只好向梁山伯道别。分别时,两人在西湖长桥之上送别,依依不舍,你送过来,我送过去,来回往返送了十八次。因长桥长约1里,后来就有了“梁祝十八里相送”的故事。途中,祝英台不断借着其它物品暗示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意,梁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意,祝英台很是无奈,便撒谎说家中有个九妹,相貌品行都与自己非常相似,愿意做媒人嫁给梁山伯。可梁山伯家中贫穷,未能如期而至。等到梁山伯去祝家求婚时,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了鄞县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的姻缘成为泡影。二人在楼台上相见,泪眼相向,凄凉伤心地离开了对方。

告别之时,二人立下誓言,生时未能在一起,死后也要在一起!后来梁山伯被朝廷召到鄞县当县令,整天忧郁成疾,不久便离开人世。他留下的遗言就是死之后,把他葬在鄮城的九龙墟。祝英台听闻梁山伯的死讯,悲痛万分。在被迫出嫁的时候,祝英台绕道去了梁山伯的墓前祭拜,痛哭流涕,悲愤交加,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瞬间风雨雷电交集,梁山伯的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一跃而跳入坟中,墓穴合拢了,风雨骤停,彩虹现出。梁山伯和祝英台化为两只蝴蝶,在人间自由地飞舞着。因此,民间有了“长桥不长情意长”之称。长桥为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每逢春暖花开,长桥边上会闪动着许多美丽的蝴蝶。徜祥其中,美不胜收。

在这之后的南宋淳照年间,长桥还发生了另一对欲爱不能而殉情跳湖的事件。

钱塘书生王宣教和少女陶师儿欲自由恋爱,为陶母所阻。八月中秋之夜,双双投入桥下而死。后人为纪念这对忠贞不渝的恋人,将此桥称为“双投桥”。现在在长桥公园的西湖边上,新修了两孔双投桥。

注: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 ,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南宋(1127年—1279年),北宋覆亡后,宋高宗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 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152年。

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使用16年。公元1173年(乾道九年),宋孝宗于圜丘祭祀,大赦天下,改次年(1174年)为淳熙元年。1189年(淳熙十六年)二月,宋光宗即位沿用,次年(1190年)改元为 绍熙元年。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2)

杭州西湖长桥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现于《玉台新咏》,而《乐府广题》也有相关记载。相传其人为南齐名妓,貌美艳丽,且聪慧多才。历史上一些地方史志和传奇、戏曲将苏小小进一步演绎成个性丰满的形象。

苏小小(479年—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貌美艳丽,且聪慧多才。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伎,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白居易有诗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由白居易的诗可以看出,小小是个多情的才女,她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小小醉心于山水之间。一日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从此形影不离,每日朝夕相伴。“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朝民歌,原题为《苏小小歌》,始载于《玉台新咏》,作者已无可考)

阮郁的父亲是当朝宰相,听说儿子在钱塘整日与妓女混在一起,非常生气,他给儿子写了封书信,谎称自己得重病卧床不起。知书达理的小小急忙让阮郁回去探望父亲。 听说父亲得病,阮郁也十分着急,便日夜兼程的赶回家中,看见父亲满脸红光安然无恙,还没等他弄明白怎么回事,便遭到了父亲阮道一通劈头盖脸的怒骂,并命家人将他锁进了书房。 阮郁虽然声嘶力竭地辩解,也曾苦苦相求,但却无济于事,他没能拗得过父亲的意愿,最终娶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女子做老婆。而多情的小小只能独守孤灯,每日吟诗喝酒解愁闷,“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云磨。”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墓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山水之于小小,犹如小小之于我。

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为西湖山水增色。

注:

南朝(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中国南方、以建康 (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的总称,陪都中京(今河南洛阳)。

南朝齐(479年—502年),是中国南北朝中南朝的第二个朝代。公元479年,南朝宋权臣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公元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起兵夺位的将领萧衍。南齐覆灭,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最短命的,仅有23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初字维城,后字宗子,又字天孙,因著《石匮书》,人称“石公”,于是又字石公,号陶庵,晚号六休居士、蝶庵、古剑老人,一作古剑陶庵老人、渴旦庐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祖籍四川剑门,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史学方面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方面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曹聚仁(1900年—1972年),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浙江浦江墩头镇蒋畈村(今属兰溪梅江镇蒋畈村)人。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作品。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 玉台新咏》,是一部汉代至南梁的诗歌总集,由徐陵于公元6世纪作序,张丽华辑成。共收汉至梁代共690首诗,以绮艳的宫体诗为主, 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

《乐府广题》,是解释乐府诗的标题的来源以及渊源发展的著作,“释乐章命题之意”。作者沈建,北宋初期学者。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3)

杭州西泠苏小小墓

关于西湖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在远古时期,天河东边有一座石窟,里面住着一条玉龙;天河西边有一片树林,里面住着一只金凤,它们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于是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贪心的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4)

杭州西湖

西湖原本为海湾,因江潮挟带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最终成为半封闭之浅水风景湖泊。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因湖在杭州城之西,称西湖,北宋以后,西湖之名得到了正式认可。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960—1279),苏东坡于元祐四年(1089)知杭州时,咏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赞美西湖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注: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元祐(1086年—1094年),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9年。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5)

杭州灵隐寺

灵隐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是杭州历史悠久、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和中国十大古刹之一。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距今已有1693年历史。印度僧人慧理来到中国传教,后因此处景色奇幽,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当地建立寺院,取名为“灵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俶笃信佛教,对灵隐寺的建设倍加关心。当时灵隐寺达到了九楼、十八阁、七十七殿堂、僧众三千的规模,成为江南地区的佛教名刹。著名僧侣永明延寿、大慧宗杲等人,都曾担任此寺的住持。传说中的济颠(济公)和尚也在此寺出家。而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亦曾担任此寺的住持,开灵隐寺为净土道场之风。南宋时期僧人普济在灵隐寺编撰《五灯会元》,成为禅宗经典之一。

灵隐寺自创建以来,历经10余次毁坏和重建。最后一次大规模整修是在1975年,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灵隐寺正门为天王殿,上悬清康熙帝钦题“云林禅寺”的御笔匾额。殿内的正面佛龛供奉弥勒佛,两侧为怒目圆睁的四大天王。弥勒佛像背面为手持金刚杵的韦陀菩萨佛像,是南宋时期的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

注:

咸和(326年2月—334年),是东晋皇帝晋成帝司马衍的第一个年号,共计9年。

五代(907年—960年)。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指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原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

钱俶(929年9月29—988年10月7日),原名钱弘俶,因犯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入宋只称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国最后一位国王。钱元瓘第九子,钱倧的弟弟。后汉乾祐元年(948)正月即位。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奉旨入汴京(今河南开封),被扣留,不得已自献封疆于宋,先后被封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又辞国号,改封许王,进封邓王。端拱元年(988)八月,钱俶60大寿,与朝廷的贺寿使者宴饮至夜幕,光烛一庭,是夕暴卒。谥号忠懿。葬河南洛阳。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6)

822年10月到任杭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主持修筑白堤

名刹灵隐寺是杭州地方官必游之地,而在灵隐山谷建亭留念也是唐朝杭州刺史们的一种喜好。然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却选择了用文字的力量在灵隐寺留下点纪念,而不是一座石亭:

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这就是流传千年而不朽的《冷泉亭记》,为灵隐寺更添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也为杭州做出了最美、最好的山水广告: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灵隐寺有这样一幅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语言质朴,却包含着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7)

杭州西湖灵隐寺旁的三生石

著名的“三生石”传说就发生在这儿。

“三生石”位于杭州西湖的灵隐寺,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高约10米,宽2米多,由三块天然石灰岩组成,峭拔玲珑,据说是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也是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中所言“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石上镌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寺中三生石的传说,代表了前世、今世、后世的三生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爱情——宝黛的爱情就是从三生石畔的前生开始的。

缘定三生的一块石,多少人梦寐以求。前生今世的因果,或许没人说得清。三生石上旧精魂,倒是人格的魅力大些。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寺旁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即文中说的“圆观”),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没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意思是: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过去了;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访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道:“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意思是: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注: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98年。

至正(1341—1368年),是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的年号。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元惠宗是元明宗的长子,元武宗的长孙。

古吴墨浪子,清初小说家,生平事迹无考。

杨瑀(1285年—1361年),字元诚,元代钱塘(今杭州)人。

张翥(1287年—1368年),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山西临汾)人。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无学,号石公、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主张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8)

杭州西湖灵隐寺旁的三生石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来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圆泽和尚以“三生”酬报李源的友谊,其情之高,其义之厚,无法衡量,可谓情天义地。这个故事之所以持续流传,反映的正是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和尚圆泽告诉李源此事,只是想让李源相信人的轮回,相信三世因果。圆泽第一世没有找到他的姻缘,他就出家为僧。第二世,遇到李源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找到他的姻缘,只好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没有找到,他只能继续出家,等待下一生的寻觅。三生石,三生有幸,其实就是人的三次轮回,石头,比喻为“坚固”,坚定的信念。如此而已!

三生石的传说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质亦属虚幻之说。从哲学的眼观来看,关于“三生石”的传说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和真性不朽的观点,正是透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发展变化的理念。这种理念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乃至于日常生活影响至深。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人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圆观》和《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圆观》。僧人的名字叫圆观,而非园泽。亦见于《西湖梦寻·三生石》和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的《僧圆泽传》流传最广,也题刻于西湖三生石上。林清玄亦作《三生石上旧精魂》,其根据就是苏东坡的版本。

注:

袁郊,生卒年不详,字子乾,一作之仪,唐代蔡州朗山(今河南确山北)人。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为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与今展现在读者面前。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则记事之后选录先贤时人的诗文若干首(篇),更使山水增辉。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就是一部西湖诗文选。

林清玄(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台湾省高雄旗山人,毕业于中国台湾世新大学。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19)

杭州西湖苏堤

"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株杨柳隔株桃。"风光如画的苏堤,是北宋诗人苏轼于元祐四年(1089)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空出的泥构筑而成的。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这条绿色长堤自南而北,长达二点八公里,连接了南山和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且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在苍翠蓊郁的花树丛中,隐翳着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座古朴美观的石拱小桥。漫步堤上,人影绰绰,树影摇曳,如诗若画的迷人风光,恍如进入神仙幻境。

明代李攀龙有诗《苏堤春晓》云:

桃红柳绿竞春天,澹点烟波倚岸妍。

画舫停桡观翠袖,长堤勒马踏晴烟。

花朝曾问西冷浪,谷雨重登锦坞巅。

纵目楼台穷眺望,万山争列酒杯前。

今人作诗赞曰:

西子三堤碧水间,六桥烟雨染雲鬟。

浓妆淡抹吴家女,不使铅华却胜仙。

注: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 、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

西湖三堤,指苏堤、白堤、杨公堤。

六桥,指坐落苏堤上的六个桥: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

“三堤”“六桥”赋予西湖极美的韵味。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20)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由三座葫芦形石塔和"小瀛洲"两个部分组成,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艺术的代表作,是西湖三岛中唯一能上岛进行游玩的小岛,“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是这里的最大特色。小瀛洲呈“田”字状,利用疏浚的湖泥堆筑而成的湖中小岛,岛外又筑有环表堤埂,堤岛之间有九转三回、三十个变的曲桥相连,构成了一座湖中湖、岛中岛的园林格局。外圈和内十字有岛桥相连,亭台轩榭,点缀其间,内部被岛桥自然分割成四个湖,中心绿洲的“竹径通幽”艺术墙充满诗情画意。岛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前可观赏三潭印月胜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灯光外透宛如15个小月亮,此时,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此地地处西湖水域之中,是领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绝妙处,更是观赏苏轼诗中所说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西湖新十景之四“湖滨晴雨”的最佳处。

今人作诗赞曰:

十里平湖托朗月,三潭碧水映七星。

轻描淡写朦胧处,却是人间玉凈瓶。

又作诗赞曰:

小钩欲坠绿波凫,淡入三潭影不孤。

九转三回迷望眼,一池烟雨伴冰壶。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21)

杭州西湖钱王祠

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是后人为纪念吴越国钱王功绩而建造的。942年来,历经沧桑,几经毁建,所存八字墙是原建筑仅存遗迹。旧址在西湖南线柳浪闻莺公园,2003年国庆前夕重建竣工落成。古祠恢复了钱王塑像、山门、铜献殿、功臣堂、五王殿(殿内陈列吴越国钱氏三世五王塑像等原貌。殿堂正中的钱镠像高约5米,周围是钱元瓘、钱弘佐,钱弘琮、钱弘俶的塑像,栩栩如生)、五座牌坊、功德崇坊、古戏台、婆留井等主要殿堂建筑等相应景观。这里有乾隆题钱王祠联:“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障;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

除此之外,还有金安清、刘墉、张岱、钱泳、蒋益澧、杨叔怿、高凤德、郭之江、刘宗纪、蔡朴、钱方轼、钱宗翰、钱文选、黄元秀等众多名人所题《钱王祠》楹联。

注:

熙宁(1068年—1077年),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10年。

钱镠(852年3月10日—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杭州临安县石镜乡大官山(现称功臣山)下的临水里钱坞垅人。相传他出生时突现红光,且相貌奇丑,父亲钱宽认为不祥,欲弃于屋后井中,但因祖母怜惜,方得保全性命,因而取乳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义)。而这口井后来也被称为“婆留井”。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长兴三年(932)去世,终年八十一岁。朝廷赐谥号武肃,应顺元年(934),被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之原,后又建庙于越州。

钱元瓘(887年—941年),字明宝,原名传瓘。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吴越国第二任君主,钱镠第七子。932年继承父位。933年,后唐赐封为吴王。934年进封吴越王。937年又被后晋封为吴越国王。941年8月24日去世,时年五十五岁,庙号世宗,谥号文穆王,葬于今浙江省萧山县龙山(杭州市南山陵园玉皇山南麓)。

钱佐(928年—947年6月22日),原名钱弘佐,字元佑(一作字祐),钱元瓘第六子,吴越国第三任君主,吴越天福六年(941)到吴越开运四年(947)在位。病逝时年二十岁,后汉赠谥号忠献王,吴越上庙号成宗。

钱倧(929年—975年),原名钱弘倧,字隆道,钱元瓘第七子 钱佐异母弟,吴越国第四任君主,开运四年(947)3月即位,12月被逼传位给其弟钱俶,迁居到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衣锦军私宅。病死后,谥号忠逊王,葬于会稽秦望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金安清(1817年一1880年),清代浙江嘉善人。字眉生,号傥斋,晚号六幸翁。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

钱泳(1759年—1844年),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工诗词、篆、隶,精镌碑版,善于书画。

蒋益澧(1825年—1874年),清巡抚,湘乡县人。字芗泉。

杨叔怿(1830年—1898年),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南社五虎”之一。

高凤德(1862年—1946年),又叫高懿臣,高复生。安徽合肥人,与晚清大臣李鸿章家族有远亲。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功臣。

郭之江,民国时期人。

刘宗纪,民国时期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孙传芳任东南五省直系军阀联军总司令后,担任联军总参谋长,后任北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同学会总召集人。

蔡朴,民国时期曾任孙传芳东南五省直系军阀联军总部军需总监。

钱方轼(1886年—?),原名钱隽逵,字俊葵,江苏武进人,为钱王后裔之“菱溪支”。早年就学于北洋大学,1906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曾任汉口中国银行经理、内政部禁烟委总务处长、财政部盐务总署署长、中央财政部次长,北京哈佛同学会会长等职。尤善水墨山水画。

钱文选(1874年—1957年),字士青,安徽广德县人,学者、外交家。

黄元秀(188年—1954年),原名凤之,字文叔,号山樵,中年以后改名元秀。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22)

钱王塑像

明末清初人张岱有诗《钱王祠》 云:

扼定东南十四州,五王并不事兜鍪;

英雄球马朝天子,带砺山河拥冕旒。

大树千株被锦绂,钱塘万弩射潮头;

五胡纷扰中华地,歌舞西湖近百秋。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23)

杭州西湖孤山

孤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是西湖的一个著名景点,西湖“三怪”之一。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0公顷,山高38米,是文物胜迹荟萃之地。现有胜景30处,走在山间小径颇有山林的感觉。

主要景点有:放鹤亭、林和靖墓、西泠印社,玛瑙坡、一眼泉水、文澜阁、中山公园、清行宫、敬一书院、秋瑾墓、六一泉、苏曼殊墓园、半壁亭等。

注:

西湖“三怪”,指的是“一山两桥”:孤山、断桥、长桥。 其怪在“断桥不断 孤山不孤 长桥不长”。 断桥是一座南北方向的桥,只有雪后太阳照化了南边半桥的积雪, 而北半桥仍被积雪覆盖,看上去好似“断桥”;特别是戏曲《白蛇传》断桥一场,家喻户晓,使断桥更声名鹊起。湖岸边的孤山与其他山相连,并不孤独。因为皇帝在山上建行宫,古代皇帝称孤道寡,因而取名为“孤山”;长桥其实不长,只是一座小桥。因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桥相送,你送过来,我送过去,往返相加,竟达十八里,人们就把此桥称之为“长桥”。故后人作诗:“天赋断桥一首诗,凄美尽在雪残时。 望湖亭外孤山小,倒是长堤念故知。”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六一泉,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乃以“六一”命泉。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县人,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

苏曼殊(1884年—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24)

西湖孤山

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闻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岛。孤山正北面的山崖上镌刻着“孤山”两个朱红大字,字高1.5米,楷体,是南宋人的手笔。孤山 ,山虽不高,却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园内一个精致绝伦的小园林叫“西湖天下景”,人在园中仿佛置身深山谷底,获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其中溪、潭、花、木、亭、桥等布置得疏密有致,参差有序。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唐代有孤山寺,南宋理宗皇帝时建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清代曾在此建行宫、御花园,占了大半个孤山,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民国十六年(1927)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中山公园。雍正时(1727)改为圣因寺,与灵隐、昭庆、净慈三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

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物荟萃之处;既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山,也是一座文化堆积起来的山。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还写过《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明代凌云翰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佳句。古人陈金欣有诗句曰:“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山北麓的放鹤亭是为纪念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而建的。

注:

乾隆(1736年—1795年),清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八月十三日,卒于嘉庆四年即1799年正月初三,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的年号,前后共60年。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雍正(1722年—1735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的年号,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民国(1912年—1949年),中华民国的简称,是辛亥革命以后由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1866年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乡象,化名中山樵,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凌云翰,生卒年均不详,约明太祖洪武五年即1372年前后在世,字彦翀,号柘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25)

杭州西湖孤山林和靖墓

林逋(967年—1024年),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诗人,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他长期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成为从古至今咏梅的第一佳句,无人能与伦比。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其实,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见于白居易诗。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作过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

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这证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

林逋终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传说。林死后葬在孤山,鹤在墓前哀鸣而亡。亭内立“鹤舞赋”刻石,碑文为清康熙皇帝临摹明朝董其昌书法的手迹。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胜地。

注: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赵孟(1254年—1322年),字子昂,宋太祖之子德芳之后裔,吴兴人。南宋书画家。

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今清陶乡)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

文征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42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26)

杭州西湖断桥

关于孤山,还有一种说法是与断桥有关系。相传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担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修筑白堤。白堤沿着孤山修建,到断桥的位置时断开,所以这座桥被称作“断桥”。

据关长龙(《“断桥”考》)考证,“断桥”的本义实则是渔人为了方便,通常会用一种叫做“簖”的竹栅栏捕捉鱼虾蟹,由此做成的简易桥梁可以供人行走,久而久之便被称作簖桥。“簖”这个字又作“椴”形,与“簖桥”“断桥”并行,但因“簖”字用的比较少,所以人们多以“断”字代替,这也是唐代诗人张祜在诗作《题杭州孤山寺》中写“断桥”的原因所在: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戏曲所包含的知识丰富多彩,仔细钻研,趣味无穷,亦可提高知识修养,更准确地把握剧情。

注:

张祜(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山西晋剧白蛇传选段大全(晋剧白蛇传所涉景点传说故事续)(27)

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白蛇传》中“断桥”剧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