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教育信息网官网(十年磨一剑教育铸辉煌)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来,宣城市教体系统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体育强市的目标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在新时代新征程新的赶考路上,向全市人民交出了“十年磨一剑”的崭新答卷。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98所,在校学生34.99万人、专任教师2.49万人。2015年,该市成为全国学习型城市第三批成员单位。2016年,宁国市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系安徽省唯一。该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2016年底实现全覆盖,提前4年完成目标任务。宁国市、宣州区先后获全省“教育强县”称号。2021年,绩溪县全省首批创成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市教体局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

教育优先保民生

十年来,该市坚持优先发展,着力下好教育保障“先手棋”。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投入由2012年的27.16亿元增至2021年的43.42亿元,增幅59.87%。2012年至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投入共计378.54亿元。持续加快学校建设。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165所、改扩建224所,新增学位5.4万余个;建设中小学57所,增加学位9万余个。中心城区在连续实施三个《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制订《宣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20~2030年)》,到2030年,中心城区学校保有量196所、学位保有量17万余个,其中新增学校 76所。在满足中心城区2030年需求的基础上还能为2035年的需求留有一定空间。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成率、班级多媒体建成率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带宽达200M及以上。7个县市区均建成教育专网,建有录播教室131间,校园电视台7间、数字化实验室23间、创新实验室19间。2021年,启动智慧学校建设达标提升项目,投资总额3.58亿元。全市共建设乡村智慧学校79所,教学点智慧学校19所,城镇智慧学校177所,实现了全市公办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智慧课堂等先进教学方式应用步入常态化阶段。市级智慧教育云平台已上线,并在全省率先入驻“皖事通”,为全市广大师生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我市教育信息化已步入全省前列。

特色德育树品牌

这十年,该市聚焦立德树人,牢固树立德育为先“风向标”

该市现有全国文明校园4所、省文明校园8所,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10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1个。5所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1所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特色学校,5所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在国内首创小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教育评价平台“宣城市未成年人美德在线”,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宣传文化思想创新优秀范例,《中国教育报》《安徽青年报》和安徽电视台专题报道。《宣城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汇报》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案例。2017年该市荣获“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称号。

统筹发展促协调

这十年,该市补齐事业短板,全力奏响协调发展“交响曲”。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该市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实施幼儿园“民转公”,今年秋季学期起,实施“安心托幼行动”,全市396所公民办幼儿园将全面实行延时服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市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面落实“双减”工作。普通高中提质发展。该市实现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县域全覆盖;县中办学条件快速提升;多样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扎实推进新高考改革。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该市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4所、国家级重点1所、省级示范5所,质量提升工程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6所,被省政府表彰为“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明显市”;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来该市进行《职业教育法》修订调研,充分肯定了该市职业教育发展成果。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创办填补了该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已被列入“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单位。

精准扶贫筑未来

这十年,该市紧盯重点任务,坚决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

义务教育“一个不少”。该市紧盯“义务教育有保障”核心指标,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每年组织开展学生返校排查和控辍保学台账核查,该市义务教育阶段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无因疫因灾因贫失学辍学情况。办学条件“一所不差”。2014年至2020年,该市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投入资金8.8亿元,共维修改造校舍、运动场面积147.4万平方米,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班班通”设备全部达标。学生资助“一人不漏”。2012年至2021年,宣城市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和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学生50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 7.07亿元。

队伍建设强动能

这十年,该市强化教书育人,全面展现教师队伍“新面貌”。

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该市连续开展“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做师德表率”“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等主题教育活动,正面宣传引导和反面典型教育持续加强,受全国表彰学校集体2个、省级表彰集体4个,受全国表彰教师8人,受省级表彰教师123人次。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不断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和校(园)长职业化进程,中高级职称教师成为公办学校骨干力量。教师队伍管理改革成效显著。自2017年起,该市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逐步推广“转事权、放人权、给财权”三权统一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特别是今年5月出台《宣城市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为该市在教育人才引进、教师培养激励、高校毕业生招聘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遵循和依据。

体育奠基健康城

这十年,该市完善基础设施,合力按下体育强市“快进键”。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设施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市县多品”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常态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大型活动规模化、品牌活动示范化的全民健身格局已初步形成;体育社团发展迅速,该市6个协会分获国家、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市老体协获安徽省唯一5A级体育协会认定。竞技体育成果丰硕。省运会金牌数由省十二运会的26.5枚增加到省十四运会的65.7枚,金牌榜的位次由省十二运会的第14位上升到省十四运会的第9位;先后承办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世界男子排球联赛(中国站)比赛、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等;2017年,该市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创建体育强市示范市,2018年、2019年、2021年体育强市考核位列全省前列,并获得“优秀”等次。体育产业不断壮大。该市各类体育产业企业200多家,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4个,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汽车自驾游运动营地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6个, 省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1个,省级体育生态公园2个,省级房车露营地2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37个。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该市将坚定不移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扎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只争朝夕的拼搏劲头,迎难而上、奋勇争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体育运动健康的需求,为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宣城贡献教体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宣城教育信息网官网(十年磨一剑教育铸辉煌)(1)

2019年9月,全市教育大会召开

宣城教育信息网官网(十年磨一剑教育铸辉煌)(2)

2016年,世界男子排球联赛(中国站)举办

宣城教育信息网官网(十年磨一剑教育铸辉煌)(3)

2015年10月,宣城市第一届运动会召开

宣城教育信息网官网(十年磨一剑教育铸辉煌)(4)

2012年9月,合工大宣城校区一期建成招生

》》》局长寄语

宣城市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国平——

立德树人谱新篇

砥砺奋进开新局

宣城教育信息网官网(十年磨一剑教育铸辉煌)(5)

在这金秋溢彩、硕果飘香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第38个教师节,我谨代表宣城市教体局向我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关心和支持宣城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宣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务实笃行、攻坚克难,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就。积极开展“安心托幼”暖民心行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托幼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幼有所育”水平。2022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所,完成率100%,完成投资13924万元;新建、改扩建托育机构17个,完成率150%,完成投资1889万元。积极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广德市率先争创。全力推进普通高中大班额巡视整改工作,全市累计消除实际在校生大班额226个。评选产生27名“宣城最美教师”、77名“宣城市优秀班主任”,对150名教师予以通报表扬,推荐并获得省级表彰20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果,市教体局荣获“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高考成绩稳中有进、稳中有升,录取空军飞行学员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向我市发来贺信。扎实推进“老有所学”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学校880个,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老年学校网络,全市新增老年学习人数1.57万人,累计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14.44万人。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教职员工的心血汗水,充分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培育新时代青年、为国之发展输送栋梁之材的道路上,离不开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引领和扶持。新学年已吹响号角,新的旅程再次光荣出发,希望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秉承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宣城贡献教体力量。

□特约通讯员王顺、阚有林,本报记者谢婷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