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过去的历史 海城的由来......

第一种说法海城因退海之地而得名。

海城过去的历史 海城的由来......(1)

据地质学家测定,大约五亿七千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从辽东半岛到辽阳、本溪以及华北、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除了露出水面的几处孤岛外,其余部分均为一片汪洋大海。

大约在五亿年前,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现在的渤海湾、渤海海峡和黄海的一部分均升为陆地,被后人称为“胶辽古陆”。那时的“胶辽古陆”多为辽阔的平原,湖沼密布,草木繁茂,这样的自然环境为古生物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在距今三千八百万年至七百万年前,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造成有的地势隆起,有的地势下沉。新生代后,随着世界性的海面变化,海水通过海峡侵入“胶辽古陆”,形成现有的渤海湾,而地势较高的辽东半岛仍为陆地,人类的祖先得以在这里生存。近年来,从海城市孤山镇的小孤山仙人洞挖掘出大量的古人类文化遗物、遗迹和动物化石及人类遗骨化石等近万件,确定小孤山仙人洞为旧石器时期古人类洞穴遗址,距今约1~8万年左右,证明人类祖先早在这一时期就在海城东部山区繁衍生息。由此可见,海城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成为退海之地。

海城过去的历史 海城的由来......(2)

孤山镇的小孤山仙人洞

第二种说法海城因原址迁徙而得名。据考证,海城之名起于辽代,得之“海州”,意取临溟,承袭于明,定名于清。

据史料记载,辽神册元年(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称为“辽”。天显元年(926年),辽灭了唐之渤海国,当时的渤海国西与契丹为邻,南与新罗的尼河为界,东近日本海。渤海国原有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多个县,从此尽数属辽。这些州府绝大多数都在今辽宁省以北的地区。

海城过去的历史 海城的由来......(3)

辽灭渤海国后,在其领土上建立了东丹国,都忽汗城。立皇太子耶律倍之为东丹王。当时最棘手的就是遗民的反叛,于是在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采纳耶律羽之的献策,“诏徙东丹国民于梁水(今太子河)”。于是东丹国民——原渤海遗民开始西迁。东丹国被迁到辽阳县,而原渤海国的沃州、椒州、晴州、铜州等四州迁到今海城境内,分别称为海州、耀州、嫔州、铜州。

海城过去的历史 海城的由来......(4)

海州,即原渤海国沃州南京南海府治所,迁到今海城境内后,置海州南海军,县名曰“临溟”。溟,是大海的意思。因原地濒临大海,故仍将原地县城的名字称呼迁移后县城的名字。其州治谐县置之意,仍以海为名,故名为海州。著名考古学家金毓黼曾云:“海州为辽灭渤海时,迁南京南海府沃州民,并废其所辖沃沮六县,来辽地置州。”《明统一制》载:“海州卫都司(辽阳)城南一百二十里……辽为海州南海军。”

海城过去的历史 海城的由来......(5)

从辽代在今海城区域建置历史看,足以证明海城之名起于辽代,名袭海州,意取临溟。此后更朝换代,海城邑名仍不失本源。明代复称为海州卫,清顺治十年(1653年)取消州治,设省县制,海州卫最终定名为海城县,至此,海城一名延续至今。

海城过去的历史 海城的由来......(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