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

五、耕织图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座占地25公顷的大型博物馆式园林景区。耕织图的建筑,从南到北由澄鲜堂、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及水村居组成。地域开阔,建筑风格相对比较朴素,曾是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耕织图景区在方位上与昆明湖东南岸的铜牛遥相呼应,寓意“牛郎织女”隔湖相望。2005年,耕织图景区被列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漪园时无西墙,当时西堤“左昆明右玉泉”,堤西湖泊与园外水田蒲苇相连接,水流交错,鸥鹭出没,常有农夫在稻田里插秧劳作,一派江南水乡情趣。乾隆十六年(1751),清宫内务府将织染局从皇城内搬迁至此,又相继修建了一些殿宇房间,并在河边立碑题刻,并给这一处地域起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耕织图。织染局是专门负责宫廷所用丝织布匹的生产机构,其织出的布头上均绣有“织染局”三字。当织染局从地安门迁到昆明湖畔耕织图后,织机上生产的织品全部用“耕织图”三字取而代之。

为了丰富耕织图景区,加重江南水乡的氛围,乾隆皇帝命令将隶属圆明园的十三家蚕户迁移到织染局内,四周环植了大量大桑树,蚕沙交错,机杼声声,使得“耕织图”的名称更加名副其实。耕织图取代织染局后,成为了一所名符其实的织染作坊,除按例向皇宫上缴一定数量的丝织品外,清宫还规定,织染局负责每年清明节在水村居、九月在蚕神庙祭祀蚕神。

乾隆三十四年(1769),乾隆命人把元代画家程棨所绘的耕作图与蚕织图48幅,用双钩法阴刻上石,加上他自己的题识,镶嵌于玉河斋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发展农业生产,争取好的收成。原石原存圆明园多稼轩贵识山堂,英法联军入侵时被毁坏一部分,后徐世昌据为己有。徐世昌籍没后曾流失在京郊农家砌作猪圈,20世纪60年代初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后仅存刻石二十三块,其中二块已全磨损,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室。他还亲制五首题赞耕织图风景的诗歌,并加上手书“耕织图”三字,阴刻于昆仑石形制、下承海水江崖纹石座的石碑,立于玉河畔。

乾隆御制诗中对耕织图景区的描写不乏其多:《题耕织图》中“堤界湖过桑苎桥,水村迎面趣清超。润含植稻连农舍,响讶缫丝答客桡。柳岸风前朝爽度,石矶雨后涨痕消。分明一段江南景,安福舻中引兴遥。”《题延赏斋》中“湿岸生春芷,新波下野凫。”《水村居》中的“沙岸维兰舫,水村叩竹扉。径多红花护,屋有绿杨围。驱马稻秧布,育蚕桑叶肥。非关间缀景,藉可验民依。”从乾隆的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漪园时期的耕织图广植桑树,稻田星罗棋布,桃红柳绿,夏仲林荫,荷花等各种水生植物引来水鸟嬉戏,一派男耕女织、忙里偷闲的和谐景象。

道光二十三年(1843),经过鸦片战争,清朝政治经济日益衰落,国库入不敷出,清漪园中的岁修、陈设等也难以正常运转。为了节约开销,道光皇帝下令裁撤了清漪园殿堂中的部分陈设,同时命人将耕织图内的织染局裁撤,将织染局所辖的房屋钥匙全部交与清漪园照管。从此,耕织图作为皇家手工织染作坊的历史便结束了。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时,耕织图景区也被毁灭,夷为废墟。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却不去恢复耕织图旧观,而是在耕织图废墟上修了一个水操内外学堂,要在这里培养中国海军。刻有乾隆诗篇的耕织图石碑,则遗弃在学堂围墙之外。但水操学堂好景不长,九年后即退出历史舞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处已是一片萧瑟景象,曾经做过工厂、学校等。2004年才重新整修,耕织图区又重现于颐和园中。耕织图景区中现在开设专题展室,介绍中国古代耕织文化和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的历史变迁。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1)

耕织图景区主景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2)

耕图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3)

织图

(一)耕织图昆仑石碑

清漪园旧存的景观耕织图石碑伫立于景区的北侧,圆首长方形的碑身,石下相连高浮雕波浪式海水江崖纹山形石座,在左上方左右各凿有一方形植物凹洞。碑的形状类似宋代的“笏头碣”,其风格古朴敦厚,端庄凝重。中国古代一般称方首为碑,圆首为碣,此种形制的石碣属碑石的一种,名为昆仑石,是清代乾隆朝的产物,仅在乾隆时期的皇家苑囿中出现,而且数量不多,现存可知的有九座,多置于水畔。所有昆仑石的外观形态如出一辙,它们的石质相似,雕饰相同,均用一块整石精凿而成。相传,昆仑石是峨眉巍峨的昆仑山风的化身。昆仑山地处新疆和西藏之间,在古代附会很多神话传说,被视为仙境。昆仑石的石身为山,石座如海,石座凹槽内或种植长寿柏树,或种植水生荷花,应是自然界生物繁衍的象征。该种石类设置在皇家园林中,不仅仅是山水风光的点缀,还预示着大清王朝江山永固、天下一统。耕织图石碑是乾隆年间较早出现的一座昆仑石,朴实光素,四面阴刻乾隆皇帝预置题句及诗。经过250余年的风雨,原本光洁的石碣表面字迹残缺,漫泐不清,难以完全辨认。作为一处景区的标志,石身阳面镌刻“耕织图”三个大字十分醒目,石碑高1.94米,宽1米,石座长2.54米,宽1.1米,石碑上方钤有“乾隆御笔”的印玺。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4)

耕织图昆仑石碑

(二)蚕神庙

蚕神庙位于湖湾西北,当年是祭祀场所。山门外有假山叠石,山门内是一个小院,院内左右各矗立一根高大的旗杆。北房是祭祀蚕神的正殿,面阔三间,正中一间出抱厦,作为庙门。现在的蚕神庙为现代按原样重建的。

祭祀先蚕与先农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两大传统仪式,清代官方制定了更为严谨的礼仪制度。清雍正曾谕旨北京周边各州县设立“先蚕坛”,由礼部派员祭祀。至乾隆元年,谕旨改“先蚕坛”为“先蚕祠堂”,此处当年为织染局,属于政府机构,仪式与建筑正是重视农桑政策的体现。祭祀蚕神仪式分为春秋两次,春季“祭蚕神”,秋季“谢蚕神”。清漪园秋季祭祀蚕神与春季水村居祭祀先农活动,将耕织劳动与景观游览提升到了农业文明的精神层面。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5)

蚕神庙

(三)延赏斋

延赏斋为耕织图景区的临水主体建筑,乾隆时期还在西苑茂对斋建有“延赏亭”。延赏斋南侧有楹联“放眼柳条丝渐软,含胎花树色将分”、“溪畔室闻鸣织杼,岸旁田见起耕锄”,北侧有匾额“水映兰香”并配有“刚欣宿雨滋塍畔,又看重云起岭边”。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6)

延赏斋

(四)玉河斋

玉河斋为敞轩,位于延赏斋东侧。玉河为玉带桥通向玉泉山的河道名称,长约2.5公里,是乾隆巡幸玉泉山静明园的水路,当年两岸水田纵横,一派江南景色,乾隆极为喜爱,曾写下五十多首诗作。玉河斋南侧有楹联“几湾过雨菰蒲重,夹岸含风禾黍香”,北侧有楹联“岸旁行骑活于画,树里鸣蝉清胜弦。”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7)

玉河斋

(五)澄鲜堂

澄鲜堂位于围廊南端,临水而建。西侧有楹联“已欣春景丽如许,又见西山云吐新”,东侧有楹联“澹沱溪烟接六桥,双湖夹镜荡兰桡。”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8)

澄鲜堂

(六)水师学堂

水师学堂位于耕织图景区延赏斋的后面。现水师学堂是修复时复建的,为一座三进大院。水师学堂房屋均为硬山顶,过垄脊,风格朴素。

正门为垂花门,两侧各有九间南房。

第二进院的院门也是垂花门,院墙与院子南面四座排房的房山相接,在两座房山之间的院墙上各开一座旁门。院正中有一北房,面阔五间,穿堂门式。院子北面的东西各有一座北房,面阔九间,是教室;教室前有一个小操练场。水师学堂第二进院落东侧陈设一艘游艇,名为“永和号”,用于勿忘国耻、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此船是光绪三十一年(190 5),日本为答谢慈禧太后在“日俄战争”中送给日本制盐2000万斤而赠送给慈禧太后的游艇。慈禧生前并未亲自乘坐过“永和号”,只用它牵引木质御舟游览昆明湖。民国三年(1914)颐和园对外开放时,永和号曾供游人乘坐,但到民国二十年,因不堪使用被沉入湖底,八年后被打捞修复,供人观看。耕织图景区回复后,置于现在为止。

第三进院的院门是一座砖砌月亮门,院内正中有两座面阔三间的北房,一前一后;院子两侧有假山、亭子、花草树木。

水师学堂的建设,也成为了慈禧太后占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的借口。当时建立的水师学堂共有南北各五进院落组成,分内外两组学堂:内学堂占据了原延赏斋和织染局的位置,有房119间;外学堂占据了原水村居的位置,有房103间。学堂共计招收了36名学生,全为八旗子弟,前后学了5年。学习时和毕业后,曾在昆明湖及玉带桥附近水域为慈禧太后做过水操合演,还承担过用汽轮拖带慈禧太后龙舟游览昆明湖的任务。然而,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学堂被裁撤,学堂没有起到兴起近代海军的作用。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9)

水师学堂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10)

水师学堂后院

小故事:火轮换侍郎

人们都以为“永和号”是外国送给西太后的,其实不然。这里面还有个故事。

光绪年间,当时大名鼎鼎的赛金花的丈夫洪钧,是大清帝国驻德国的大使。这人才华满腹,会讲外语,就是嫌“大使”的官职太小,总也不甘心。这天他对赛金花说:“眼看着几年的任期就满了,下个月咱就回国了,你看我给老佛爷带点儿什么东西好呢?”赛金花乃一代名流,善于交际,只见她眨着漂亮的眼睛娇声地说:“皇太后什么都不缺,得有点新鲜玩意。我听说她每年大半年都住颐和园,不如送她一个小火轮。”于是两人就托一位德国朋友在一个造船厂买了条旋涡式火轮船,在那年夏季任满回国时就带回来了。这船在路上就用了一个月的工夫才到天津,后来据说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装上火车运至北京的。洪状元为了使这小火轮更美观,又把小火轮油漆了一遍,让工匠装饰船舱,安上扶手和皇太后专用宝座,这才供上去。

那是西太后头一次坐这样的船,乐得合不拢嘴。赛金花一看请赏的机会来了,忙道:“老佛爷,这船可是洪钧的主意,特意孝顺您的,您看,他混了这么多年,才是个大使……”。慈禧当时就说,“这事你怎么不早奏呢,这样吧,正好兵部左侍郎有个缺,就让他赴兵部任职吧。”就这样,洪钧一条小火轮换了一个兵部侍郎。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11)

火轮船

(七)水村居

水村居是一组具有江南水村风情的点景建筑,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咸丰十年(1860)被毁。2003年修复部分点景建筑,以反映清漪园水村居的风貌。新建的水村居是一座水乡旅店,坐落在小河旁,里边还保留了磨面用磨、打水的辘轳和水井。篱笆院墙上爬有牵牛花、丝瓜花等,院内设有凉棚、餐桌,院中房屋为普通的民房,风格古朴。

清朝时期,水村居每年清明日设祭祀,祭祀先农。清雍正时期曾谕令各州县设立先农坛、先蚕坛。在京城每年春季由皇帝在先农坛主祭,亲耕籍田,在各地州县则由主管官员亲自祭祀。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12)

水村居全景

六、西门

在颐和园西边,为新修的园门,地处比较偏远,沿京密引水渠向西可达。

颐和园西堤美景木栈道(如诗如画颐和园)(13)

颐和园西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