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庙会的资料(丰都庙会推陈出新)

华龙网1月10日9时讯(通讯员 李达元)1988年农历三月初三,丰都县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丰都“鬼城”庙会,吸引了周边区县及海内外上百万人参加,盛况空前。以后每年或间隔一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十九届,成为丰都人民乐于参与的重大文化盛事。

丰都庙会的资料(丰都庙会推陈出新)(1)

丰都庙会街头巡游场景

2007年,丰都庙会被纳入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丰都庙会成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丰都庙会的由来

周时,丰都县隶属巴国,曾一度为巴国的都城,故丰都有“巴子别都”之称。当时的巴人尚神祀鬼,重祭拜,此风俗逐渐演变成为丰都庙会的雏形。

同时,丰都庙会源于鬼城名山的香会。从汉时开始,佛、道、儒等宗教流派在名山上交融发展,各种祭祀活动常年不断,解放前最为鼎盛,从正月初六弥勒佛圣诞香会到腊月三十送玉皇并迎接灶王,全年香会达35次之多。

在敬香活动中,逐渐诞生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以鬼城故事为内容的街头游乐、戏剧;各种祭祀性舞蹈表演,玩狮的、舞龙的、划彩船的、说书的、杂耍的,热闹非凡。丰都香会一度吸引了周边地区、内陆各地、港台及东南亚的大量香客以及赶庙会的百姓。

1949年后的近三十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丰都庙会活动中断,进入休眠期。直到迎来改革开放,为了更好地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精髓,弘扬民间文化,保护鬼城香会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丰都人民将过去香会中分散举办的各式民间艺术活动组办为丰都“鬼城”庙会,并赋予了它崭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风貌。

推陈出新的庙会

现在的丰都庙会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已内容着重于展示丰都县的民间民俗文化。

庙会期间,以“阴天子娶亲”故事为主题的游乐活动,驱邪祈福求平安的鬼面具舞、响篙舞、神鼓舞和竹鼓舞,还有祈求风调雨顺的水龙舞,兼有说唱道白的狮子舞,以及颇具鬼城特色的锣鼓、唢呐等吹打乐。这些文化活动在思想上表达了“惩恶扬善、唯善呈和”主题,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憎恶,在艺术上则展示了原始、古朴、优美、独特的个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2011年的丰都庙会,举办了“首届鬼城庙会文化高峰论坛”,成功将庙会文化推介给全世界。2014年的丰都庙会为期13天,为历届庙会时间最长,内容包含佛事、文化、商贸等多项活动,期间,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丰都,开展鬼神文化课题研究活动。

此外,近几届的丰都庙会还举办了名山赏壁画、观雕塑和游览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的庙观祠堂活动,游客在街头巷尾观赏鬼脸瓢画、叶脉画、包鸾竹席等民间工艺品的同时,还可品尝到麻辣鸡块、糊辣壳抄手等各类特色小吃。

弘扬了民俗文化

丰都县文化委副主任陈政介绍,丰都鬼文化是古人以鬼喻人、以鬼教人的产物,它宣扬的惩恶扬善、为善呈和的思想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丰都庙会以民间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式演绎鬼城传说中的精华,集中展示了鬼城文化深厚的内涵。

“丰都庙会的举办,既保护了地方文化遗产,又弘扬了传统民俗文化精华。同时,庙会期间通过举办鬼城文化研讨会,对丰都鬼城文化的内涵、外延作出了积极阐释。”陈政说。

曾有专家在逛丰都庙会后认为,丰都庙会将民间舞蹈、音乐、文学以及传统建筑、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有机结合,体现了一种古朴独特的美,极具艺术观赏性;而在本质上它却是弘扬“惩恶扬善、唯善呈和”的,这正是丰都“鬼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丰都庙会的精魂所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方民间文化精华,近年来,丰都县积极开展对有关丰都庙会的保护工作。除了对庙会相关资料在收集整理后进行数字化分类建档外,还筹划成立丰都庙会保护机构;多方筹集资金,设立传统庙会保护基金;开办研究人员和传承人培训班,邀请专家举行研讨座谈会,撰写研讨文章,挖掘庙会文化内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