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

棉鞋营,南接白下路(琥珀巷,斛斗巷),北至常府街,与马路街、秦淮河相邻并与之平行。《金陵野史》中曾称棉鞋营和龙蟠里、胭脂巷为旧时南京的三条“诗巷”。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

棉鞋营为南北向街道,长约五、六百米,在巷内还有两条东西向的小巷,分别为棉鞋营南巷和棉鞋营北巷。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

由龙蟠中路与白下路的交汇处,沿白下路向西行走,过大中桥,约200米左右,便是棉鞋营的南端。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

进入巷内,巷口处并没有街道名称的标识,前面一段道路似乎是“琥珀巷”,街道两侧的房屋门前有的贴有“琥珀巷”的门牌,但按照相关资料中的记载,这一段则名为“斛斗巷”,巷西为海运学院,巷东为琥珀巷小区。

继续前行,向北行走大约百十米左右,便看到了“棉鞋营”的路牌。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

棉鞋营的街道只有几米宽,柏油路面,街道的两侧大都是住宅或住宅小区的围墙,路边竖立着一些电线杆,空中的电线十分凌乱。不宽的路面还随意停放着一些车辆,使得原本狭窄的街道显得更加拥挤。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6)

棉鞋营有的门牌内不是一幢建筑或是一个院落,而是一条窄巷,称之为棉鞋营的几号巷,巷子内的住户还各自都有门牌,只是巷子很窄,只能容纳两人并行走过,巷道内两侧还停放着车辆,门檐下面晾晒有各色衣物,二楼的阳台向外伸出,几乎要遮住巷道。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7)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8)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9)

棉鞋营沿街的店铺也不是很多,零星散落在街道的两侧,大都是一些旅社、装潢店及修理铺等,当然还有社区居民委员会。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0)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1)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2)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3)

棉鞋营内基本上都是以住宅为主,大都为一个个独立的院落,里面有几幢多层住宅。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4)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5)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6)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7)

棉鞋营里的住宅楼应该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期建造的,但其中有些建筑则看上去的建造时间似乎还要更早一些,此外,街边还随处可见一些像是临时搭建的房屋。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8)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19)

不少住宅小区的围墙都已经进行了“出新”改造,围墙上镶嵌了一些雕刻纹饰,显得古色古香。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0)

据说早些建筑的围墙虽然经过多次修补,但还可以看到一些之前残存的围墙根基,在棉鞋营北段临近常府街一侧的围墙上,从砖块的成色以及砌筑的方式上,能够看出至少是民国初年房屋的围墙,甚至可能是清末时期的残留之物。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1)

在棉鞋营的中段西侧,还有两条小巷,可以通往马路街,分别为棉鞋营南巷和棉鞋营北巷。这两条街巷都不长,大约80米左右,街巷也不宽,街巷的两侧都是一些住宅。只是虽然有着街巷的名称,但街巷的门牌号码依旧沿用了棉鞋营的编号。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2)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3)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4)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5)

棉鞋营街道东侧的住宅,西侧沿棉鞋营,而东侧则临秦淮河复成桥至大中桥段。河边有沿河绿道,从此处望去,清水绿柳,别有一番景色。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6)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7)

棉鞋营,原名“棉甲营”或“绵甲营”。传明代,此处为军队制作棉衣、棉鞋的作坊所在。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中谓棉鞋营。而前面的“斛斗巷”,据说在清代,巷内为衡器具作坊所在。

《南京市白下区地名志》的“棉鞋营”条目中记载,棉鞋营,位于白下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斛斗巷,北至常府街,与马路街相邻且与之平行,长538米,宽3米,沥青路面,可通三轮车。属棉鞋营居委会。据载,明初此巷是专供军需的棉衣、棉鞋的制作坊,得名“棉甲营”,后讹传棉鞋营至今。而“棉鞋营八巷”的条目中记载,棉鞋营八巷,位于白下区,东西走向,东起秦淮河,西至棉鞋营,长55米,宽1.50米,水泥路面,可通自行车,属棉鞋营居委会。

明初南京作为都城,成为众多官属工匠聚居地,后来就以行业衍化为地名流传后世,主要包括“坊”、“营”、“廊”和“市”等。其中以匠营命名的形式,为后世所沿用。南京旧地名中的“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军营,如边营、中营、三条营等源于明初驻军,小营、蓝旗营等源于清代驻军。另一类即是明初匠营的遗存,当年匠户集中居住,统一管理。如木匠营,明初为木匠营地;肚带营,为马肚带作坊及市场;香铺营,明清时是香铺集中地;铁匠营,明代铁匠铸造兵器之地;扇骨营,明代是专门制作折扇骨的作坊集中地;破布营,为破布碎皮的集散市场;芦席营,当地居民多以编织芦席为业……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8)

在1910年的《南京全图》和1949年的《南京市街道详图》中均标注有“棉鞋营”,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棉鞋营为南北走向的街巷,南接斛斗巷,北至常府街。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29)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0)

棉鞋营,明代时的匠坊,到清代陆续散去。在清末民初时期,此处河边多杨柳,为青溪九曲中较为完整和幽静的一段,园林院落相连,河房水阁相望,许多文人学子、达官贵人聚居于此。其中有管同的因寄轩、郑孝胥的濠堂(春园)、吴学廉的鉴园以及赵继元公馆、张佩纶宅(李菊藕闺房)等,陈三立的散原别墅、俞明震的俞园、黄虞稷的“千顷堂”、仇继恒的“仓园”以及李鸿章府第等均在附近。文人雅士、社会名流等聚在此地,故曾被誉为“诗巷”。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1)

《钟南淮北区域志》中记载,“绵鞋营有管孝廉同宅,其书室名‘因寄轩’,今皆不知其处。”其中云,管同之“因寄轩”位于绵鞋营,即棉鞋营。

管同(1780年至1831年),清代散文家,字异之,号育斋,江宁上元(今南京)人。少孤贫,母亲邹氏育以成学。嘉庆年间,姚鼐主讲钟山学院时为其弟子。道光5年(1825年),陈用光典试江南,得中举,后馆安徽巡抚邓廷桢安庆署中。道光11年(1831年),偕邓公子入都,道卒于宿迁旅次。

管同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与梅曾亮、姚莹、方东树并称“姚门四杰”。管同之文,长于议论,时有卓见,守桐城家法,而偏重阳刚,雄深浩达,文笔简洁,简严精邃。管同亦能为诗词,方宗诚称其诗“缔情隶事,创意造言,论者以为得苏黄之朗峻”。著有《四书纪闻》、《孟子年谱》、《七经纪闻》、《文中子考》、《因寄轩文集》、《因寄轩尺牍》等。其中《因寄轩文集》十六卷,凡初集十卷,二集六卷,另补遗一卷。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2)

【清代】管同《饿乡记》

饿乡,天下之穷处也。其去中国不知几何里。其土荡然,自稻、粱、麦、菽、牛、羊、鸡、彘、鱼、鳖、瓜、果,一切生人之物,无一有焉。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饮,如导引辟谷者然。始极苦,不可耐;强前行,多者不十里已可至;至则豁然开朗,如别有天地。省经营,绝思虑,不待奔走干谒,而子女之呼号,妻妾之交谪,人世讥骂笑侮、轻薄揶揄之态,无至吾前者,徜然自适而已。

然世以其始至之难也,平居每万方图维,以蕲勿至;不幸而几至,辄自悔为人动。故非违世乖俗、廉耻礼义之士,不得至是乡;非强忍坚定守死善道之君子,虽至是乡,辄不幸中道而反。昔周之初,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耻食其粟,由首阳山以去,至饿乡。饿乡之有人,自是始。其后春秋时,晋有灵辄,行三日,几至之矣,终为贼臣赵盾所阻,反感盾恩,为所用。而齐有饿民,却黔敖嗟来之食,翩然至是乡,虽曾子叹其微,而论者以为贤辄远矣。孔子之徒,颜、曾为大贤,原宪为次,三子者皆几至是乡,而犹未达。及至战国,於陵仲子立意矫俗,希为是乡人,行三日,卒废然而反,孟子讥之。自战国秦汉后,教化不行,风俗颓败,绅先生之属,以是乡为畏途,相戒不入。而凶年饥馑,祸乱迭作,自王公贵人,下逮田野士庶,遭变故而误入是乡者,往往而是。梁武皇帝,天子也;赵武灵王、汉赵幽王,藩国王也;条侯周亚夫,将且相也;邓通,中大夫尚主者也。此其人皆尊崇富厚,志得意满,无意于是乡,而其终卒入焉,岂非天哉!岂非天哉!然岂与夷、齐以下,立志自入者同乎哉!故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又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惟汉龚胜、唐司空图、宋谢枋得之伦,立志忠义,先后至是乡。夷、齐辈得之,盖相视而笑,称莫逆交云。

呜呼!饿乡何乡也?何其难至也若是?予穷于世久矣,将往游焉,考始末而为之记。

【清代】管同《题汪孟慈礼堂授经图》

儒林有丈人,学究天人奥。通眉举明经,遽赴玉楼召。

于时询童乌,芳龄始逾悼。客来执诗问,瑟僩了义妙。

文人厄九命,后嗣终食报。宦达何足言,持身等圭瑁。

绣衣争国论,彩笔述庭诰。鲤庭旧闻存,伊今洵克效。

嗟子废《蓼莪》,哀思正周调。寸草腐无称,辜负春晖照。

承君犹不弃,示我图中貌。努力振家声,相期在忠孝。

春园,亦名“濠堂”,毗邻鉴园而立,曾为郑孝胥早年寓居金陵的别业。

民国王辑唐著《今传是楼诗话》一六二“郑孝胥诸楼居”中云,“海藏官宁鄂最久,在宁时起濠堂,地在绵侠营。水木明瑟,可眺钟山。……,有《戊申过绵侠营故居诗》云:‘此地沉吟梦几场,最难消遣是斜阳。濠堂已逐荒烟散,却认钟山作故乡。’又《题吴鉴泉鉴园图》云:‘我去复来如燕子,濠堂无处寻巢痕。喜君久为此园主,收拾世事归诗篇。岂知兴亡一弹指,故国安在园空存。’”其中提及郑孝胥有“濠堂”位于“绵侠营”。

郑孝胥年谱中记载,光绪21年(1895年),年36岁。在南京,移居绵侠营。光绪22年(1896年)年37岁,在南京,筑屋数楹,名曰濠堂。

郑孝胥的《海藏楼诗集》中,自述其与南京的关系甚详,最早曾住在马道街合肥试馆(似后来的马道街小学校址),并在此结婚。次为教敷营,系内政部后一小巷,临接“状元境”,此屋低湿暗陋,三迁四条巷,仍为寄居性质,最后居于棉鞋营,始为自屋,即所谓“濠堂”,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出租与人,改为茶园。张慧剑在《辰子说林》中曾评论道,“观郑所居诸屋,皆低檐复室,阴暗且冷,无‘高华’之象,颇可反映其精神生活,故世之识郑者,皆议其峭薄深险,不成端品,盖根性如此,无可如何也。”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3)

郑孝胥(1860年至1938年),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清代光绪8年(1882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郑孝胥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郑孝胥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代表作品有《海藏楼诗集》等,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海藏楼诗集》收录郑孝胥诗共13卷1043首。

“同光体”是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是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光绪9年(1883年)至光绪12年间,郑孝胥、陈衍等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宣称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随着后期大批文人等追捧,“同光体”逐渐成为一种成型的诗风。郑孝胥诗学古趋向,特点是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其代表作有《海藏楼杂诗》、《泰安道中》、《渡江会议商约归得上海书》等,名句如“乱峰出没争初日,残雪高低带数州”,“楚泽混茫方入夏,暮云崷崒忽连山”等。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4)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5)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6)

【清代】郑孝胥《海藏楼杂诗·其一》

奋身欲何往,盘空殊未安。高楼一日成,截然如断山。脚跟楼坚牢,世态楼等閒。

群嚣不易到,鸟语时间关。道人袖手人,所患犹多言。今年有新得,稍简应对烦。

独居不负楼,种松待参天。妻子真我客,欢然来扣门。

【清代】郑孝胥《海藏楼杂诗·其二》

露台性宜月,我性爱登台。月岂与我期,台成月自来。从游者清风,披襟共徘徊。

便当凌霄去,惜我非仙才。人间实污陋,孰能委形骸?可怜玷风月,抚膺暗生哀。

碧海连青天,月逝我独回。

【清代】郑孝胥《海藏楼杂诗·其七》

幼时学为文,独喜柳子厚。《断刑》与《时令》,熟读常在口。

近人尚桐城,其论深抑柳。阳湖实支派,相袭亦已久。柳文彼所轻,学柳更何有。

奇人吾炜士,爱我忘其丑。咨嗟愧室辞,沈至信高手。子亦毗陵宗,胡不惮众诟?

损名勿轻言,意子适被酒。

【清代】郑孝胥《泰安道中》

陇上清晨得纵眸,停车聊自释幽忧。乱峰出没争初日,残雪高低带数州。

回首会成沉陆叹,收身行作入山谋。渡河登岱增萧瑟,莫信时人说壮游。

【清代】郑孝胥《渡江会议商约归得上海书》

人间闲气漫相关,触热扁舟倦往还。楚泽混茫方入夏,暮云崷崒忽连山。

当歌暗觉忧伤魄,顾影难凭术驻颜。海内相哀能几辈,殷勤缄札赖云鬟。

【清代】郑孝胥《樱花花下作·其一》

非白非朱色转加,微寒轻暖殢云霞。春风省识倾城态,只在楼西几树花。

【清代】郑孝胥《春归》

正是春归却送归,斜街长日见花飞。茶能破睡人终倦,诗与排愁事已微。

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昨宵索共红裙醉,酒泪无端欲满衣。

【清代】郑孝胥《秋分》

碧云翻墨坠秋光,残暑长廊一雨凉。松竹欲成楼渐隐,阴晴数变桂初香。

随波籍湜应俱叛,易暴夷齐故不亡。岁岁登高须强起,霜风好为作重阳。

【清代】郑孝胥《登黄鹤楼》

黄鹄依然对逝波,倚栏千古一蹉跎。沧江势为高楼曲,楚客愁因落日多。

武汉上游自形胜,官胡遗庙偶经过。书生枉负登临眼,奈此东南半壁何。

【清代】郑孝胥《夹竹桃》

官斋六月花相映,红白尤怜夹竹桃。政尔无言神自远,祗缘不俗韵殊高。

如山案牍围长夏,隔海烽烟照怒涛。老子婆娑聊独笑,花前那得并儿曹。

【清代】郑孝胥《移居绵侠营》

惆怅梅边想战尘,往来何地著吟身?客怀漫比官为业,物望谁云国有人。

花发休论沧海事,水清聊结草堂邻。东风草草劳人目,又看江南二月春。

【清代】郑孝胥《残夜》

数盆颇惜梅花瘦,莫解残年抑郁心。惊怪暗香来鼻观,故人魂梦忽相寻。

回头万恨复千悲,投老犹难脱马羁。留取一庭残夜月,依依还我少年时。

【清代】郑孝胥《九日》

十年几见海扬尘,犹是登高北望人。霜菊有情全性命,夜楼何地数星辰?

晚涂莫问功名意,往事惟馀梦寐亲。枉被人称郑重九,更无豪语压悲辛。

【清代】郑孝胥《九日不出》

登高亦何为,谓可舒抑郁。今朝虽重阳,抱膝独不出。此州乃井底,无处见天日。

纵隮万山颠,犹在千丈窟。三秋不易过,业满当自脱。滔滔海扬波,吾意行一豁。

【清代】郑孝胥《九日小连城登高》

峰罗四野翠成堆,溪绕边州去又回。云树苍苍收百里,洞天郁郁起孤台。

登临始觉清秋入,怀抱端须浊酒开。玉洞连城隔年事,可堪还此共徘徊。

夏仁虎《秦淮志》中记载,“鉴园,在大中桥,主人吴鉴泉观察。皖人儒雅能文,故园无俗韵。中有高楼,俯临淮水,平揖钟阜,余但高槐大柳,曲槛疏篱,无多建筑,自然出邃。惟临水不立石岸,平时葭菼纵横,颇饶野趣。河水盛涨,即成泽国,为可惜耳。”

周念行《新都胜迹考》中记载,“鉴园在通济门内,棉鞋营路东,前临青溪,眼界极空旷。园内有竹、桃、槐、桐、杉等各种植物,面积虽小,而意境颇幽邃,有茶馆,可以品茗、小食。后门临青溪西岸,可以乘船。其南有览园,形势大致与鉴园相似,而略带俗气。”

鉴园,内有半青草堂等轩廊楼台,更有朱栏画栋、绿柳翠篁,与周边景色相映成趣。近代文人笔下描绘的秦淮茶馆,都会提及到鉴园,如陈汉章的《秦淮画舫话旧》中有段描述,“……西岸为览园、鉴园茶社,供应清茶点心,亦办酒菜宴席。画舫多停泊于此,岸边高大柳树的垂枝随风摆动,河面微波荡漾,为九曲秦淮消夏湾,系金陵酷暑消夏胜地。”

1928年的《最新首都城市全图》上标注有“览园”的位置,而资料记载,“鉴园”的南部则为“览园”。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7)

吴学廉(1853年至1931年),字鉴泉,一字符节,又号剑隐,安徽庐江人。清代光绪17年(1891年)举人,清代授通议大夫,在光绪、宣统年间任淮扬海兵备道兼按察使衔,光绪34年(1908年)兼任淮安关监督。1917年张勋时期曾被任命为度支部左参议。

吴学廉是福建巡抚吴赞诚的之子,李鸿章之弟李昭庆之女为其妻子,诰封淑人。且为郑孝胥的内兄,光绪5年(1879年),郑孝胥与吴赞诚之女吴学芳在南京马道街合肥试馆结婚。刘体藩(刘秉章侄子)的长子刘麟生在记录其父母往事的《宾鸿馆杂记》中曾这样的记载,“先母吴太夫人学蕙,生长苏州,……,她的堂兄吴学廉先生,曾任淮扬道道台,在南京秦淮河有鉴园,他的大号为鉴泉,著有记愁小草。”

郑孝胥曾有一些关于“鉴园”的诗篇,如《题吴鉴泉鉴园图有序》、《吴氏草堂》等。

【清代】郑孝胥《题吴鉴泉鉴园图有序》

金陵往来二十年,梦落复成桥水边。疏林丛竹隔水看,蒋山如屏当我前。

此园未成先造意,剪取溪水收云烟。缚茅编篱极惨淡,口不能道心谓然。

眼前风景人未觉,引子入胜中有天。来游何止千百辈,谁者领略真萧闲。

我去复来如燕子,濠堂无处寻巢痕。喜君久为此园主,收拾世事归诗篇。

岂知兴亡一弹指,故国安在园空存。君虽未归归亦得,但恐百感伤心魂。

图成哀歌予和汝,默数旧恨毋多言。

【清代】郑孝胥《吴氏草堂·其一》

雨后秋堂足断鸿,水边吟思入寒空。风情谁似枫林好,一夜吴霜照影红。

【清代】郑孝胥《吴氏草堂·其二》

水痕渐落露渔汀,秃柳枝疏也自青。唤起吴兴张子野,共看山影压浮萍。

《吴氏草堂》诗作于光绪15年10月7日(1889年10月30日),据《郑孝胥日记》记载:“午后,往草堂隔溪红树一株,临水婆娑,即口占一绝。”吴学廉所有的“鉴园”,里边有溪上草堂,郑孝胥、陈三立、顾云等经常来此相聚,临溪远挹钟山,两岸杨柳婆娑,僻静优美。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8)

吴学廉亦擅长诗作。

【清代】吴学廉《古微侍郎命题校词图》——《疆邨校词图题咏》

其一

侃侃当朝折槛臣,挂冠余事作词人。却将撑日回天手,蠹简丛中觅苦辛。

其二

诗余宏旨源风雅,历代名章未尽传。在在何须灵物护,扬芬千载有斯编。

其三

汇刻长沙迄海虞,大成后起赖鸿儒。休论兰畹花间集,都与残篇断简俱。

其四

画中林屋书充栋,秘籍奇辞费讨论。理乱不闻常闭户,泉田之后见疆邨。

其五

笔端温李供驱使,梅子狂言俗耳惊。肴馔百家有人在,楼台七宝自修成。

其六

浙水毘陵号起衰,半塘继起转堪悲。只今能抗前贤席,惟有归安绝妙词。

其七

瞻望觚稜旧月残,琼楼高处不胜寒。谁知词客哀时意,曾见金人泣露盘。

《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活动年表》中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初五,吴学廉访郑孝胥,示自题《寄愁小草》七律三首。”郑孝胥的《海藏楼诗集》中有《题吴剑泉寄愁小草》一诗。

【清代】郑孝胥《题吴剑泉寄愁小草》

少年自喜良堪笑,老阅沧桑却自哀。郁郁一生怀未展,滔滔举世意全灰。

偶寻断梦闲情在,试检残编旧恨来。莫信寄愁有天上,人间何处遣愁回。

自清代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棉鞋营曾经有一座朱漆厚门、前后七进、带有花园的“赵公馆”。其建造者为赵继元,清代光绪7年(1881年)赵继元在江宁(今南京)定居,仿效安庆的赵氏老宅,修建了这座规模恢宏的“赵公馆”,自赵继元伊始,这里住过了赵家的四代人。

“赵公馆”是赵继元于光绪7年(1881年)任候补道被削后,意欲在金陵久居,遂仿安庆天台里的“世太史第”而建造,从光绪八、九年筹划新建到光绪十二、十三年竣工完成,大约历时四年之久。大宅建成后蔚为壮观,前后九进,北至复成桥,南至大中桥,几乎占了一条街。整个建筑以中式风格为主,院内有亭台水榭,花园假山,正门为朱漆厚重大门,门口放有两尊石狮子,院墙上设有拴马桩,下置下马石。除中式建筑外,还有西式楼房,喷泉水池。在大宅中有一宽敞大厅,正中栋梁之上悬有横匾,上书“培远堂”,三个大字雄浑大气,遒劲有力,系赵继元亲笔所题。府内挂有赵畇大幅画像,赵继元的住处自名为“静观草堂”。

抗战期间,南京陷落,赵公馆也遭到破坏,但其恢弘气势仍依稀可辨。据说1941年由北师大校友会设立的私立新华中学当时的校址就在棉鞋营,且校舍为赵公馆旧址。1949年后,大宅被收购改作酱油厂,现已完全不存。至于“赵公馆”的位置于何处,有说棉鞋营27号一带,有说13、15、17号一带,众说不一。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39)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0)

赵家在安庆的宅子名为“世太史第”,又称“四代翰林第”。“世太史第”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初为明末刑部给事中刘尚志私宅,后为清代都御史杨汝谷宅第,同治3年(1864年)赵畇辞官返乡后购此宅并作修葺,始为赵氏府邸。“世太史第”占地面积4463平方米,建筑面积2773平方米,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轴线,七进五院落,砖木结构,黑漆大门上有砖刻额“世太史第”,两边有“江山如画,物我同春”对联,内有李鸿章题写的“四代翰林”金匾。“世太史第”每进之间采用天井做法,两侧山墙为有起伏而高出屋顶的马头墙,宅内“堂宇轩昂,气象森严,庭院缜密,莫知深浅”,第三进中堂是专门祭祀祖先的,称为“祖先堂”,后面有花园,池塘,园中栽有果树。

赵继元(1828年至1897年),字梓芳,号养斋,安徽太湖人。清代道光29年(1849年)拔贡,咸丰9年(1859年)举人,同治7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江宁特用道节制督标,加按察使司衔,赠光禄寺卿。赵继元能诗善文,尤以书法著称。著《静观堂遗集》二卷,诗一卷,文一卷,诗文多记咸丰乱事。赵继元妻王梦兰亦为才女,著《三十六鸳鸯吟舫诗词》(未刊)。

赵继元为赵文楷之孙,赵畇之子,赵朴初之曾祖父。赵继元和其祖父赵文楷、父亲赵畇以及他的长子赵曾重都是翰林出身,赵氏一门人才济济。

赵文楷(1760年至1808年年),字逸书,号介山,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乾隆53年以第二名举于乡,嘉庆元年(1796年)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殿试之后成为丙辰科状元。由翰林院修撰,仕至山西雁平兵备道。嘉庆5年(1800年)出使琉球,嘉庆九年,出任山西雁平道,嘉庆13年卒于任上。著有《石柏山房诗存》八卷。

赵畇(1808年至1877年),赵文楷之子,字芸谱,号岵存,晚号遂园、遂翁,安徽太湖县人。道光21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编写《漕运史》,特旨上书房行走,教授皇子读书。咸丰6年(1856年),出任广东惠潮嘉道。光绪3年(1877年),赵畇病逝于安庆。著《遂园诗抄》十卷、《遂园诗律诗抄》四卷、《重修潘刘堤碑》一卷,编有《遂翁自订年谱》。

赵曾重(1847年至1912年),字伯远,号蘅甫,安徽太湖县人。赵继元的长子,赵朴初祖父。19岁入县学,24岁举优贡,同治9年(1870年)中江南乡试、中举人,光绪2年(1876年)会试为贡士,因假未能参加殿试。光绪6年(1880年)补应殿试、朝考,被取为二甲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授编修。1895年,离京回皖,父卒后遂不复出,主讲于敬敷书院,颇受地方尊敬。所著《味琴山馆集》等。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1)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2)

【清代】赵继元《题鸥波小榭》

不霁何虹?有雁齿双桥,青舫绿波相掩映;

在眉为黛,指螺髻一角,霏云卷雨总空濛。

我亦倚楼人,邀笛已成千古事;谁为载酒客,开尊同看六朝山。

【清代】赵继元《题莫愁胜棋楼》

赌棋得墅,胜棋名楼,问江左风流,今古英雄同一局;

蒋家小姑,卢家少妇,借美人点染,湖山佳话各千秋。

【清代】赵继元《题安徽会馆》

结庐挹退谷,风流胜迹重新,应续春明梦余录;

把酒话皖公,山色乡心遥寄,难忘江上大观亭。

【清代】赵继元《清凉山诸葛武侯祠》

一战定三分,功在东南,公瑾甫能成霸业;

二难羁异国,名齐龙虎,子瑜端合祔祠堂。

【清代】王梦兰《忆梅》

料峭轻寒腊尽时,为探芳讯费相思。三冬消息无人问,一种心情只鹤知。

驿使陇头来恨晚,美人林下见偏迟。寻来每欲巡檐索,数遍南枝与北枝。

【清代】王梦兰《一剪梅·梅雨》

细雨帘纤昼掩门,生怕黄昏,又是黄昏,空阶如拭净无尘,润遍苔痕,绿遍苔痕。瘦损眉峰尽日颦,愁也难禁,病也难禁,芭蕉枝上一声声,听也销魂,望也销魂。

棉鞋营南端,可以看见隔着围墙内的一座红漆斑驳的旧式洋楼,显得十分沧桑。这是“张佩纶宅”,“张佩纶宅”位于白下路273号,该建筑建于1912年,两层砖木结构,西式外廊式建筑风格,相传为李鸿章女儿闺房,故又名小姐楼,这里曾经是国民政府立法院的院址。与棉鞋营一墙之隔。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3)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4)

根据记载,张佩纶宅所处之地原为张侯府,是清代康熙年间张勇的府第,张勇以征讨吴三桂有功封靖逆侯,其子张云翼袭爵,官至云南总督。张侯府建于何时待考,可能是张云翼或张宗仁所建。清代同治年间,此宅为张佩纶所购居。民国初年,这所宅第还有一百数十间完整的房屋和一座幽雅的花园,民国16年(1927年)以后立法院设在此处,斛斗巷一度称立法院街。

民间相传,这座楼是李鸿章女儿李菊耦的闺房,张佩纶迎娶李菊耦后,李鸿章将其作为嫁妆送给了张佩纶,因此得名“小姐楼”。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5)

张佩纶(1848年至1903年),字幼樵,一字绳庵,号篑斋,直隶丰润齐家坨(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清代同治10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进士,授翰林院侍讲。早年任职京城,自任“清流”。署任左副都御史,以弹劾大臣而闻名。中法战争初起时力主抗战,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防事宜,兼署船政大臣,马尾战败后,被夺职流放张家口。甲午战争期间,被弹劾干预公事,迁居南京。光绪29九年(1903年),病死于南京,终年五十六岁。著有《涧于日记》。

张佩纶为清代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子,娶李鸿章之女李菊藕为妻。李菊藕(1866年至1912年),名李经璹,小字菊藕(一作鞠耦),为李鸿章继室赵小莲所生。光绪14年(1888年),与相差17岁的张佩纶在天津李鸿章直隶总督署中举办了婚礼,成为了张佩纶的第三任妻子。清代光绪年间,张佩纶带着李菊藕移居金陵,居住在此,该名为“鸥园”,过着隐居的生活。当年,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在此出生,并在这里迎娶了张爱玲的生母黄逸梵。

民国元年(1912年),患肺病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6)

张佩纶博闻强记,文思敏捷,学问渊博,“援笔数千百言立就”。《涧于日记》十四册,内容多为时务掌故及学术艺文。

【清代】张佩纶《过严子陵钓台》

沛公故人主吏掾,暮年徒跣谢前殿。当时祇有张子房,能致商芝来侍宴。

英雄使君帝室宗,师卢从郑臣卧龙。龙卧强为三顾起,钓竿茫茫独烟水。

【清代】张佩纶《自笑》

钝根自笑困阵编,经不能神笔未仙。郑学粗通嫌引纬,坡诗细读懒参禅。

渊源何取孙王辨,门户真知洛蜀偏。一卷乍开犹异说,固应朝市动纷然。

【清代】张佩纶《昌隆寺孤松》

残经卧佛隐孤峰,谁咒飞泉养伏龙。手抚苍官宜作弟,道光二十八年松。

【清代】张佩纶《响水梁》

百折终归海,徐之浊亦清。如何微搏激,便作不平鸣。

【清代】张佩纶《晚春》

市尘知避俗,兀坐玩春深。火烬茶香细,书横竹个阴。

惜花生佛意,听雨养诗心。傲吏非真寂,虚空喜足音。

【清代】张佩纶《谪居》

清时乘障谪居安,六拍悲笳且罢弹。牛血调能明蒋琬,乌头何惜誓燕丹。

短衣离地舆台笑,芒屦循溪父老看。九死孤臣亲齧雪,恩深未觉塞堧寒。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7)

“散原精舍”在头条巷,屋十余间,有回廊环绕,水木明瑟,亭阁幽洁,不闻市嚣,兼有城市山林之妙。“散原精舍”是陈三立在南京建的私宅,今已无迹可寻。头条巷在棉鞋营北侧约300米开外,临秦淮河。

棉鞋营与头条巷隔着常府街,往北径直走,是复成里与二条巷,而头条巷,在明代时期已有,因为是西华门南侧第一条巷子而得名。头条巷原来南起常府街,北至英威街,现在已经大大缩短,隐藏在二条巷和秦淮河之间的居民小区内。陈三立隐居南京期间,就居住在头条巷。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8)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49)

陈三立(1853年至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清代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历史学家陈寅恪、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陈三立1882年中举人,1886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任湖北两湖书院教习,主张变法。1898年协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协助创设湖南时务学堂,参与创办南学会和《湘学报》,协助创办矿务局、官钱局、武备学堂等,戊戌维新失败后被革职;1903年任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次年参与创办江西铁路公司任协理、总理,后组建中国商办铁路公司;1912年起隐居赋闲。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陈三立为表明立场拒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0)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1)

陈三立被誉为晚清同光体诗人的首领,梁启超称其诗文为,“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陈三立著述有,《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等,逝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光绪26年(1900年)四月,陈三立应友人薛申伯之邀,携带眷属离开江西到了南京,租赁珠宝廊(今建邺路、中山南路、白下路交接处)房屋一处,次年迁居于刘世珩在中正街(今白下路)空闲而稍宽敞的房子,这处房子是刘世珩之父广东巡抚刘芝田所置的刘家别业。光绪30年(1904年),陈三立得湖南商绅二万元资助,在南京西安门外头条巷,自建房屋十余间,有回廊、花径,后临青溪,广植花木,命名为散原精舍,又称金陵别墅。陈三立在此居住到民国18年(1929年),之后离开南京迁居庐山,前后共25年(其间亦曾短暂居住杭州上海等地)。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2)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3)

【清代】陈三立《夜舟泊吴城》

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稳移星。

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清代】陈三立《渡湖至吴城》

钉眼望湖亭,烘以残阳柳。中兴数人物,都在寒鸦口。

【清代】陈三立《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四首选一)》

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清代】陈三立《遣兴》

而我于今转脱然,埋愁无地诉无天。昏昏一梦更何事,落落相看有数贤。

懒访溪山开画轴,偶耽醉饱放歌船。诗声尚与吟虫答,老子痴顽亦可怜。

【清代】陈三立《晓抵九江作》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鼾声临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鸦万峰颠。

【清代】陈三立《九日从抱冰宫保至洪山宝通寺饯送梁节庵兵备》

啸歌亭馆登临地,今日都成隔世寻。半壑松篁藏梵籁,十年心迹比秋阴。

飘髯自冷山川气,伤足宁为却曲吟。作健逢辰领元老,下窥城郭万鸦沈。

【清代】陈三立《由沪返金陵散原别墅杂诗》

坟墓阙展扫,阻乱踰雨岁。乡人复内讧,骋灵魂九逝。别墅设栗主,昭穆位相次。

清明荐时物,爰挈妇子至。跪起循旧典,奠醊寄遐思。子孙亡国身,呜呼灵所视。

宗周有由灭,抵隙号天助。猥诩捕蝉功,黄雀欲谁毙。举世化螳螂,一一饱长喙。

狂酲迷不返,鳌极瞬破碎。孰为悔祸人,焚黄更流涕。

据说,清代的官办出版机构“江楚编译总局”的所在地曾经在陈三立宅的对门,柳诒徵(1880年至1956年,字翼谋,号劬堂,知非等,江苏丹徒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的《自传与回忆·我的自述》中记载,“……那时译书局在南京中正街(今白下路)祁门会馆,与义宁陈伯严先生(三立)对门,时常亲炙,粗闻其诗古文绪论。陈戚通州范肯堂先生(当世)常游金陵,寓居陈家,我也常请教他……”

江楚编译官书总局,初名为江鄂译书局,清代光绪27年(1901年)9月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南京创办,其创办目的是以编译教科书推动革新。局址在钟山书院内,后迁至中正街(今白下路)的祁门会馆。

陈三立的《由沪还金陵散原别墅杂诗》之五有句云:“饭罢携孺人,踏影临清流。阿兄对门居,有园有层楼。”“俞园”是俞明震在南京的宅第,与“散原精舍”同在头条巷,陈、俞两家是姻亲,陈三立娶俞明震之妹俞明诗为妻,“两家衡宇相望,往来便近”。

在一些民国时期的杂记中也有记载,俞明震居住南京时,初期在芝麻营三号(一说芝麻营六号),后来在头条巷的青溪之畔,购买地皮建造了“俞园”,与陈三立为邻。至于俞园的景色如何,陈三立有首《起疴始观俞园》诗中写道,“当门三两株,蕾小孕香薄。墙柳则扶疏,飏丝列帷幕。新竹腾长蛇,出屋孰能缚?陟亭带原野,烟岚垂漠漠。溪色青琉璃,山光紫芍药。夹日万象翻,精眩营魄跃”,由近及远,从门前的桂、柳、竹推及远处的原野、山光等万象,诗情画意,可见俞园景色之美。

《老照片·名人身影》中有张照片,是1916年陈三立64岁寿辰时与家人在俞园竹林的合影,照片上可以看到俞园内的一片茂密竹林。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4)

俞明震(1860年至1918年),字恪士,又字启东,号觚庵,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斗门,生于湖南善化。光绪戊子(1888年)科举人,官至甘肃提学使。入民国,为肃政史,谢病归隐杭州西湖。所著《觚庵诗存》传于世。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5)

【清代】俞明震《天竺》

言从天竺寺,偶步下云房。新霁铃声活,晨炊松叶香。

片云驻灵石,一鸟答松篁。檐卜花仍在,禅心但坐忘。

【清代】俞明震《重至金陵故居吊刘姬》

罢絮光阴萍满池,春风吹鬓白成丝。明知生累翻悲死,难遣中年况近衰。

花竹每思初种日,江山重见独来时。人间万事成追悔,地老天荒却怨谁。

【清代】俞明震《壬子元旦》

烛烬千家晓,悲欢又一时。人迎新岁日,春入未花枝。

论世含醒醉,编年有信疑。生存聊复尔,庭鹊冷相窥。

【清代】俞明震《焦山松寥阁夜坐》

月黑树蒙茸,惊鸦入窗里。团团一山雾,江势来不已。

槛外灯忽明,舳舻走千里。我亦东西人,往来送江水。

滔滔有今日,惜此中流砥。挂眼山无多,到海吾衰矣。

僧寮绳床平,涛声在席底。倾耳来睡情,平心得坐理。

始知倚楼时,妄念杂悲喜。萝径非不深,真隐人有几。

【清代】俞明震《暑夜雨初过平明泛舟出南湖》

昨夜南山雨,雷峰净如拭。澄波倒天影,云来满湖石。

石底一星明,馀光随桨没。忽惊鸥背红,荷边上初日。

曙色分远近,湖光有明灭。渐觉东方高,市声出烟隙。

日计在一晨,生事纷如发。蜕世吾何曾,替人愁午热。万事不如归,南湖风猎猎。

【清代】俞明震《长夜吟》

空江夜坐云崔嵬,合沓群山如马来。眼前瞬息恣万变,胡为墨守相争猜。

新民有术不能道,沧桑一剧悲者笑。鬼神毕竟误苍生,迷信何曾有宗教。

达官解事但形模,宪法不启愚民愚。百年积弱有天意,朝三枉自尤群狙。

滩头水寒千丈落,颓波散尽趋大壑。洗涤山川有雨声,莫诉烦冤向寥廓。

盘空大地如车轮,日光所被物态新。若使地轴不自转,谁是茫茫长夜人。

繁霜夜陨乌啼苦,荒江此境成终古。错怨东方不肯明,那识西天日方午。

【清代】俞明震《月夜登兰州城楼望黄河隔岸诸山》

月中望黄河,满目金破碎。沙堤不受月,因水得明晦。

城影落山腰,雁声出云背。三更天宇高,七月残暑退。

树动风无声,坐久得秋态。心知寒讯早,预作雪山对。

暂与解烦忧,清露入肝肺。忽闻伊凉歌,河声助慷慨。

河流去不回,明月年年在。斟酌古今情,几人临绝塞。

【清代】俞明震《六和塔》

铃语层层风雨寒,支筇人老怯凭栏。之江到此霸图尽,病雁横空来日难。

肯与西湖作屏障,可容东海镇狂澜。潮痕不没云栖路,佛火樯灯夜夜看。

【清代】俞明震《由六和塔归觚庵偶成》

何因分觉妄,渐喜断知闻。佳客来如燕,晨炊错认云。

一凉秋到骨,幽极鹭能群。剩有登高眼,悠悠送夕曛。

【清代】俞明震《韬光寺》

同在山光中,奇峰不足数。绝顶名韬光,万象待吞吐。我从灵隐来,幽境出廊庑。

剖竹引泉流,扪萝接虫语。含霜众壑阴,冲风一雁举。欲穷抢海观,惟见颓阳俯。

窗然入钟界,拨雾迎寒杵。洪声起何世,激荡成今古。生平哀乐情,聊借湖山补。

不学春游人,纷纷论晴雨。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6)

《金陵园墅志》中记载,“仓园,在复成桥畔,仇继恒拓而新之。增构初台于水阁旁,远挹钟山,近依淮水,颇饶风韵,遂为地方公会。”

夏仁虎《秦淮志·人物志》中记载:“仇太史继恒,……,任省城马路工程局,开局于复成桥下。于其旁仓址,集乡人资,经营仓园,设地方公会其中。临淮流建初堂,花石台榭,手自营度,遂成胜地。……,年八十,重游泮水,与友泛扁舟,过仓园旧址,时已占为某军队住所。眺望初堂,半废矣,喟然而返。”

《秦淮志·园林志》中记载有,“仓园,在复成桥旁,本复成仓旧址。仇太史继恒,归里后任马路工程,设局于此。就仓址经营为园,款皆募自乡人。设地方公会其中,与乡人月一聚食。一竹一石,皆太史手自位置,甚具苦心。有初堂,面山临水,为一园胜处,文酒之宴无虚日。秦淮丽人,恒棹扁舟,不召自来。或挑野菜,或锄新笋,或垂纶水际,得鱼即自行庖,歌呼纵饮而散。十六年后,公会星散,园为军队所占,竹木半为樵苏,屋宇亦渐颓敝矣。”

仓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山水园林,以小见大,全园依秦淮河,以水景见长,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景致自然和谐;以曲院回廊取胜,花木修竹参差,亭台楼榭林立;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野趣盎然。其中的“初堂”为仓园中主要建筑,楼高三层,临秦淮河水湾,可远眺钟山,可临流垂钓。

陈三立1922年写的诗《七月十三日偕宽仲宗武登仓园新楼凭眺至月上》中描写了仓园的景致,“突兀楼观跨溪水,新髹朱紫光葳蕤。并倚栏楯染凉色,完杨柳插青琉璃。”此时仓园应该是刚建成不久,仇继恒任南京马路局长大约在1916年前后,由此可见,仓园的建园时间大约在民国5年(1916年)至民国11年(1922年)之间。

【清代】陈三立《七月十三日偕宽仲宗武登仓园新楼凭眺至月上》

邻园过雨秋生枝,魂魄踊跃苏癃疲。襄阳耆旧导我出,亦有柱史相攀随。

突兀楼观跨溪水,新髹朱紫光葳蕤。并倚栏楯染凉色,完杨柳插青琉璃。

蝉嘶虫语漏缝隙,洗波浓黛连城陴。游鯈可数红蓼底,微欠钓叟蹲孤罴。

斜阳如谷覆钟阜,饥理粲粲颅骨奇。深藏陵墓耸危塔,分晴草树犹离披。

南朝风物赚一瞥,安问烽燧含疮痍。主人不归笑把酒,看移大月成罘罳。

晚鸦下逐带桥影,翻弄吟抱鸣笳悲。

【清代】陈三立《初春过仓园啜茗初台赋示主人》

飘袂来寻梅蕾红,池头亭角起春风。岩峦层累含晴出,步履依稀入画同。

隔茗长桥疲跛鳖,回香一水照惊鸿。歌怀坐接南朝梦,输借丝笔作钓翁。

民国24年(1935年),八十岁的仇继恒与朋友泛舟秦淮河,再过仓园旧址,几成废墟,眺望“初堂”塌毁已半。是时,仓园大部分已经被航空署第二飞机队占用,其余部分已在筹建复成仓小公园、市立图书馆等,物非人非,仇继恒黯然而归,不久便撒手人寰。

在1927年的《最新南京全图》上可以看到“马路工程局”的标注,但在1932年的《新南京地图》上,相同的位置处则标注了“飞机第二队”的字样。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7)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8)

仇继恒(1855年至1935年),字涞之,晚号赘叟。清代上元(今南京)人。光绪8年(1882年)举人,光绪12年(1886年)进士,授庶吉士。1889年任清政府户部主事,后外放,历任陕西城固县、凤县、合阳县知县,1904年调西安总督衙门学务处,创办陕西第一所高等学堂(现西北师院前身),任监督;1908年被选为江苏咨议局议员、副议长;民国时期曾任农会会长、地方公会会长,南京马路工程局局长等职。

仇继恒精音律,善书法,其书法受过“馆阁体”洗礼,楷书似从“欧”字化出,端整持重中显露古雅朴茂风姿,笔法苍劲而不板滞,予人诗书交融的美感。仇继恒还善奏古琴,在仓园里设宴演艺,招待当地社会贤达和文人精英,轻歌曼舞以佐觞娱宾;还曾在仓园组织了乐队,并广受女弟子,传艺授业。一时金陵女弟子,各以艺汇集仓园。

【清代】仇继恒《题汤山温泉》

黄菊未残,招饮喜开彭泽径;缁尘不染,咏归快挹舞雩风。

【清代】仇继恒《题汤山陶庐》

小住为佳,有濠濮间意;一尘不染,比羲皇上人。

对东篱菊,把酒陶然,何殊彭泽归来以后;此一池水,濯缨亦可,且听沧浪清浊之歌。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59)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60)

棉鞋营西侧,相距不足100米的一条平行的街道名为马路街,那里曾经是“千顷堂(千顷斋)”的旧址。

《钟南淮北区域志》中记载,“中干路自旗营小门历斛斗巷口、巷后马路街,有黄征君虞稷宅,其中千顷堂藏书甚富。”

《首都志·街道》中记载,“马路街,朱绪曾《北山集》:黄虞稷亦居此,筑千顷堂,藏书数万卷,有《千顷堂书目》。”

千顷堂,旧址在秦淮区马路街,是明代南京国子监丞黄居中居住并藏书之处,一生共收藏了六万余卷书,分六部,编《千顷堂书目》6卷。其子黄虞稷,在其基础上又继续收藏,达到八万多卷,多为珍本,并把“千顷斋”改名为“千顷堂”。千顷斋(堂)所藏之书,以明代人的著述最齐备,上至明代十六朝帝王将相的著作,下至布衣文人的诗文杂记,搜罗网尽。黄虞稷所编《千顷堂书目》32卷,是现存反映明代艺文著述最全的目录著作。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每部类下先列明人著述,后附有南宋咸淳以下和辽、金、元各朝著作,总计收录明人著作一万四千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二千四百余种。千顷堂为清初著名的藏书楼之一。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61)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62)

黄居中(1562年至1644年),明代著名藏书家。字明立,又字坤吾,号海鹤,人称“海鹤先生”。万历13年(1585年)举人,初授上海县教谕,后迁南京国子监丞,遂全家徙居江宁(今南京)。晚年建“千顷斋”,毕生藏书6万余卷。著有《千顷斋集》30卷,另有《千顷斋杂录》、《二酉斋诗》、《文庙礼乐志》、《文征》、《论世录》等。

黄虞稷(1629年至1691年),字俞邰,号楮园,明末清初晋江安海人,黄居中之子,藏书家。崇祯期间随其父移居南京。黄虞稷从小受父亲黄居中熏陶,刻苦向学,嗜书成癖,七岁能诗,十六岁入江宁郡学,博览群书,于典籍“问无不知,知无不举其精义”。著有《千顷堂书目》以及《大清一统志》、《我贵轩集》、《建初集》、《朝爽阁集》、《蝉巢集》、《史传纪年》、《楮园杂志》等诸书,但大都失传。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63)

【明代】黄居中《壬戌春日阅邸报有感二首·其一》

征兵索赋罢何时,西蜀东韩事可危。戈戟舌端谋国少,军麾纸上出关迟。

天威未取鲸鲵僇,庙算犹同燕雀嬉。战守茫茫纷聚讼,狐臣纬恤泪空垂。

【明代】黄居中《壬戌春日阅邸报有感二首》

征发传呼獬豸威,台臣拥传有光辉。书生讲武皆投笔,游客从戎尽着绯。

使括登坛名半假,效韩驱市计全非。逍遥河上如风影,愁绝成都未解围。

【明代】黄居中《有渚轩宴集用韵答潘景升轩以顾渚茶得名余与》

独醒惭逋酒债频,随君啜茗坐花茵。酒楼邀月人怀楚,茗渚抽烟鸟报春。

话到丁年惊逝水,歌翻《子夜》动梁尘。犹怜掷果当年客,日日江皋赋雒神。

【清代】黄虞稷《书影梅庵忆语后·其一》

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自是愁人多不寐,不关天末有哀鸿。

【清代】黄虞稷《题马士英画》

半闲亭上草离离,尚有遗踪寄墨池。犹胜当年林甫辈,弄獐贻笑误书时。

【清代】黄虞稷《书影梅庵忆语后·其二》

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镫雾阁缄。最是夜深凄绝处,薄寒吹动茜红衫。

【清代】黄虞稷《次林茂之先生八十自纪韵》

八十才名遍九州,先朝遗老至今留。听谈旧事开元载,早识词人万历秋。

藜杖寻诗荒径外,松风坐客小楼头。乳山咫尺能招隐,我欲从之一溯游。

【清代】黄虞稷《赠王石谷》

松老钟山废苑空,六朝遗迹散飞鸿。冬晴几日闲驴背,写出荒寒落木中。

黄虞稷与当地藏书家丁雄飞等人建立“古欢社”,约定每月互访,质疑问难,借书抄书及校勘。相互拟定了《古欢社社约》,其中云:“每月十三日丁至黄,二十六日黄至丁。为日已订,先期不约。要务有妨则预辞。不入他友,恐涉应酬,兼妨检阅。到时果核六器,茶不计。午后饭一荤一素蔬,不及酒,逾额者夺异书示罚。与徒每名给钱三十文,不过三人。借书不得逾半月,还书不得托人转致。”

两人都十分遵守“社约”,每月逢13日和26日,相互往返于乌龙潭的心太平庵和马路街的千顷堂之间。在乌龙潭公园中还有一幅“藏书情缘”的石雕画,画中有黄虞稷和丁雄飞两人,讲述的就是这段书林美谈。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64)

现在的棉鞋营,街道两侧高低不同的楼房,丝毫没有当年的景象,至于那些名门大宅的大致位置也无从得知,只是在残缺的历史记录之中,似乎可以寻觅到一些当年的踪迹。管同宅在棉鞋营;郑孝胥的濠堂(春园)“地在绵侠营”,毗邻鉴园而立,可眺钟山;吴学廉的鉴园“在大中桥”;赵继元的“赵公馆”前后九进,北至复成桥,南至大中桥;张佩纶宅原为张侯府;陈三立的“散原精舍”在头条巷,屋十余间,有回廊环绕;俞明震的“俞园”在头条巷的青溪之畔,与“散原精舍”为邻;仇继恒的“仓园”在复成桥畔;而黄虞稷的“千顷堂”则在马路街……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65)

棉鞋营,一条十分普通的街道,看起来有些凌乱,却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

回家标配窝窝鞋(寻常巷陌棉鞋营)(6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