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

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1)

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姑娘出嫁前夜伤心地哭,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人生喜典。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2)

相传土家族最早的原始部落时代,是由女性主宰一切,男人们都是受女性们指挥,如果一个女人要是看上了一个男人,女性就可以自己决定把他娶为自己的夫婿,这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同意。女性也有权把自己的某个男人赏赐给其他女性的或部属,或者用自己的男人们进行某些政治、经济、土地等物质性需要的交换。因此说,那时的土家族女性在结婚时根本不会哭。因此,在那个时代,男人们基本是没什么权利,也没什生存压力,除了上山打猎,其他部落事物,他们基本不操心。

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3)

后来,封建王朝统治了土家族的所有山寨和部落,发现土家族男人们根本没有社会地位,与他们当时封建王朝的国政朝纲及家法格格不入,还说这种婚姻习俗“有伤风化”,因此就下令进行强制改革,废弃了当时土家族女性控制一切的规定,改由男人们执掌一切,包括婚姻,也改为由男人娶女人,女人们必须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定,要遵循“三从四德”,一切听从男人们的安排和领导。

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4)

这对当时的土家族女性们来说,就是改天换地。她们不断抗争,但最终只有屈服于朝廷的规定,一切按朝庭的规定去做。婚姻上,自然也就只能由男人们说了算,由不得自己,女人们只有在自己结婚那天才看得到自己的丈夫长啥样子,典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对她们来说,太难以接受,于是很多女性哪怕是在结婚大喜的日子这天,只能是伤心的痛哭,朝廷知道后,还坚决制止。她们就把自己的不满,在半夜时分,也就是天亮前,男方要上门取走自己是时候,和众姐妹们把哭声改为一种如啼如诉的歌声表达出来,后来就叫“姊妹歌”也就是“哭嫁”歌。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称之为“哭嫁歌”。土家女儿从小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她们少则会唱百余首,聪明的女孩还会自编自唱。

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5)

女孩在出嫁前数日、半月甚至一月前开始哭嫁,或独自一人哭诉,或亲人围坐陪哭,有哭祖先、爹娘、哥嫂、姊妹、媒人的,也有哭自己、家乡、朋友的。其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欢欣。出嫁前夜是哭嫁的高潮,她们会从山寨里选出九个漂亮聪明的姑娘陪哭,称“陪十姊妹”。陪哭时,一个姑娘领唱开台歌,接下来便正式陪哭,有独唱、对唱的,还有轮唱、伴唱、合唱的,简直象一场色彩缤纷的赛歌会。

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6)

恩施州当地的哭嫁歌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感情真挚,字字动人,让人听了不觉心碎和流泪。它格调优美,形式多样。哭嫁歌不仅表现了新娘浓烈的情感,也展示了土家艺术独特的魅力。注重塑造新的人格,具有质朴的审美价值。土家族哭嫁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出嫁姑娘的艺术形象。歌词虽是信口唱出,但诗意浓厚,排比,反复夸张比喻等手法更是运用的淋漓尽致。歌乐一体旋律独特也能表现出土家民族审美观时尚,创作实力的雄厚。

土家族的哭嫁突现的是亲情、孝心和婚前教育、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亲情,孝心。通过歌哭,忆念和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叙表与亲人难分难舍之情。姑娘要出嫁,要离别父母去开始新生活,感情是十分复杂,在“哭爹娘”时如泣如诉地叙述着父母的养育艰难:

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7)

为置嫁妆操碎心,只因女儿生错命。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妈来箭穿心。

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8)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要分身。

婚前教育。女儿的泣诉,自然涌动了母女的骨肉之情,母亲虽然伤情,但女儿出嫁毕竟是喜事 ,要教育她当好媳妇,孝敬公婆,同伯叔姑嫂,左邻右舍和睦相处。母亲就唱起《劝女》歌来:

恩施的哭嫁习俗详细介绍(恩施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9)

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左脚踏进阎王殿,右脚踩进烂泥坑。哭嫁歌仪式严谨,结构完整,演唱灵活,格调清新,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具有礼仪的特点。以哭伴歌,悲喜相交,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歌乐一体,旋律独特,具有民族的娱乐和音乐价值。注重修辞,语言天然本色,口语入诗,具有民族文学的价值。

哭嫁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悲痛压抑的情绪。

哭嫁的音乐形成固定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根据出嫁程序哭唱有“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辞别祖宗”、“哭梳妆”、“哭吃离娘饭”、“哭穿露水衣”、“哭上轿”、“哭众客人”、“哭安席”等。

恩施土家族的哭嫁习俗是历史流传演变的结果,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与底蕴。哭嫁歌词大胆而直接了当表现了土家妇女备受迫害的外在挣扎与内心冲突,控诉了旧时代的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对人道的违反、对人性的扼杀,是当时人道主义的萌芽。哭嫁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植根于民间的特有传统文化。目前,这种文化现象在许多地方已日渐消失,只能在偏远的土家山寨偶尔可以听到“哭嫁歌”的歌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