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文件(无锡精细化顶层设计)

水鸟蹁跹,树木茂盛,潺潺流水如碧色飘带蜿蜒,这样的美景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常见,湿地也正成为城市居民越来越亲密的“邻居”。

17日从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无锡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已形成初稿,并完成第一轮意见征集。这是该市首部湿地保护规划,以精细化的“顶层设计”撑起“城市之肾”保护伞,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无锡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文件(无锡精细化顶层设计)(1)

家底:全市湿地保有量10.75万公顷

依傍伯渎河的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尽管这些天乍暖还寒,但水清岸绿的环境吸引了大量鸟儿驻足,洁白无瑕的水鸟时而低空盘旋,时而停留觅食、悠然畅游。凭栏远眺,城市里一派繁忙,与湿地的鸟语莺啼、满目苍翠对比鲜明。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无锡北有长江,西有滆湖,南有太湖,中有京杭大运河,河渠交错,湖荡众多,这是大自然给予无锡的恩赐,也为这座城市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湿地景观形态。

来自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市湿地保有量10.75万公顷,湿地总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为22.5%。从湿地类型来看,无锡的湿地以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为主。目前全市已建成蠡湖、长广溪、梁鸿3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29个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修复覆盖全市域,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7.5%。

湿地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如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水质改善能力不足、景观效果欠佳等。以无锡境内两大湖泊为例,太湖的湖泊湿地面积约59772公顷,滆湖的湖泊湿地面积为3427公顷,在增强碳汇、含蓄水源、改善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两大湖泊湿地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需要持续、稳定的保护措施跟上。加强湿地保护亟需“顶层设计”,一部立足全市域的湿地保护规划应运而生。

无锡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文件(无锡精细化顶层设计)(2)

布局:四大片区构建美丽湿地“大格局”

翻开无锡市湿地总体规划图,四大湿地保护功能区构成无锡湿地“大格局”,分别是宜兴生态引领湿地区、太湖湿地区、长江沿江湿地区和城市河湖湿地区。

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人士介绍,宜兴水域面积大,水体种类多,有河溪型水体、湖泊池塘型水体、水库水体,已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宜兴生态引领湿地区范围重点包括宜兴滆湖湿地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及重要渔业生态服务功能区、云湖风景区以及其他众多大小湿地。

太湖湿地区位于市区中南部,区域规划范围包括滨湖区、宜兴市沿太湖周边区域,其中包括蠡湖国家湿地公园、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十八湾湿地保护小区、马山耿湾湿地保护小区等。

长江沿江河流湿地主要位于长江江阴段,西起老桃花港,东至长山陆家庄,全长34.8千米,水域面积56.7平方千米,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

位于市区中部的城市河湖湿地区域囊括了市区及锡东片区湖荡重要大小湿地,重点包括京杭大运河、锡澄运河、梁鸿国家湿地公园,以及锡东新城和宛山荡及安盛等区域的多个河流湿地生态景观在内,如九里河、梁溪河、宛山荡和盛塘河等。由于该区主要湿地类型为河流、湖泊湿地,所以湿地主要功能是保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净化湖泊河流水质,改善小气候,同时提供巨大的旅游潜在价值。

无锡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文件(无锡精细化顶层设计)(3)

重点:小微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要“保修”

从无锡湿地地图上可以看到,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环太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新格局。在这些湿地中,一类集中在太湖湖滨两侧,比如太湖亮河湾、贡湖大溪港河口和十八湾湖滨湿地等;另一类是入湖河流两侧的湿地,如长广溪、宜兴大浦港湿地,起着拦截入湖污染物、净化入湖水质的作用;还有一类是市民最为熟悉的湿地公园,如长广溪、梁鸿、蠡湖等湿地公园,成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何保护这些“城市之肾”?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士“划了重点”。“湿地保护形式主要有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水源地保护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等5种形式”,该人士介绍,去年施行的《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首次对“小微湿地”作出界定,明确将面积小于8公顷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库塘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下、长度5000米以下的河流湿地定义为“小微湿地”,并纳入该市湿地保护体系。在这部湿地保护规划中,“小微湿地”也是重头:近期将在现有“湿地版图”上修复建设18个小微湿地样板点,覆盖全市各个区;中远期修复建设百余个小微湿地,为市民提供更多“推窗见绿”的可能。

恢复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也是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坐拥河湖交错、水网纵横生态优势,无锡湿地吸引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统计,湿地内拥有浮游生物79种,两栖动物59种,各种鱼类106种。近20年来,林业部门先后开展湿地鸟类资源调查、植物资源调查、珍稀水禽资源调查等,初步摸清了该市湿地资源现状,建立了湿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根据湿地保护布局,下一步将重点实施鱼类栖息地和其他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扩大无锡湿地“朋友圈”。

无锡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文件(无锡精细化顶层设计)(4)

目标:到203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近七成

湿地格局成型,该如何建设?规划列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框架基本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分类、分级实施,通过升级部分省级湿地公园、创建湿地保护小区等,实现自然湿地保护率稳步提升。到2035年,全市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得到全面完善,湿地监测、科普宣教体系全面建成,湿地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新增建设湿地保护小区13处,并新建或修复百余个小微湿地,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8%。

湿地不仅自身功能强大,还是一个“天然课堂”。“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是自然保护事业重要的一环,而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分布有许多种珍稀动植物,湿地生境、景观和功能独特,是向广大民众、学生和游客宣讲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有关知识的重要场所。”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人士透露,根据规划,2021-2025年对升级或新增建设的11处市级重要湿地扩展湿地宣传形式,建设湿地宣传教育点,同时规划新增湿地宣传教育科普馆。远期还将对新增建设的16处市级重要湿地新建宣教点,建设宜兴滆湖湿地宣传教育科普馆,将其作为重点宣传教育培训基地,打造“湿地 自然教育”新模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