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狗碰到真狗(用机器狗换你的真狗)

想要动笔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读了阿西莫夫的一篇短文。文中一家三口已经移居火星,小男孩干脆就是出生在火星,压根没到过地球,自然也没见过真正的狗狗。他们家倒是有条狗,却是机器狗。这条机器狗和小主人的感情很好,至少小男孩是这么认为。

有天,小男孩的父母网购了一条狗,从地球发来的真正的狗,准备当做生日礼物送给小男孩。但是他们的家庭条件只能承担养一只宠物,真狗来了,机器狗就要被卖走。

可是小男孩却不愿意,他认为机器狗就是真狗,他不想要换成地球来的狗。而这时,机器狗也做出了可怜兮兮的表情,祈求小主人不要送走它。

当机器狗碰到真狗(用机器狗换你的真狗)(1)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不过却引发了我一个思考,机器人或者说机器狗,到底有感情吗?现在的对机器情感的研究又到了什么程度?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情感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探讨机器人有没有所谓的情感。

情感从我们笼统的角度说,其实就是杏仁核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紧密作用。目前对于情感的理论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所谓的基本情感理论,比方说我们经常会用来形容心情的词,像快乐、生气、悲伤、害怕、愤怒、同情、敬畏等等,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定义,但主要就是这些词。

另一方面是情感维度理论,主要是从情感对行为的刺激、能量、激活程度三个方面来衡量情感,研究方向主要有情感模型、情感魔方、情感之轮。简单点说,就是弄出一个模型,根据上述三个维度来衡量情感。

当机器狗碰到真狗(用机器狗换你的真狗)(2)

对情感的理论虽然已经有了,但是现实就是,如今我们的技术肯定达不到让机器人拥有真正的情感。现在的机器人,就算会做出很多拟人化的表情,也只是外部的表现,体现的更多的是人工智能的“智”,而不是情。而且机器人现在没有自主动机,决策还是来自于设计者和使用用户。

目前,对于机器人该怎么才能拥有情感,科学界提出了四要素。

第一要素是情感的外观,这个是最容易达到的,做出一些真实的表情动作。

第二要素是合成多层次的情感,人类情感拥有不同的层级,对于外界刺激会触发身体做出不同层级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利用这个规则来了解他人的情感,或者为自己合成一个内部情绪状态的标签,以触发适当的反应。情感层级包括:反应较快的潜意识,反应居中且后天习得的预判意识,以及反应最慢的理性生成的反应。

第三要素是情感的体验。从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理解,就是像人一样,假如感到愤怒,自身是能感受到的,比如身体会有什么变化,感知身体在做什么等等。

第四要素是心灵-身体的交互,情感既包括大脑之外的身体系统的变化,也包括大脑内部的变化。例如,当一个人被要求表达爱时,说真话和说谎话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换句话说,他们的身体的情感表达被说实话和说谎话的状态选择性地干扰。

当机器狗碰到真狗(用机器狗换你的真狗)(3)

对情感四要素大家是取得共识的,但对第四要素,也就是心灵-身体的交互,目前分为两派,分别是身体理论和评论理论。

我各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下这两个理论吧。

身体理论认为情感优先于认知,在分析一个被感知物体之前,先唤起与物体相关的情感。也就是看到一个物体,先会唤起与物体相关的情感,再分析这件物体。

而评论理论是先分析这件物体,再唤起或产生情感。

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第二个理论,也就是评论理论来建立情感模型的。但是也有学者就反对了,情感是可以影响到认知过程的,你先分析完了,再调情感,那情感怎么再影响认知。

也有一些尝试试图在生理情感和计算机运算之间搭建桥梁,比如根据情感魔方理论,在机器模型中模拟了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让机器人拥有一个可以决定机器主体的回应与内在情感状态的复杂结构。

所以说,现在对机器人情感的研究,还是一笔糊涂账。大家也都还没有找到一个真实有效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大家各自突围。

当机器狗碰到真狗(用机器狗换你的真狗)(4)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阿兰图灵已经提出了“机器是否可以思考”这一问题,无数的研究者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而“情感”作为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最大特征而被特别提出。

最后,了解完目前科学界对机器人情感的研究,我们还会有一些问题,机器人到底能否习得人类的情感?当今做不到,不代表未来做不成,假定有朝一日,我们的身边充斥着有情的机器人。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他们到底算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和他们又该如何相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