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配管技师先进个人事迹(模范员工廖化一生)

公元263年的初冬十月,寒风习习。横亘在镇西将军钟会攻蜀大军前的是一道天险剑门关。峡谷两侧奇峰如剑,直入云天,深涧飞流奔腾。重重关楼上,将士林立,钟会看着关楼上的旌旗,朗声大笑:"世人笑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廖化已和张翼、姜维等将退入剑阁防守。四十多年光阴一晃而逝,他已皓首苍颜,年逾古稀。从在荆州时做关羽部将,到北伐时任丞相参军,到后来任阴平太守,一路做到右车骑将军的高位,廖化见证了蜀汉从兴起到衰亡的过程,简直如活化石一般的男人。


高炉配管技师先进个人事迹(模范员工廖化一生)(1)

廖化


廖化可以算得上蜀汉官员的一个标本。作为一个业务水平合格,蜀汉后期官员中可算翘楚的员工,廖化有他自己的优势,比如,资历老,不跳槽,任劳任怨。从这个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蜀汉官员拔擢任用存在的一些问题。体制内要想出现人才,第一梯队固然重要,但毕竟处于金字塔顶端,相对量是少的,更多的是像廖化这样的老黄牛型员工,选拔制度很重要。而廖化同志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勤勉一生,还被嘲笑为平庸,实在有些冤枉了。

廖化履历:忠孝两全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俭,生卒不甚明了。按演义描述,他原是黄巾余党,在关羽五关斩将时投其帐下。黄巾起义直到188年以后,还有余党作乱,按此时廖化十六七岁算,活到264年左右,足足活了90多岁。

但在正史上,廖化在关羽督荆州事后,才为其主簿。正史虽不知生卒,但《华阳国志》曾提到:261年,廖化曾和老哥们宗预商量要不要看望一下新来的领导。史载“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诸葛瞻是诸葛亮儿子,才三十五岁。想到要在差自己一辈的人手下做事,廖化心里不是滋味,对宗预说:“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可见廖化最后的寿命大概在七十五岁左右。

廖化是个好员工,虽然陈寿惜墨如金,只拨出了129个字的预算来记述他,附在《蜀书·张翼传》后面,但从字里行间,依然能读出一些惊心动魄的信息。想当年,蜀汉集团CEO刘皇叔从摆地摊开始做起,由三人合伙的私营小作坊,不断发展壮大,联合与兼并并重,逐渐发展成跨区连锁的大型公司。不想这时,项目骨干关羽拓展海外市场失败,导致原有的股份被收购。面对危机,关羽手下员工纷纷跳槽,而廖化同志用他的坚守印证了那句话:大难之时方见人心!


高炉配管技师先进个人事迹(模范员工廖化一生)(2)

侧立于关羽左右的廖化塑像


史载,廖化“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刘备的复仇离荆州失陷,其实已过去了两年。可见这段时期廖化被吴国俘虏过。可是身陷囹圄,心却向汉,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忠义之士啊!

而且,廖化还使用了一个越狱的高级手段:装死。可以猜想,他不仅要偷天换日,换掉原来的名字廖淳,让时人相信,还要带着老母一起逃亡,可谓忠孝两全。逃亡路上,正好碰上刘备东征,刘皇叔感动的眼泪都要下来了:真是个好同志啊!封他为宜都太守。对于刘备来说,荆州的失陷使得一个重要的人才供应链彻底断掉,从南阳、南郡出来的这些荆州旧属,身处危境而不离不弃,真是弥足珍贵,是要被当做模范好好嘉奖的。

 

廖化能力如何?

廖化在后期的蜀汉官场,处于一个非常吃香的位置,他在北伐时任丞相参军,蒋琬费祎执政时任阴平太守。当时的蜀汉,可算三国中形势最危急的国家,汉中、永安、南中三大军区,失一则蜀中危急。由于只有二十二个郡,郡太守的分量也很重,几乎赶得上曹魏州刺史的分量。这么看,廖化也算准一线重臣了。

并且,廖化多年跟随诸葛亮、姜维北伐,苦劳多了也会成功劳。245年,”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在和羌人的作战中,廖化负责接应;249年,”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姜维想派廖化做一个佯攻,自己从别处偷渡,可惜被邓艾识破了。

廖化的最后,官位一路升到了车骑将军,当年张飞做到的位置,时人把他与张翼、王平等人相论,可见他的能力并不弱。而当蜀汉将要灭亡时,廖化、张翼、宗预、柳隐这些人都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翁了,壮士暮年,依然没法退休。不能不说这背后隐藏着蜀汉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危机:人才以外来投靠、投降、现成接收为主,却对本土人才缺少重视和发现。


人才危机:不是匮乏,而是缺少发现


蜀汉缺人才吗?其实不缺,缺少展示的机会。钟会伐蜀时,汉中黄金都督柳隐就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当时由于姜维的灾难性布防,汉中各处均已失守。钟会大军一路高歌猛进,但偏偏在柳隐这里碰了钉子。柳隐坚守黄金,宁死不降,钟会不得不放弃相持,南出汉中。柳隐一直守到成都陷落,刘禅发布手令令各处献降,他才不得已遵令。柳隐这一年七十三岁,白发苍苍,去见钟会时仍然大摇大摆,不肯低头。


高炉配管技师先进个人事迹(模范员工廖化一生)(3)

汉中与拱卫据点汉、乐、黄金等城的位置示意


还有永安都督罗宪,被称为蜀汉最后的荣耀,在成都危急时,东吴以救援名义,前来趁火打劫。吾主孙休先后派出了盛曼、步协、陆抗等将围攻永安,永安城内大部分军队已调往成都勤王,兵不过数千。在这种情况下,罗宪依然坚守了六个月,即使皇帝投降了,他还在坚持。他说了二十六个字:“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这样的人,仅仅以极少的兵力去守永安,实在是极大的浪费。


高炉配管技师先进个人事迹(模范员工廖化一生)(4)

蜀汉最后的大将,罗宪,字令则


由此看出,蜀汉后期依然不乏人才,但罗宪、柳隐、袁綝等人的名字,甚至在《三国志》中都难觅踪迹。这些人才之所以会被打压,要归咎于蜀汉的官僚体系,如金字塔一般的结构,固化而缺少弹性。最上一层包括很多荆州旧属和降将,比如王平、姜维、马岱、廖化、马谡等。为什么外来派系这么吃香呢?因为这些人在本地没有根基,更容易接受诸葛丞相北伐的政治主张,思想更容易统一。

而中层的东州和益州本土派系(东州是指刘焉、刘璋带入蜀中的嫡系),由于地只一州,出人出力,即使北伐成功蛋糕也分不到多少,态度消极,是很难被动员的一批人,因此他们的地位甚至还不如降将。

如何更好的处理新旧员工的关系?这一点上刘备的处理是要比诸葛亮高明的。刘备的眼里揉的了沙子,并且能逃脱任人唯亲的怪圈。比如,刘备就曾非常看重刘巴。刘巴是荆州零陵人,亲曹派,因为刘备入主荆州,刘巴投曹的愿望未能实现。刘备手下张飞曾经诚挚地与刘巴结交,晚上请求和他共寝一榻,刘巴宁死不从,刘巴打心里看不起刘备这个老兵油子。但这些刘备都没有计较,他可以凭借人格魅力去感动下属,亲自请他出山,向他请教平抑物价的方法。


高炉配管技师先进个人事迹(模范员工廖化一生)(5)

刘巴,字子初,曾建议刘备新铸值百钱的铜币通行,变相盘剥了百姓


因为知人所长,所以刘备敢破格提拔魏延,因为懂得蛋糕的分配,所以在托孤的时候,重用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李严,让他与诸葛亮分权制衡,充分照顾到刘璋旧部的利益。而诸葛亮在平衡派系间的关系时,则更偏向于很对自己口味,赞同自己主张之人,“勤于王事,志虑忠纯”,如费祎、董允、马谡等,而李严、廖立、彭羕等人都与诸葛亮不和,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北伐路线上的分歧,绝非孤立事件的私怨。

蜀汉官僚体系的问题

从以上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蜀汉集团青睐什么样的员工。

首先,服从领导,埋头苦干。蜀汉官员的加衔都非常有特色,比如廖化是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宗预是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封地都在魏国。当拓展海外市场受阻无果时,用空头支票刺激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同志们加油干啊,打进中原,封地都在向你们招手。所以三国之中,蜀汉最具进攻性,为了能将支票兑现而前赴后继,矢志不渝。

其次,品性优良,军政不分。蜀汉其实也出现了一些优秀将领,他们的特点是清一色的廉洁奉公,老成持重,对地方的军政事务双重负责。廖化在荆州时,就是挂的文职主簿,后来任丞相参军,不掌兵,在阴平太守的位置上兢兢业业,一干几十年。在姜维屡次出兵无果的情况下,他出言劝阻,认为在智不如敌,国力弱小的境况下,用兵无厌,大祸不远,扮演了谏官的角色。


高炉配管技师先进个人事迹(模范员工廖化一生)(6)

廖化劝阻姜维


还有越嶲太守张嶷,是益州寒族的代表,大力开发南中地区,疏通从越嶲到成都的道路,当他战死后,当地百姓无不悲痛流涕,立庙祭祀,足见深得人心。

可见,诸葛亮也是会用人的。不过,蜀汉官吏的选拔一直存在一个问题:惯于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与集团董事长刘皇叔的那种实用主义的用人方式不同,诸葛亮的用人更多的是以一种管家的眼光去选人,结果就是手下将领人人要心存汉室,既能韩信那样领军,又可以像萧何那样兼顾后勤,安抚乡民。可是这样的人在相对量上要比魏国少的多,更多的是在某一方面的专才,比如被杀的马谡,适合参赞军事,和魏延不和的杨仪,在军需调度方面有特别的才干。人才不称其职,也只是没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高炉配管技师先进个人事迹(模范员工廖化一生)(7)

马谡像,用错了位置,被杀的可惜


从诸葛亮之后,蜀汉涌现出了一大批管家型的人才,如《出师表》提到的蒋琬、费祎、郭攸之、向宠等,军事上则依赖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将,足可以反映出蜀汉人才断档的严重。或许是蜀汉几任首席执政官强大光环的影响,将领们普遍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想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看到的廖化,不过是其中的典型罢了。

不难看出,形成成熟的选拔人才的机制,比被动的接收现成人才更重要,人才需要去发现。而任用人才,也不能放在一个模具里去衡量,更不能凭好恶亲疏。从这个意义上说,廖化本身并不应该背锅,他只是一个合格品,也是蜀汉后期的中坚力量。当蜀汉灭亡后,他满鬓沧桑,戎装未卸,被迁出蜀中时,是否还曾回望成都,回望这个他曾用毕生年华守护的国度?这一生,他已尽一份心力矣。

参考资料:1、《三国志·蜀书十五·张翼传》

2、《三国志》裴注引《华阳国志》

3、裴注引《汉晋春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