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又曰: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乎地理。此皆前圣人洞吉凶兴亡之道,然而天文、地理、兵象之要略,得不审而用之哉?行师之际,五星伏没、迟顺两曜、盈亏薄食、飞流示变、孛彗为妖,既知之矣,必审必详所居躔度焉。其躔度既详之矣,必审所管分野焉。苟如是,方可以精别灾异,顺其举动而已矣。今臣辄上据天文,下推地理,以别十二分野。外以观星辰之变,内以备山川之用,天地之间,灿然在目。其图其状,以示于来者焉。”——宋·许洞《虎钤经》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

分野学说起始于上古,它之所以将天界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其最初目的就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古人依据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等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它之所以将天界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其最初目的就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2)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也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到了汉代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分野的详细记述。汉代后天文分野从一种实用的“占星学”变成了承载人们世界观的严密体系,在《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中,二十八宿分别对应于东周十三国及汉武帝十二州地理,以后历朝历代在十三分野和二十八分野间变动。古代星象文化基于古人对于天的神圣性、威权性的认可,而天的权的威又借助“分野”观与人间产生了关系。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3)

星宿分野即古人“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这种观念,在《汉书.地理志》中亦有所体现。星宿分野有不同的类型,《地理志》一般采用两种类型。一是按列国分配,如“楚地,翼、轸之分野也”,就指楚国属于翼、轸两宿分野。二是按十二次分配,如“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其中“鹑首”即为十二次。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4)

十二星次与28星宿对应图

《汉书·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郡县)的对应关系

秦地分野: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属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5)

魏地分野:

魏地觜觿、参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氵隐〉强、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许、傿陵河南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皆魏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6)

周地分野: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是其分也。自柳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周之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7)

韩地分野: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韩分晋得南阳郡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新安、宜阳,皆韩分也。及《诗·风》陈、郑之国,与韩同星分焉。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及成皋、荥阳颍川崇高、阳城,皆郑分也。自东井六度至亢六度,谓之寿星之次,郑之分野,与韩同分。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8)

赵地分野:

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上党,本韩之别郡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越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9)

燕地分野:

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0)

齐地分野: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1)

鲁地分野:

鲁地奎、娄之分野也。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皆鲁分也。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东平、须昌、寿良,皆在济东,属鲁,非宋地也,当考。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2)

宋地分野: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3)

卫地分野:

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也。今之东郡及魏郡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4)

楚地分野: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5)

吴地分野:

吴地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6)

粤地分野: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7)

整理后的《汉书·地理志》十二星次分野图如下所示: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8)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19)

东周列国对应的星宫分星如下: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20)

《汉书·地理志》的十二星次分野解读

十二国分野之详也本志所载十三国,而曰十二国者,吴粤本同分也。王氏曰:十二国分野,本出于七国甘、石之学《天官书》:传天数者,在齐甘公、魏石申是也。汉之言天数者,复以当时郡县分配之。班氏志地理,遂从而著其说。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21)

班固《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中:秦地处西,而井、鬼二宿属于南方朱雀七宿;魏地处中,而觜、参二宿属于西方白虎七宿;周地亦处中,而柳、七星、张三宿属于南方朱雀七宿;韩地处中,而角、亢、氐三宿属于东方苍龙七宿;赵地位于北,而昴、毕二宿属西方白虎七宿;燕地处东北,尾、箕二宿属东方苍龙七宿;齐地处东,而虚、危二宿属北方玄武七宿;鲁地较齐为西,而奎、娄(胃)二宿属西方白虎七宿;宋地处中,而房、心二宿属东方苍龙七宿;卫地亦处中,而室、壁二宿属北方玄武七宿;楚地偏南,翼、轸二宿属南方朱雀七宿;吴地位于东南,而斗宿属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粤地处南,而牛、女二宿却属北方玄武七宿。在这里,唯一没有错位的仅有楚地一处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22)

由上可知,《汉书·地理志》十二星次对应东周列国郡县分野比较凌乱,与后世有很大差异。这里的诸侯地域多是挂名,内容对应也关系不是很密切,具体原因应该是不希望完全舍弃诸侯国体系的一种妥协。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23)

《汉书·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疆界并不对应

按郑玄注《周礼.保章氏》:

星纪,吴越;玄枵,齐;訾,卫;降娄,鲁;大梁,赵;实沈,晋;鹑首,秦;鹑火,周;鹑尾,楚;寿星,郑;大火,宋;析木,燕。

对应的十二星次分野图如下所示: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24)

其中,吴越地处东南,而星纪为北方玄武七宿之斗、牛二宿;齐处东部,而玄枵为北方玄武七宿之女、虚、危三宿;秦地偏西,而鹑首为南方朱雀七宿之井、鬼二宿;燕地偏北,而析木为东方苍龙七宿之尾、箕二宿。虽然有些错位,但主要地区的星宿分野的方位和《汉书·地理志》还是相当一致的。

汉书关于大秦的记载(地理志十二星次与东周列国)(25)

总体上看来,《汉书·地理志》十二星次的地上的方位坐标,如果以周为基点(即南方朱雀七宿中柳、七星、张的分野),该系统存在一定的倾斜,与实际方位反时针逆转约45度

另外,《汉书·地理志》十二星次的记载实际上缺少了一个“胃宿”,如果按照前后顺序和地域划分,“胃宿”应该属于鲁地或赵地分野;依据《帝王世纪》中“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今鲁分野。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今赵分野。”的叙述,和早期《史记·天官书》中“奎、娄、胃, 徐州 ;昴、毕, 冀州 。” 的记载,徐州与鲁地所在大致重合;因此,缺少的“胃宿”应该属于鲁地分野

参考资料

《周礼.保章氏》

《史记·天官书》

《汉书·地理志》

《帝王世纪》

《读史方舆纪要》

《虎钤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