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

傣族是河口较早的世居民族,多居于红河沿岸,因河水时常泛滥成灾而大部分迁往越南。境内傣族大部分是明代由玉溪元江迁至文山、马关,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进入河口的。主要分布于桥头乡的白黑、石岩脚等地和红河沿岸。根据其服饰、语言的差别分为水傣、汉傣、傣良(即黑傣、红傣)3个支系。河口的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桥头乡的傣族礼仪习俗、节日、婚俗、丧葬、饮食等与彝族大同小异,仅黑傣妇女服饰稍有差别。黑傣妇女着黑色长裙,蓝色斜襟长袖上衣,胸襟饰有素雅图案。头戴高冠帽,前额上方缀有银泡饰品,红傣亦着黑色长裙,裙脚边镶宽约15厘米红布条边,水傣喜着蓝、绿紧身镶边姊妹装,下着黑色扭裆大裤脚长裤。坝洒农场曼峨一带的傣族妇女饰品与壮族近似。

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1)

一、人口与族源

河口县傣族主要居住在桥头的白黑、干田寨、白泥寨、石岩脚、方罗成,坝洒农场曼峨。

傣族古代与布依族、壮族是百越人中的雒越人。东汉时期分离为鸠僚。西汉时期称“滇越”、鸠僚,战国时期称土僚或鸠僚、滇越。唐代称“金齿”、“银齿”、“茫蛮”。元明时期称“金齿”、“白夷”。清代至民国称“白衣”、“摆衣”。

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2)

傣族内部分若干支系,有傣罗迷、傣峦、傣南、傣勒、傣达、傣纳、傣雅、傣良、傣仲、傣卡、傣朗、傣德、傣张、傣洒等14种。河口县的傣族有傣卡(汉傣),傣良(红傣)、傣纳(水傣)3支系。

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3)

二、服饰

汉傣:居住在白黑、干田寨、拉基寨、老汪山。妇女用青布制成马鞍形戴于头上,脑后订一条宽5厘米布条,布条上镶银泡,布条下端缀五色丝线,称为钱片。额系一条5厘米宽的布条,布条上镶银泡,称为勒子。衣服为青色斜襟衣,襟和衣领镶银泡,肩用红、黑、白、蓝四色丝线锁边。耳坠银环。裙长而黑,需六尺布制作。裙脚用绿、蓝绸缎镶制,腰间系围腰,围腰两侧镶绿色绸缎。男子穿大裆黑色裤,上身穿对襟黑色衣,头包布帕。

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4)

红傣:红傣居住在老汪山村石岩脚、白泥寨、竹林寨村的方落成。妇女头包布帕,头帕镶银泡,衣着蓝色斜襟衣,衣袖长而细,镶红色布条,外穿对襟领褂,面襟两侧镶银泡,下身穿筒裙,裙下段镶红布。围腰相似汉傣。男服也接近汉傣。

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5)

水傣:水傣居住在坝洒农场曼峨,衣服已经汉化,老人还会讲傣语,年轻人讲壮语。原服饰,妇女头包黑帕,穿白色大襟上衣,衣长至膝,衣领、衣摆镶浅色边。裤子肥大。腰系围腰。喜戴耳环、手镯、戒指。

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6)

三、礼仪习俗

傣家有客人来临,主人招呼坐凳,找水烟筒、刀烟、点香交给客人。无论男客、女客来到都如此。留客人吃饭,安排菜饭,如果客人过夜,要安排对歌,客是男,女人来对,客是女,男人来对。对歌一定要招待烟。如别家的客人晚上串家,要招待夜宵,早上来串家,要招待喝早酒。

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7)

节日

正月初一“过年”。腊月中旬便忙着缝制新衣,杀年猪、舂粑粑、腊月三十晚吃年饭,煮隔年饭和长菜,初一妇女休息,男入厨,整日素食,忌窜门、扫地、洗衣,禁用一切生产工具,至初四才开封,节日间青年男女尽情玩乐,互敬合气烟。

弹月琴、吹木叶,上山对歌,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

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8)

二月初二“姑娘节”。杀鸡宰鸭请出嫁姑娘回家团聚,夜间,姑娘小伴唱歌直到天明。

六月二十四“火把节”。邀请其他民族亲友团聚,夜间用干竹片捆札在门前烧,人多的村寨举行集体活动。

九月十三“老人会”。全村老人各自提酒肉到会头家聚会。

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云南河口民族风俗)(9)

图片综合来源于“河口史志”,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原文作者:张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