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1)

家谱沿革

文革前家家户户过春节,都挂带对联像中堂一样卷轴式的族谱的。农村人把亡故的先祖称家神,所以把先祖的族谱叫做“神轴子”,俗名“爷婆轴”。一般腊月三十挂在祭堂,初五卷去。小户人家主要亲属已经来完,也有到初八卷去的。解放前一般到正月十五元宵过罢,等到春节彻底结束,才将神轴卷去。

过去有些村就是一个大族系。如张家村、王家村、李家村。每个大族系都有一个祠堂,这个祠堂供的是这个族系初祖的灵谱。也有一个族系由于年代久远分成几个支系或几个村子的,或因其它缘故易了姓的;只要都互相承认,按理说还奠有一个总祠堂。像韩城司马迁家族,历史上因恐获罪迁居外地,在本地住的司马家族则都改姓同、冯,但只要有说词依据,亦同样属司马迁后裔,应当有族谱记载。还有像信义的白居易后裔,有的经商远涉重洋,走天南地北的,有的因故易姓的,有的像信义的白家村又分了支系住故市白渠渡村的,实属一个家族。但总祠堂应在信义,供俸的应是白氏初祖或初迁陕西的初祖。

过去的春节家家户户都挂神轴;有三代归祖的,有五代归祖的。就是将三代或五代以前的先祖都删去,只供从曾祖开始的先辈,这是由于神轴子族谱框牌有限,左方是显考(男性先祖)、右方是显妣(女性先祖),各有五排祖牌的限制;所以随着一代一代新的亡灵要续进神轴,这就要将最先者删去,不删就没地方再添加了,所以每户最多记五代。大家族都设祠堂,祠堂有分祠堂、总祠堂之分。如故市的白渠渡村,也有他们的祠堂,那只是白渠渡白姓从信义北迁的发展史,属于分支;要追溯更远点就得到信义白家总支寻宗探祖了。信义南焦村的发展史虽说也有祠堂,但只能记述到元朝至正年间;总族谱应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是否将元朝以前的焦姓先祖抄移过来,这就看对宗族观念的重视程度了。或抄或不抄,不比孔夫子的世袭衍圣公,能得到皇室的优待,或攀亲附贵能得到某种好处。所以有人觉得有意义,有人就觉得没有多大意义。过去文盲较多,加上年代久远,时过境迁,重近族不重远族是常见的事。

解放后,家族观念淡薄,祠堂拆毁,再加上十年文革,家谱大量灭绝性的焚弃,对当前宗族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2)

氏族排辈

几乎所有的大户族,过去为孩子起名必须遵循排辈的,不能乱叫。(一般把乳名“猫娃”“狗娃”,叫小名,按排辈起的名字称官名)

比如踏泥庄(今任李村)南郭组,自我所记得“兴”字辈最高。三字名,兴字放在中间,如郭兴文,郭兴智等属同辈。兴字辈下属“文”字辈 ,如郭文英、郭文成等属同辈。文字辈下属“全”字辈 ,全字辈下属“兆”字辈 ,“兆”字辈下为“映”字辈 ,“映”字辈下为“明”字辈,“明”字辈下为“志”字辈 。现在踏泥庄郭姓“兴、文、全”辈都没有了,最高是“兆”字辈。辈分高的虽年龄小,可以直呼比他大三四、岁者的低辈之名。辈分低的年龄再大,见辈高的年轻者,以示其敬重,不呼其名,见面白搭话也就行了。敬重只能在行动上表示,不能胡乱称呼。有八十多岁的老者,二十岁多的娃称哥的现象。在过去年龄稍大点,一般都必须按排辈称呼(表示懂事知礼)。

自从文革以后,就成了各唱各的调,不按排辈起名了,甚至一户一个排辈。尤其在“时尚”两个字名字的八十年代,起名更没什么排辈了。但在大家族观念中,谁的排辈高,谁的排辈低,在人心目中还是存在的。称呼虽有点乱,但不能离谱。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3)

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属于灯节,是春节的结尾。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都大同小异。正月十五过后就等于春节彻底结束,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了,所要规划的新任务、新步子从新迈起。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4)

元宵节是讲究吃元宵的。街上有卖各种各样馅料的元宵。 有便宜的,有稍贵点的。总的说来元宵是用面包水晶饼一样的馅,放在锅里煮熟才吃的。农村大多数都是自己在家中做成,煮熟后每人吃几个,有这个意思就行了。

春节,十三岁以下的小孩,初九晚上就可开始玩花灯了。过去的灯笼,种类繁多,有红花蛋、纱罐罐、鸡儿灯、莲花灯等等的。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感到给孩子送那些纸制的花灯有点小气,所以纸制的各种各样花灯没有了,都成了青一色大大小小的宫灯式的红圆纱灯,或更高档点的丝绒灯笼,还有小孩子玩的塑料艺术灯等等。

元宵晚上家中前后里外讲究的是明亮,讲究各个门上都挂灯。大门挂大灯,小门挂小灯。过去点一根蜡烛,蜡烛燃尽而不复续;今天则是给灯笼里装上电灯泡,到晚上休息时再关门熄灯。

元宵节的清早八、九点吃过早饭,骡车、演唱、秧歌、旱船、锦马、芯子、走高跷等民间娱乐,竞相集会,各呈丰彩,热闹异常。直到大半下午才略略收场。

元宵节的夜,除了各家尽燃花灯外,还有鞭竹,花筒,焰火等等,筒直是火树银花。十二点以前是狂欢的夜,一直静不下来。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5)

二月二,龙抬头

古历二月初二,气候变暖,万物复苏,百虫苏醒,所以耍龙庆节也是这个传统节日的一个讲究。迎新年所蒸的花馍,有各式各样摇头摆尾的大鲤鱼,用红线捆扎着挂在炕头上表示吉庆有余。但在二月初一晚就将这些花馍鱼取下来,放在石臼内或案板上将这些花馍鱼捣砸成指头蛋大的小块,放锅内微火炒黄,第二天大人小娃都装在衣兜内当点心摸着吃,称为“咬虫虫”。现在蒸鱼花馍少了,农村有了电烤箱,人们用发酵加拌调料的面,做成玉米粒大的小面块烤成后“咬虫虫”。

中午,每家每户还要压油饼子、卷菜吃,说是“揭龙皮”哩;每年龙(农)若退一层皮,就会朝气蓬勃,腾飞跳跃,一日千里。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6)

三月三,沧渡城隍庙会

沧渡城隍庙,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为光武帝刘秀敕旨修建,纪念他在危难之中舍身摆渡他过河的一个闵姓船夫。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历代战乱、地震、天灾中,屡毁屡建。解放前,由于毁庙兴学,拆掉了一部分;解放后彻底拆毁,现为沧渡学校校址。两千余年,沧渡城隍庙一直是香火旺盛,还有好多轶闻传说。据说全国各地的城隍爷都是单玉带,唯独沧渡城隍爷是双玉带,且是独一无二的村城隍。

三月三的城隍庙会,自隋文帝开皇六年,就有文字轶传记载,整整延续了一千多年,在清朝中叶达到鼎盛。庙会从三月三日起至三月十日止,共计七天。在这七天,各地商贾云集,百技、戏班,对台竞演。尤其皮影班社,不下十台。城隍塑像,披红搭彩,香客的鞭炮,声声阵阵,晚上焰火绚丽多姿;数十里的人都赶来逛庙会,看热闹。所以,沧渡村也成了店铺相接的商业集市,人称“沧渡街”。

沧渡街腊月二十一日有古会一天。古会之盛,不及庙会繁荣热闹,庙会带动了沧渡商业的发展。随着城隍庙的拆毁,解放后庙会虽废止了,但腊月二十一的古会,现在依然保留。所以沧渡村今天街巷纵横,除巷子外,有东正街,西正街、南街、北街等街名,可见当时沧渡商业之繁荣。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7)

三月十五朝华山

古历(阴历)三月十五,是一年一度西岳华山的庙会。渭北朝华山者,多一半是信华山神佛的老年妇女等忠实信徒。至于上山不上山,必须在玉泉院为诸位神佛烧香礼拜。她们说:不去华山就别提,说去华山就一定要去。不信神不怪,信就一定要虔诚。所以每到朝山的前一天或当日就约合在一块,或雇个旅游车,或住上一宿。也有精力充沛的中老年妇女,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去攀那千尺幢、百尺峡的。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8)

华山玉泉院

年轻人朝山多是玩景逛热闹。偶尔也好奇的抽签一问事业与前程。老年人多是祈祷神灵保佑、全家平安、万事如意的。他们雇一辆旅游车当日去,当日回,算了却一桩心事。

人常说“游华山不游西岳庙就等于没到华山。”西岳庙在华山之北十余里,华阴市区之南,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驻跸之地。建筑宏伟壮丽,其形制颇似北京紫禁城,所以有人称“小故宫”或“陕西故宫”。前有五凤楼,后有玉皇阁,都是登高眺望华山的极佳之处。且登上玉皇阁,可以远眺百余里,华阴市区尽收眼底。渭北人游华山自古以来,西岳庙是每至必游的。渭北人对西岳庙道人的印象有个歌谣:“华岳庙,穿蓝衫,尻子吊个火蓝炭”以形容华山道士的扮装。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9)

“社火”大会耍

渭北的传统耍“社火”,可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盛况空前,热闹场面难一尽述。

只所以称为“社火”,是在每年的社日举行的。社日分春社与秋社。春社为(古历)二月三十日,秋社为(古历)八月三日。一般以春社最为隆重,秋社适值秋收忙月,有时举行,有时就免了。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10)

田市芯子

“社火”包括:芯子、柳木腿(即走高跷)、扭秧歌、跑骡车、跑旱船、跳锦马等一队队的娱乐群组,往往是一个大村承担一组任务。比如:那个村是蕊子,那个村是柳木腿,那个村是秧歌队、跑骡车等等。到那一天(即社日)聚集在一块各呈风彩,四周八面看热闹的人排成两行,人山人海。

耍蕊子:是以惊险而出名。用铁棍焊接成各式各样一丈多高的架子,高架子上立有打扮成传统戏剧中各种角色的男女小孩童;有“锨把背娃”“孙猴攀枝(或称盗灵芝)”“鸳鸯戏水”等几十种名堂。虽看起来惊险,但都有相当保险安全设施的。精壮小伙子几十个人都一律身着彩缎镶边的对襟民族装,头系彩绸丝帕,抬着铁架子(蕊子架),前有骡车开路,缓缓行进着;后边跟着的就是柳木腿(高跷),人踩着柳木棍打扮成戏剧上的各种角色:有三尺高的,有五尺高的,每队各十人,在锣鼓声中缓缓行进。蕊子和高跷的男女角色都由男子扮成。再接着是锦马队、旱船队、每队各十人,摇摆着不同的舞姿;再后边就是阵容庞大的秧歌队,随着锣鼓点子,边走边表演,舞动着彩绫、折扇,有时还停在村头或路口广场上踏套变换着花子,这些都由妇女扮舞。秧歌队后边是鼓乐伴奏,又有骡车队助威,从前到后能排几里路长。

关中民俗调子(渭北民俗二)(11)

建造、缝衣诸讲究

渭北人建房造屋,除讲究风水,还有更多细节上的讲究。比如建造门房,地基稍低;抱厦或偏厦地基略高;上房(即大房)要建在制高点上;这样有利于辅设水道。排水的顺利通畅,这是建造房舍宅屋的关键,更是进得门来有拾级而上、逐步登高、利于心情好的感觉。若盖一边房子,应先盖左边,后盖右边;在所有细节上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传统的建造格局:即上压下,左压右,大压小的布局格式。

缝衣服还是一样,必需在所有裁剪和缝纫细节上严格遵循上压下、左压右、大压小,前压后(即上衣偏长,下衣偏短;左片压右片,大片压小片,前片压后片)的格局,不然人会指责裁缝师傅将襟做反了,或将活做错了,不懂起码的常识。

政协渭南市临渭区委员会

民进临渭区委员会(阴金荣编辑发布)

投稿请发电子邮箱wnqpl@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