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二本公办学校惠州学院(一所实力不俗的地方院校)

惠州学院(Huizhou University)是广东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广东省与惠州市共建高校,位于全国文明城市惠州。惠州学院创办于1946年,学校前身粤秀中学迁至惠阳丰湖书院,后改办为“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专科院校,更名为“惠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9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惠阳师范专科学校、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学院惠州分院联合办学基础上,成立专科层次的“惠州大学”。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惠州学院"。

广东二本公办学校惠州学院(一所实力不俗的地方院校)(1)

学校前身为1946年创办的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1978年升格为惠阳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受国家教委表彰的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在广东省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一等高校,1993年与西北纺织工学院惠州分院、惠州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专科层次的惠州大学,2000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73年来,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学校逐步形成了“立足惠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建设理工科特色鲜明、教师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国家、社会培养了近15万名毕业生,成为东江流域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广东二本公办学校惠州学院(一所实力不俗的地方院校)(2)

学院现有电子科学系、服装系、化学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经济管理系、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旅游系、美术系、数学系、生命科学系、体育系、外语系、音乐系、中文系、政治法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 16 个系、部。另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建筑规划设计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学院公开发行《惠州学院学报》学术期刊。

广东二本公办学校惠州学院(一所实力不俗的地方院校)(3)

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与工艺、园林、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建筑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法学、物流管理、软件工程等 42 个本科专业和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5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工、农、文、法、经、史、管、教育等九个学科门类,24个专业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兴办高等教育30年,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 600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广东二本公办学校惠州学院(一所实力不俗的地方院校)(4)

据2016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惠州学院有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6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文艺学;校级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应用化学、基础数学、文艺学、服装;校级重点培育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土木工程、中国史、体育教育训练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服装设计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建筑学

广东二本公办学校惠州学院(一所实力不俗的地方院校)(5)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35名,其中教授(正高)103名、副教授(副高)243名,博士319名;另有外聘教师188名,折算后教师总数为929名。现有院士2名(特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9名、广东省“教学名师”3名、南粤优秀教师12名、“天鹅计划”领军人物2名、东江学者1名、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广东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聘请49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园协同培养人才。

广东二本公办学校惠州学院(一所实力不俗的地方院校)(6)

学校主动对接惠州行业和主导产业,提升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水平。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筹建仲恺信息学院、大亚湾精细化工学院、惠东时尚创意学院、博罗旅游与健康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努力实现“一县(区)一特色产业学院”;共与197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组建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惠州分中心、惠州市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遴选64项科研成果参加第一、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成功签约136项次;承担社会委托项目529项,获得总经费3350万元;省市产学研项目立项23项,合作开展研究项目200余项;成立立法研究中心、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等,为地方各级政府提供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咨询与研究、地方立法决策与社会治理咨询服务。

广东二本公办学校惠州学院(一所实力不俗的地方院校)(7)

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