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日龙抬头)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但是少有人知道,农历的二月二日,其实还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和节”。

根据史料记载“中和节”是唐朝德宗贞元五年(789)设立的一个节日。

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乱之后,唐德宗改元“贞元”。他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

宰相李泌给中和节设计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进书 献种 上春服

中和节有“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音“同路”,指先种后熟的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比如贞元六年中和节,百僚进献了《兆人本业》三卷,司农进献了黍、粟各一斗。《兆人本业》是武则天时期颁行的一部官修农书,内容包括农俗农事及四时种莳之法等,供指导农民生产之用。在农务方兴的二月,百官进农书、献种子,无疑具有劝农重本的象征意义,这很为具有农本思想的官员文人所称赞。柳宗元就在他的《进农书状》中进行了高度评价,将它视为“勤劳率下,超迈古先”之举。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选拔人才,足见这一活动在德宗朝受到何等重视。此外,中和节还有大臣进献春服,借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关心。

(二)节日宴会

君臣宴乐是中和节里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设置中和节的最初动机就是增加节日宴乐的机会。当时不仅规定“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而且赐钱给官员,让他们集会为乐。王建《宫词》诗云“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

(三)赐尺 赐衣

“裁度”,即“请皇帝赐大臣戚里尺”,也是中和节活动的重要内容。贞元八年,宏词科还曾以“中和节诏赐公卿尺”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当年参与考试的陆复礼、李观、裴度都留下了佳作。

中和节赐尺,是有传统依据的发明创造。早在汉代成书的《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度、量、衡讲究公平准确,仲春二月是昼夜长短基本相等的时节,适合校准度量衡。中唐以前,也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进献“镂牙尺”和“木画紫檀尺”的规定。中和节赐给大臣尺子,可以说是对这一传统的变通性应用。尺的用途是测量长短,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掌握着确定、校正度量衡的权力,就意味着掌握着治人治世的权力。皇帝将经过校正的尺度颁赐给大臣,其实是对这种权力的一种象征性分配,而且含有对臣下公平、正当行使权力的期待,可以激励臣子对君主的效忠之心。除了尺子,皇帝还会赐给大臣衣服。得到皇帝的赏赐,大臣通常会上表以示谢忱,吕颂就写有《谢赐春衣及牙尺表》,令狐楚也写有《谢敕书赐春衣并尺表》,它们都成为皇帝赐衣赐尺的证明。

(四)献生子

李泌不仅设计了皇帝大臣在中和节的活动,而且也想到了普通百姓。当时人们就用青色口袋装上各种各样的粮食、瓜果种子,互相赠送。还要酿宜春酒,以祭祀勾芒神。青色原本就是东方的颜色,各种种子,籽子相同,将农耕与家丁兴旺的祝愿都献于他人,正是中和关系之寄托。中和,是指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目的就是体现一个“均”字。

尽管中和节在后世不如唐德宗朝那样兴盛,但它余韵流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诸如进春衣、进农书、献生子等活动,乃至休假一日的规定,都在宋金时期为宫廷或民间所实践并得以传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官方建构向民间传统的转变。

2011年05月23日,中和节(山西临汾乡宁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月二日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日龙抬头)(1)

二月二日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日龙抬头)(2)

二月二日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日龙抬头)(3)

二月二日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日龙抬头)(4)

二月二日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日龙抬头)(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