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最美村庄王家坡 揭密新合村古村村名来历

新合村

地处新合街道办南端偏东,东与临潼区椿树村相邻,南接新筑街办潘罗村、贺韶村,西与陶家村相伴,北与和平村、肖阎村相连。从东到西依次由共和村、新合村、王家堡、米家堡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组成(其中共和村分为两个村民小组)。可耕地3000余亩,分布于漕渠塬下。土地肥沃、水利设施条件十分便利,全为水浇地。东有210国道穿村而过,北有草临路横贯村中,西有纺渭路,南临潘骞路,四通八达,公交客运线路设有站点,出行便利。2012年,846户,3196人,耕地3241亩。

所辖的自然村,俗称漕渠。史载,汉武帝由昆明湖修筑到潼关的一条漕运渠,是古代商贾交通要道,由此得名漕渠。古代时称皂渠,现有共和村庙宇石碑为证,上写“大明西安咸宁皂渠”,与现在的陶家村合称漕渠。

灞桥区最美村庄王家坡 揭密新合村古村村名来历(1)

共和村,新中国成立前分成朱家村和陈家村,相传元代民族大融合时期由山西迁徙而来,两村分别有各自的城墙、城门楼、祖坟、家谱。农业合作社时拆开两村隔墙合二为一,起名共和村,有朱、陈两家和睦相处之意。现有陈、朱、李、张、蔡等姓。

新合村,新中国成立前分称大围墙、小围墙。相传来姓、严姓等各自围墙而成为村庄,现严姓、白姓已消失。农业合作社时拆大、小围墙隔墙合二为一,起名新合村,新合公社的名称也随之而来。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为永红村,新合公社也随之更名为永红公社等。

王家堡,主要分布于漕渠塬上,相传元末明初由王姓家族围堡而成,也有城墙与城门,现主要为王、来两大姓。

米家堡,相传元代米姓家族聚集于此,有城墙、城门、城楼,人丁兴旺。清时出过秀才,西有古交通要道“马沟”北口什子,横贯南北,商贾云集。随着历史变迁,主要形成米、王两大姓,分布于塬上、下,为新合行政村最大的一个村民小组。

改革开放前,土墙、土房、土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村容村貌,风土人情,吃穿住行条件,“土”成了昔日生活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村内道路硬化;两层,甚至四层的砖混结构楼房比比皆是。一条贯穿村中的混凝土大道把整个行政村连为一体,很难分清组别。据不完全统计,村民彩电拥有率100%,卫星接收率70%,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非常普及,家用小轿车、面包车占有率近10%。基本达到四季有花、四季常绿。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生活水准得到很大提高。

已形成以新合生态观光园、长丰苗圃、同舟花木为代表的规模化经营,村民用所得的土地租金做起了其他行业,土地得到了升值,同时解决了一部分村民就业问题。

辖区内土塬土层深厚,是制作砖的好材料,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先后办起了混凝土预制厂、新合建材厂、兴盛建材厂、来民建材等空心、实心砖厂。村民得到了实惠,厂家获得了利润,就地解决了许多劳动力安置问题。利用废弃的土壕,建起钢铁厂,有工人几十名。

个体、私营企业悄然诞生,生机勃勃。张联盟玉米产品加工厂,陈伟、张宝、李红等印刷专业户,其产品远销广东、河南、甘肃及我省陕北、关中西部等地,共吸纳工人40多名。特别是张联盟玉米产品加工厂,带动收粮专业户多达10余户。村民的小麦、玉米等基本不出村,当年就可以变成商品粮。

运输业得到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村以汽车运输为职业的专业户多达100户,常年拉运钢铁、砖、黄土、建筑垃圾,跑客运、收售粮食、饲料等。

服务业得到空前发展。如今,贯穿村中混凝土大道,几乎成为一条商业街,两旁现有商店10家,街办供销社1家,农村信用合作社1家,菜铺4家,手工艺品制作3家,饭馆3家等,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同时也繁荣了农村物质生活。

建筑专业户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务工机会。以兀钢为代表的装饰装潢工程公司,郭军仓为代表的建筑租赁企业,还有许多一二十人一群的农村建筑施工队更是多达20多个,提供用工机会近300人。

种植专业户、养殖大户不断兴起。近年来,以草临路为轴,两旁塑料温室大棚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有大棚超过40个,源源不断的反季节蔬菜运送到西安各大菜市场。奶牛养殖大户4个,100头以上养猪专业户1个,苗木种植户6个,果树大户10个。

辖区内有漕渠小学,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率达到90%以上,大中专毕业生更是数以百计,陈卫东已攻读国防大学信息对抗专业博士,多人现已为本单位、本系统的带头人。

合作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现形成以中医、针灸医师陈五金为中心的医疗队伍,有医师4人,分别承担本组的医疗、防疫工作,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秦腔戏,是新合村的传统节目,几乎人人都会唱。新中国成立前的戏团,“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样板戏和古典戏同台相映,最有名的《三世仇》《血泪仇》《红灯记》《沙家兵》等曾代表公社参加大郊区文艺调演获得奖励。

踩高跷是新合村拿手的看家节目,十里八乡都知道,最过硬的腿是漕渠。在灞桥区正月十五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其中两人三条腿的蹦跳堪称高跷中的一绝。现在,小到10岁的孩子,大到七旬老人,每年春节和三月三古会都能一展风采。

三月三古庙会。每逢农历三月三是漕渠人最欢喜的日子,其庙会规模之大为方圆十里之最。庙会期间,善男信女上香拜佛,庙内香烟缭绕,咏经声声低吟,庙外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更有歌舞、戏剧、高跷、秧歌锣鼓等表演,会上山南海北各种口音的商客,让人感受到了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如今,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解决了办公地址和村民活动场地,修建起一个占地十余亩的大楼及附属场地。每周末两天的舞会,周六的太极拳,每逢过节的篮球友谊赛,吸引广大村民参与,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

陈正柏,共和村人,早年参加以陕西辛亥革命组织,曾任驻汉中税务官员。因没文化,人正直忠厚,在西安菊林中学负责后勤。

朱仰雅,共和村人,新中国成立前任张耀明二十九军团一团长,人称朱团长。参加过“中条山战役”,赴河南同日寇作战,新中国成立前亲家张耀明多次劝其前往台湾,因深爱家乡,婉言谢绝。

米克读,米家堡人。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最终成为一名企业家,任陕西省公安厅车队总经理,江淮汽车西北总代理。热爱秦腔,热心秦腔公益事业,2005年至2007年,先后在省电视台花巨资举办秦腔大赛,推动了秦腔事业的发展。

来缠民,现任新合街道办新合村村主任、灞桥区新筑供电所所长、灞桥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六十五中学名誉校长。热爱家乡,使所辖村的主干道路全部硬化,筹建村委会办公室。鼎力相助和支持西安市第六十五中学的校容、校貌建设,短短的几年时间,先后为六十五中教育教学的大发展捐助资金达100余万元。其先进事迹先后被《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素质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报刊、杂志多次报道。参加2009年爱心涌动“紫薇杯·红烛奖”西安年度教育人物评选活动,被评为先进个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