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共存(融会雅俗贯通古今)

融会雅俗 贯通古今

捧读《陈瓒绘画遗珍》有感 谢从荣

济谋老师送我一册《陈瓒绘画遗珍》,这本书装帧印刷很精美,我是搞这一行出身的,这使我对这本画册爱不释手,再翻阅了内页,看了陈瓒先生的作品,更使我有了珍如拱璧之感。

卷首有几位艺术理论家的深入考证和精辟评论,使我获益良多。我这里要说的只是几点读书感想。

陈瓒先生名瓒字少倪,以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和字,这绝不是轻易为之的。元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和成熟时期,倪瓒是继赵孟頫之后的代表人物之一。倪瓒家传深厚,才识过人,为人高傲飘逸,画风清雅散淡,而且家道富有,家有著名的藏书楼“清閟阁”。陈瓒先生家道贫寒,迫于生活,十四岁便学艺卖画侍母,与倪瓒相比的确相去甚远。但是,陈瓒先生肯定是一个气质超凡、聪颖勤勉之人,他投身艺术,是因为他天生灵质而且有崇高的艺术追求,而且,他对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品格一定是情有独钟。中国古代将中国画分为四品:“能、妙、神、逸”,把笔简形具,师法自然的逸品作为中国画的最高水准。陈瓒先生的作品,无论是今天所见的人物、山水、花鸟,还是神仙志怪故事,其中都处处透露出“逸”的品格,这正是陈瓒先生的可贵之处。从他的艺术成就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陈瓒先生是集文人画家、职业画家、民间画家于一身的、具有全面艺术修养的画家。

一、涉猎广泛 技法多样

打开画册,前半篇幅不多的9幅作品,内容涉及花卉、翎毛、动物、人物、山水,技法有工笔、兼工写、大写意。造型高古,技巧高超。我认为,这一类型的作品是陈瓒先生创作的主流,这也是他以倪瓒为名号的初衷。从这些作品的构图、设色及线描技法的高水平来看,陈瓒先生短短的一生中一定画过大量这样的画,只是如今不知散佚何处。弱水三千取一瓢饮,饮一瓢则知弱水三千。陈瓒先生才气过人,勤奋有加,要不是英年早逝,必当为百年画坛之翘楚。

2、 师承有道 新意迭出

从陈瓒先生题材多样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兼收并蓄的广泛涉猎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人物画的师承关系。《游赤壁图》《绿章夜奏》《兰桥仙窟》《郑玄家婢》以及《观音传》等中的多幅人物,其造型和勾描、晕染手法,显然得益于海派的改琦、钱慧安、任熊等人。那幅大写意的关公像,脸部有凹凸的晕染,草书般勾写的衣纹,则唯肖于距陈瓒先生两百年前的黄慎。综观画册中的作品,可以肯定地说,陈瓒先生首先是一个师承有道的文人画家,出于生活所迫,他画了大量的民俗题材的神仙故事、志怪传奇,人们就认定他是位民间画家。(其实画家的定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然而,就陈瓒先生的民俗题材作品来说,从造型、勾线、染色都充满了传承有序的文人画气息。

正是因为这种转向,陈瓒先生在绘画题材、技法、构图诸方面都做了

调整。题材以禅意画为主,禅画一脉见于历代著名画家之手,如唐吴道子,五代贯休、宋梁楷。福建李耕画派的禅画也影响深远。陈瓒先生的《观音传》《华光大帝传》《上天圣母传》等大型组画,就属于禅意画范畴。其间神仙志怪、飞龙猛虎,各种鸟雀牛马、天地异兽,不一而足,充分显示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其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宫闱廊台、树木花草,家庭纷争、儿童嬉戏。上天入地之余,让人身临其境,这就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大众感染力。例如第157页《上天圣母传》中的一幅画,画一只小船通过拱桥桥洞时的情景。这幅画看了真会让人哑然失笑。小船上坐着一个天仙般的美女,撑船的老翁满脸堆笑,一副得意的样子,有趣的是,桥上挤满了看美女的各种人物,有富家公子,有市井平民,有小商贩,有老农夫,个个探头探脑,挤在一起争看美人。生动风趣,手法娴熟,令人回味无穷。可见陈瓒先生不仅能够神游天地、精驽八极,还能够贴近生活、出入市井,从而使作品生机盎然,充满新意。

3、 民俗民间 处处逢源

我手上有一本1990年版的《中国民间木刻版画》,大12开的,吕胜中编写,至今三十一年了。画册中收入了数百件全国各地(主要是北方)的民间黑白木刻,其中有一幅,《八大锤》,署名“福建福鼎”。

这幅作品在画册中特别突出,显得特别美。我早年由于家族的影响,也搞版画,这幅《八大锤》之精美和线刻技巧,深深吸引了我。这次读了《陈瓒绘画遗珍》,才知道这是陈瓒先生的作品,而且才知道这是“饼花”。八大锤大闹朱仙镇是大家熟知的岳飞手下四员使锤猛将的故事,老百姓听说书先生街头讲故事常常说到。陈瓒先生刻制《八大锤》饼花,涂上鲜艳的色彩,贴在中秋饼上,肯定会使这中秋饼供不应求。《陈瓒绘画遗珍》中题目注的是“纸本设色”,或许是陈瓒先生的线描稿上了颜色。但在《中国民间木刻版画》这本书中是黑白线刻版画作品,线条比较粗犷,有些地方还略有差别。这幅画中八大锤和金兵打斗的动作极为生动。我找那八个锤子,找了许久只有七个,终于发现左边一个人物是背对观众的,一边手伸到画外去了,因此看不到锤子。四员大将加上三名金兵,七个人物统在一个美女的头像下,构图真是巧妙的很。陈瓒先生还刻制了多种饼花,这是艺术爱好,也是为了生计。他绘制了许多民间故事、寺庙壁画,把追求倪瓒文人意趣的初心搁置一边,原因大凡如此。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陈瓒先生的作品在民间处处逢源,流传至今。

4、 博采众长 闽画中坚

在中国美术史中,福建有几位举足轻重的画家,如明代的吴彬、曾鲸,清代的华喦、上官周、黄慎等。闽派是否形成,是个模糊的概念。不过就人物画而言,从上官周到莆仙的李霞、李耕,应该还是有脉络可寻的。

梁桂元先生编撰的《闽画史稿》收入福建画家近1500人,其中近现代画家大约有两三百人,闽东画家仅11人(包括我的父亲和叔叔),陈瓒名列其中。在文字介绍中,陈瓒先生是唯一一个被称为“民间职业画家”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陈瓒先生活跃在市井乡间,为寺庙、家居、作坊画画;二是因为他的绘画题材以宗教壁画、民间民俗传说为主:三是因为他心性清高,宁肯当布衣画家而不事权贵,做一个像倪瓒那样的散淡超逸之人。在中国绘画史中举足轻重的布衣画家比比皆是,如南唐开“徐黄异体”之格的徐熙就称为江南布衣,还有元代的王冕,清代的石溪、恽寿平,扬州八怪之黄慎、罗聘等等。陈瓒先生的品格深受此类画家的影响,虽然画了许多民间题材的作品,但在他的作品中仍然透出清雅秀逸的韵味,和我们通常称为“民间画家”的那种线条落套,色彩大红大绿的民俗绘画截然不同。所以,当我们去研究陈瓒先生的时候,应该从艺术观、历史观的角度出发,力争从中找到福建绘画发展近三百年的轨迹来。

陈瓒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也就是晚清至民国初年。那个时期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但也许正是因为陈瓒先生的家乡福鼎是大山区,反而能够安贫乐道,在一隅净土中结交画友文士,潜心作画。陈瓒先生和那时的书画界是怎么交往的,他在当时画坛上的地位怎样,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他跟李霞、李耕是同时期的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交往呢,也不得而知。不过,我们知道,清代画坛是非常活跃的,福建画家跟扬州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都有往来并深受濡染。华喦(上杭人)、上官周(长汀人)、黄慎(宁化人)等几位在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画家就和这些画派过从甚密,对福建画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瓒先生也不例外,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构图、造型、线描技法、设色韵味,都明显具有这些前辈画家的痕迹。尤其是海派画家中的钱慧安(也与陈瓒先生同时期),对陈瓒先生的影响尤其明显。钱慧安是海派中坚,学上官周,对《晚笑堂画传》心摹手追,这种传承也可说是闽画一脉。我们看陈瓒先生的一些作品,如:《游赤壁图》、《绿章夜奏(人物四屏)》、《观音传》中的众多人物,都显示了高超的技巧和无所不能的艺术修养,也显示了陈瓒先生和海派名家的承继及机缘关系。

陈瓒先生是一个集文人画家、职业画家和民间画家于一身的画家,是一个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的全才画家,是一个天分极高,修养全面的画家。他贴近生活,勤奋创作,继承传统又富于创新,立足民间又崇尚雅逸。可惜他英年早逝,他的艺术止步于即将迈向更高境界的前夕。福建失去了一位可以让后人看到在艺术上更精彩、更丰富、更成熟的艺术家。

捧着《陈瓒绘画遗珍》这本画册,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是民间民俗绘画,我们看到的也许是被今天人们认为是过时了的老东西。但是这些画属于一个时代,属于艺术的一段历史。时代和历史可以过去,但是无法割裂,因为其中有我们国家人民和民族的魂在里面。我们应该怀念它,珍惜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这本书叫做“遗珍”的缘故。就像吕胜中先生说的:“历史把它留给了我们,自有历史的用意。”

今天,由于信息时代的骤变,由于知识结构的变化,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无暇顾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绘画遗珍(包括我父亲林椿的山水画,我叔叔林樾的版画),这不禁使我心中有些悲凉。所以,今天这本书的出版,这个研讨会的召开,确实有着非凡的意义,这意义就在于能唤起今天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特别是艺术领导者能够感受肩上的责任。特别感谢陈济谋先生的多年不懈努力,感谢有关部门和领导对艺术的关心和爱护,感谢各位艺术家、理论家关注福建民间散落的绘画遗珍!

2021年10月

雅与俗共存(融会雅俗贯通古今)(1)

《陈瓒绘画遗珍》局部

雅与俗共存(融会雅俗贯通古今)(2)

《陈瓒绘画遗珍》局部

雅与俗共存(融会雅俗贯通古今)(3)

《陈瓒绘画遗珍》局部

雅与俗共存(融会雅俗贯通古今)(4)

《陈瓒绘画遗珍》局部

雅与俗共存(融会雅俗贯通古今)(5)

《陈瓒绘画遗珍》局部

雅与俗共存(融会雅俗贯通古今)(6)

《陈瓒绘画遗珍》局部

雅与俗共存(融会雅俗贯通古今)(7)

《陈瓒绘画遗珍》局部

编辑:秦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