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她与才女李清照齐名)

赵宋词女,李(清照)朱(淑真)名家。

比起李清照的大名鼎鼎,朱淑真似乎甚少人知。

与李清照大起大落的一生相比,朱淑真的一生似乎少了一些风波。然而朱淑真这一生,却似夕阳晚照,冷绵绵,惨凄凄。

她比烟花还寂寞。

致敬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她与才女李清照齐名)(1)

朱淑真出生于仕宦之家、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通琴棋书画,酷爱写诗填词。朱淑真的父母也很疼爱她,曾经花重金买下东晋才女苏蕙的《璇玑图》送给女儿观赏。这件事,也被朱淑真写进了《璇玑图记》中。

也曾是江南身着绿衣的豆蔻少女,也曾天真烂漫,也曾不谙世故。年少时的朱淑真并不懂命运捉弄、人世无常,她与风花雪月为伴,她有自己的欢悦。早期的诗歌并没有过重的愁绪,反而下笔清浅明净,读起来活泼有趣,例如这首《春日小宴》:

《春园小宴》

春园得对赏芳菲,步草黏鞋絮点衣。

万木初阴莺百转,千花乍拆蝶双飞。

牵情自觉诗豪健,痛饮唯觉酒力微。

穷日追欢欢不足,恨无为计锁斜辉。

春日踏青游园,看到莺啼蝶舞,感受着鸟语花香,此刻自然是欢欣不已,自然是诗兴大发。她处于这般美好的年纪,总是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带着生命初晨的那一抹清香。爱情悄悄地走进了她的生命,她在幻想未来的情郎是什么样子的:

《秋日偶成》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思春的少女望着镜中亭亭玉立的自己,偷偷地学着梳发和画眉。夜深人静,天上月亮正圆,抛洒清辉。少女双手合十,许下心愿——“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她渴望能早日遇到自己的“萧郎”,配得一位如意郎君,爱情幸福美满。

致敬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她与才女李清照齐名)(2)

爱情它曾经来过。那日春光明媚,那日春水荡漾,朱淑真参加了一次雅集。于渺远处望见一男子,他白衣翩翩,他玉树临风,他气宇轩昂。那男子出口成章,他才学甚高。朱淑真心中春意萌动。于是朱淑真写道:

《湖上小集》

门前春水碧于天,坐上诗人逸似仙。白璧一双无玷缺,吹箫归去又无缘。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爱情悄然而至,当爱情只是一个朦胧的影子,于是朱淑真开始在红尘苦海里漫长相思、独自挣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恍惚时,朱淑真耳边萦绕着男子的箫声,悠长而深邃。

有的时候爱情它近在眼前。两人再次相见时,朱淑真才知道他是父亲故人之子,准备考取功名,在家中的东轩暂住几日。两人时常吟诗唱和、切磋诗文,那时候她的心属于他,他也把情给了她。这样的日子浪漫而温馨。

一日,两人相约同游西湖。那日西湖烟雾濛濛,荷花上沾着露珠,灿烂地绽放着。朱淑真和少年携手漫步于湖边。朱淑真不时偷瞄身边俊俏的少年,刚好对上少年的目光,她不由地脸红。忽然下起雨来,少年拉着朱淑真,在雨中奔跑,这看似不合礼教的举动却让朱淑真心中小鹿乱撞。躲入凉亭后,朱淑真和衣睡倒在少年的胸怀,不胜娇羞。雨后有清凉的风吹来,两人依依不舍地告别。回到家中,朱淑真懒懒地倚着妆台,痴痴地看着镜子,脑海中仍然是回忆,于是她提笔写下:

《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命运从此开始了无休无止地抓弄,那少年进京赶考,此地一别,他再也没有回来过。等待的希望变成了绝望,就像春尽的苦雨凄风。爱情就这样莽撞地闯进朱淑真的青春,然后又拂袖而去了,如今只剩回忆,回忆而已。

致敬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她与才女李清照齐名)(3)

朱淑真不可能无休止地等下去,父母之命逼迫她嫁作他人妇。那年她十九岁,带着对少年的爱,嫁给了一个官员。丈夫到外地赴任,朱淑真只好独守空房。无人知其寂寞,更无人问。已是深秋,月色莹莹,山亭水榭处,风掀起了帘幕,萤火虫似星光点点。朱淑真抬头望向一轮明月,写道:

《菩萨蛮.秋》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朱淑真的丈夫是个粗俗而胸无点墨的男人,他不懂妻子的才华,更不明白妻子为何总是眉头紧锁,吟诵一首又一首如此哀伤的诗词。他要的,只是一个服从者,一个相夫教子、服侍翁姑的女人。朱淑真与他志趣并不相投,更无法沟通,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无异于同床异梦。朱淑真的丈夫时常呵斥他,两人之间的龃龉也多了起来。后来丈夫索性不愿意回家,流连于烟花柳巷,独守空闺的朱淑真内心更为愁苦,她夜夜难眠:

《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上片五个“独”字,逐层深入,愁绪愈加浓重。她伫立于阶前,黯然神伤,寒冷正如孤独感那样侵入她的骨髓。眼泪滚滚,连妆都花了。也愁,也病,朱淑真彻夜未眠,她模模糊糊地忆及当初的那个少年,他有着浓密的眉、好看的眼、薄薄的唇,她想起他的箫声,还有那个雨天。朱淑真猜想,那个少年还记不记得自己?然而,情已逝,爱成灰,再也回不去了。

后来他那薄情寡义的丈夫实在是厌倦了朱淑真,甚至还打起了娶妾的主意。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然而身在封建社会,朱淑真只是一个柔软的女子,她只能忍耐,只能苦捱。虽然是风和日丽,莺啼燕舞,但是她满眼竟是“芳心向春尽”的落花和令人断肠的芳草:

《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到最后,两人之间只剩下休书一张。朱淑真回了家。她要面对的是,世间人的横眉冷对和冷嘲热讽。也正是因为对少年的爱情化为心中的最后一抹温存,她才苟活了下去。许多年过去了,与少年交往的记忆依旧鲜活如初,她幸而有他可以忆念,不幸的是,她只能忆念他而已。终其一生,他们俩再也没有见面。

致敬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她与才女李清照齐名)(4)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时光荏苒,白云苍狗。朱淑真已然从当初那个纯真少女变为初老妇人。然而,她心中对少年的爱,丝毫不减半分。那日旧地重游,正逢春残,只见漫天飞絮,杜鹃啼血。不知不觉下起雨来。朱淑真写下这样一首词:

《蝶恋花.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也许在这个时候,朱淑真再次忆起很多年前的那个落雨天,她和衣睡倒少年怀的情事。然而生命已经从清晨走向了黄昏。在那一刻,朱淑真放下了一切。她到这个世界上走一趟,亲身体会了爱情的甜美以及失去的痛苦和无奈,终于看破了这个红尘中的“情”字,顿悟到生命原来只是虚空。于是她选择在她人生最重要的地点投湖自尽。

朱淑真死后,她的父母烧毁了她的诗文。幸好后世有个叫作魏仲恭的文人认识到了朱淑真的才华,并将她残存的诗文加以搜集和出版。于是,我们后人才得以一瞥一代才女朱淑真的绝代风华。

致敬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她与才女李清照齐名)(5)

人生是一场修行,朱淑真来到人世间,经历了漫漫半生的起伏和幻灭,她看过繁华,也看过寂寥,但始终不变的是她心中对爱情的执着与她冰清玉洁的灵魂。任人事变迁,任爱恨流转,她始终保持着真性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这便是朱淑真,孤独了一生,也坚守了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