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

我爱看纪录片,但似乎没有推过纪录片。

即使是BBC那些豆瓣接近10分的纪录片。

不是不喜欢,是那些极美之景,很难写,总有一种“人类不配”的仙气。

而我,更喜欢观察肮脏的人类,更喜欢烟火味道。

所以,相对BBC,我更喜欢NHK拍的纪录片。

这几年,NHK拍了很多跟中国有关的纪录片。

除了丝绸之路、故宫、中国高铁这些地理风光类。

还有很多被内地和谐的人文类社会观察类纪录片。

比如追踪中国儿童拐卖现状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1)

比如中国民营企业家哀歌

比如中国食品安全

你可以说他做的不够深刻,观察浮于表面,

但他提供的视角,是国内纪录片创作者很难去触碰的(非技术原因)。

今天推的这次纪录片亦是如此。

看完之后,心情复杂,充满唏嘘。

单集纪录片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2)

关注的是,深圳龙华区的三和人才市场里,那些数量庞大的,暗无天日的底层年轻人。

也就是最近几年因为被媒体曝光,而名声在外的“三和大神”。

深圳是什么地方?科技之光,智慧之都,开放、包容,房价逆袭北上广。

北京上海一直往外赶人,深圳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让无数人点赞。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3)

“三和大神”是什么人?没有学历,没有技术,与家人失去联系,以网吧为家,以打日结短工为生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来自内地农村,留守儿童长大,初中毕业之后,听闻“深圳工作多,工厂大,工资高”,而来到深圳。

几年后,他们成为了”三和大神“。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4)

片子聚焦了4、5个“三和大神”,最大的85年,最小的95后。

一开始来三和,他们都是老老实实工作,基本上每个人都去富士康三星比亚迪干过,普工。

“开始说好一天工作八小时,结果是一天12个小时,站班。”

干不下去,忍受不了,有的人连工钱不要就走人。

这种”开除老板“的潇洒,是有瘾的。

稍微有点不爽,就辞职不干。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5)

好在三和虽小,但五脏俱全,且消费低廉,网吧上网一块钱一小时,“可以上黄网,可以吃鸡。”

一份捞面3块钱。

小旅馆15块钱一张床。

实在不行,睡公园长椅也很悠哉。

20块钱,就可以舒舒服服的过一天。

到了身无分文的时候,他们再去找日结短工。

“打一天工,可以玩三天。”

工厂喜欢他们这种临时工,不用给他们交社保,单价低,派给他们的,总是最重最苦的活。

日薪大约是1500日元,不到90块人民币。

拿到钱的大神们,可以去吃个”大餐“,一份面加个鸡蛋,一瓶雪花,再奢侈点,就是去小旅馆洗个澡。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6)

90块钱用完了,再去找下一份日结。

为什么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呢?

“在富士康,一天要拧3000台苹果手机的螺丝,眼睛都不能眨一下,你受得了吗?”

片子里有一大段,是拍摄三位大神在路边摊聊天。

你跟家人联系吗?

他们知道你在外面做什么吗?

你想过未来吗?

为什么不回老家呢?

明年还当大神吗?后年呢?五年后呢?

你刚来深圳的时候有过梦想吗?现在呢?

“以前当长工,又苦又累也挣不到钱,现在当大神,生活很轻松,只是肚子经常挨饿。”

片中还有一位新晋”大神“,很年轻,长相不错,笑容羞涩,漫无目的。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7)

他也在富士康干过,后来受不了辞职,“就想找日结的工作,有安全感,老板太坏可以立即走人”。

但又想去三星的工厂工作,“表都填了,可他们要高中毕业证书,我没有。”

最终,去一家奶茶店干了几天。

片子里,还有一种值得玩味的现象。

几位80后的“三和大神”,都多多少少还有一些焦虑和恐慌,“也担心以后怎么办,也想回家娶妻生子”。

但90后的“三和大神”,则完全没有对未来的焦虑,洋洋得意,自得其乐,坦荡荡的让人生畏。

“老了怎么办?死了就死了呗。”

三和的街道上,挂着很多醒目的“禁止身份证买卖”的警示语。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8)

因为很多三和大神,穷尽之时,以几十块钱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身份证。

这些身份证被人拿去贷款,去注册洗钱的公司。

这让他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甚至连日结的苦工也不好找。

可他们并没有很在意,甚至拿这件事开玩笑。

“我的身份证被拿去注册了三家公司,现在总资产1500万,我是大老板好吗?”

长期置身肮脏绝望的底层,让他们拥有了跟普通人不一样的盔甲,一面是敏感,一面是钝感。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9)

片子里,还把他们跟上一辈的打工者对比。

那些十几年前来深圳的打工者,安分很多,他们容易哭,容易感动,容易觉得委屈,喜欢存钱,“能按月拿到工资就行。”

一位大叔通过多年的劳作,开了一家早点铺,挣的钱也不算少了,但他很清楚自己无法成为深圳人,“我跟这城市没什么关系,他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我只是在这里赚钱。”

“来了就是深圳人”,不是对他们说的。

他们是第六类人。

看完片子,心情复杂,你做不到趾高气昂的指责这些大神,“你勤奋一点啊,上进一点啊,别自甘堕落啊。”

做日结工作的博主(这些只做日结工作的)(10)

你更不能粗暴的把原因归罪于社会。

你看他们乐于此种,甚至洋洋得意自己“大神”的称号时,又一种魔幻感。

他们明明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但似乎又跟这个时代毫无关系。

可反过来说,我们跟他们相比,又好多少呢?

我们比他们快乐吗?

我们比他们更有存在感吗?

只剩唏嘘。

感觉这部纪录片会被和谐,要看的赶紧。

想看更多私人电影推荐,关注头条号“艾影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