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路上的故乡(家家都有纺线车)

文|王有金

农村路上的故乡(家家都有纺线车)(1)

(纺线)

从前,小时候,记得村庄里,家家都有纺线车,有的家庭有两三部。

走进家院,进了屋门,首先看到的是家炕上的纺线车,车上缠着线抽,旁边放着棉花和布机。

早些年,人们的穿戴主要靠家织布,而先是纺出线,尔后才能织成布。

妇女们利用农闲或者雨雪天不下地,早起晚睡进行纺线,不怕累,不停歇,纺到夜深,熬到头困。

农村路上的故乡(家家都有纺线车)(2)

(16岁就开始纺线织布的堂姐王秀兰)

堂姐王秀兰说过,早年奶奶每集到坊子买上5斤棉花,叫大娘和母亲纺,到下集拿到集市上把线卖掉,再买5斤棉花,剩下的钱用来买油盐,维持多年。

大娘和母亲住偏房,等孩子们睡下后,她们二人就借助煤油灯纺线,边拉呱边纺,直到深夜,甚至到鸡叫。 还时而用被单折挡住窗户,怕奶奶知道后不让熬夜,说熬夜久了伤身子。

小时候记得村中的妇女,几乎没有不会纺线的。大姑娘、小媳妇、婶嫂、奶奶都会纺线。

村中郭建月爷爷家四个儿子,没有女儿,建月奶奶纺不上穿。二儿子郭连英、三儿子郭连起就学着纺线,而且纺的都很好。连英还学会了织布,我的哥哥有智也学会了纺线,能纺出很细韵的线穗子来。

那些年,每到阴雨雪天,不能下地干活时,姑娘们、媳妇们就把纺车搬到一块,共同纺线,边纺边聊,也有意趣。

农村路上的故乡(家家都有纺线车)(3)

(老式织布机)

纺线车,一个小小的木制器具,纺出棉纱,织出白布、花布,做成衣裤、被单、被褥,织出那年代的生活的美好和丽亮。

纺线车出自于哪个年代很难说清,可能有几百年,上千年,但它休于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期,这是大家知道的。市场经济替代了计划经济,城乡每人一丈六尺半布票失效,纺织业迅速发展,挤掉了家织布,纺织机械淘汰了纺线车、织布机,解放了农家妇,故而,如今难见了纺线车。

作者简介:王有金,德州银行退休干部。1969年参军。原籍山东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与《大刀记》作者郭澄清为同村人。

壹点号玉河微澜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