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封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谁最nē)

清朝为什么封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谁最nē)(1)

我觉得“nē”这个概念的看哪方面,什么程度算最nē, 铁帽子王吗!事实上都挺nē,要不能世袭罔替吗!所以这就是个伪命题,既然选择回答了,那我就说说这里面的佼佼者吧!

要说这个事就要先说什么是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乾隆时期为了表彰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爱新觉罗家族的旗主贝勒们所设的职位,那这王与别的王有什么区别呢?关键就在于一个铁字,有清一代开始,清政府的统治者吸取明王朝的经验,为了避免宗族们养尊处优和缩减政府的支出,清朝规定了新的宗氏爵位的制度,宗氏爵位的级别一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而清政府在爵位待遇上不同于明政府的是,清政府采取逐辈降级的制度,也就是说你爹是亲王,到你儿子这辈就是郡王,你孙子那辈就是贝勒以此类推,就想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一样。我们都知道每个级别的待遇是不同的,待遇最好的当然是亲王了,而亲王的上面就是铁帽子王,啥叫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呗!你是铁帽子王,你死之后可以选择一个儿子来继承你的爵位,而他这一脉上就永远都可以传承你这个铁帽子王的爵位,当然了也有铁帽子王到后来妹有继承的,但是当权者为了保留铁帽子王的名称,也会指定谁过继到这一脉上来继承,当然了,这是后话那么好,有清一代一共十二个铁帽子王,前八个是功封的,因为贪嫩(东北话他们)对大清国平定中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分别是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亲弟弟舒尔哈齐第六子,舒尔哈齐对努尔哈赤是特殊有功的,虽然后来叛乱了,但是努尔哈赤对他的儿子们都很好。)、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磷的第三子,代善的孙子)这八位,后面还有因为对执政者有特殊贡献,我们管他叫恩封的害有四位,贪嫩是怡亲王胤祥(就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忠肝义胆的拼命十三郎,雍正别的兄弟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胤改成允了,只有这位十三爷死后被雍正恢复了胤字的名称,让我们见识了雍正对这位十三弟的皇恩浩荡)、恭亲王奕訢(就是俗称鬼子六内位,道光的第六子,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恩封铁帽子王)、醇亲王奕譞(这位就别说别的了,光绪的亲爹,给个铁帽子一点都不得了,更何况人家孙子也是皇帝——溥仪)、庆亲王奕劻(乾隆的曾孙绵性的长子),加上这四位正好十二位,而且他们是拿亲王双倍工资的。

清朝为什么封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谁最nē)(2)

那么铁帽子王介绍完了,现在我们说点正事吧!到底谁是最厉害的呢?那就看从哪方面看了,若论地位那就首推礼亲王代善,1616年就被努尔哈赤封为和硕贝勒(实际就是亲王,那时候害妹有具体爵位等级这一说),掌管正红旗参与国之政事,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在处理长子褚英的叛乱以后,决定启用四大贝勒辅佐朝政制度),当时太宗皇太极只是排第四位,崇德元年皇太极登基之后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代善在战场上的功劳我们这里就不表了,人家一门仨铁帽子王足以说明一切,代善先是努尔哈赤驾崩以后拥立皇太极为帝,随后最重要得功劳就是皇太极死后,代善全力支持由太宗皇子继承皇位,这样福临才得以顺利继位,当时豪格掌管两黄旗,多尔衮掌管两蓝旗,而且还有镶蓝旗的支持,可以说当时跟豪格部分伯仲,此时代善的意向成为了皇位继承者的关键,众所周知最后代善选择支持皇子继承,这样福临才顺利继位,开创了大清定鼎中原二百多年的基业,可以说妹有代善就没有皇太极一脉皇位的世代相传,妹有代善就妹有满清皇权的顺利过渡、平定天下,所以礼亲王在所有亲王中地位最高,资格最老,历代的礼亲王都是被皇帝厚待的,甚至每天呈送的奏折都皇帝都必须先看礼亲王的,就比如其他铁帽子王或军机大臣有紧急的呈揍都必须排在礼亲王之后,即使礼亲王那只是请安折子,皇帝也必须先看先答复。所以要说铁帽子王最尊贵要首推礼亲王代善。

清朝为什么封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谁最nē)(3)

清朝为什么封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谁最nē)(4)

如果权力最大的应该属睿亲王多尔衮了。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大妃阿巴亥所生的第二子,关于多尔衮的履历和功绩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在百度里随便都能查到,关键是要说的话篇幅太长,人家立的功是真多呀,无论是对皇太极的功劳害是对顺治的功劳,多尔衮都可以说首屈一指,顺治就更别说了,因为皇太极是猝死,生前并妹有则立储君,所以关于谁是继承实际上在皇族内部是产生分歧的,有资格的有皇太极长子豪格,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读过历史得都知道,中国古代君主继位有三种,即推举制、禅让制和继承制,那么继承制又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两种,特别是满族本就有大家公推君主的习惯,比如皇太极就是其他三个贝勒推举成皇帝的,其实所谓皇权继承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军权的支撑,当时满族是八旗制度,部队的指挥权都在各个旗主手里,那么谁有资格继承,实际上也就是看谁手里支持自己的旗主多,当时豪格是正蓝旗主,而两黄旗是支持皇子继位的(很好理解,因为两黄旗是妹有旗主的,直接归皇帝统领,是皇帝的亲兵卫队,他们只能支持皇子继位,因为只有皇子继位才能保证其地位),特别是豪格是皇帝的长子,而且还有军功,常年追随父亲出外征战,所以跟两黄旗的将领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致使两黄旗支持豪格继位,这样豪格手里就有三旗的兵力了,多尔衮呢,自己是正白旗的旗主,自己同母弟多铎是镶白旗旗主,而镶红旗在岳托死后归阿济格掌管,阿济格是多尔衮同母兄,也是支持多尔衮的,这样多尔衮手里也有三旗,可以说双方是棋逢对手虎视眈眈,这就显得正红旗的代善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的意见极为重要,议政大会上双方各执己见,剑拔弩张,两黄旗的将领们更是以死相逼要求立皇子,而两白旗也是跃跃欲试,试图鱼死网破,特别是多铎已经说出如果不推多尔衮为帝就火并当场的话,此时帝国的兴衰在此一举。先豪格说话了,他看此时情况准备以退为进谦虚的说“我德才微薄,不能胜任帝位,我决定退出了”,要说豪格害是年轻呀,本以为这招以退为进,大家都会就范,突然多尔衮接话说“既然豪格不愿意称帝,那么就另选别人”,一句话就给豪格砸蒙圈了,估计当时就有别人在场,如果就自己都的撤自己嘴巴子,代善一看豪格退出了继位资格,马上说“我正红旗是支持皇子继位的”,最后济尔哈朗说“皇九子福临天资聪慧,可立为帝”,随后两黄旗附议,此时帝位已经倾斜福临,因为两黄旗初衷就是支持皇子,既然豪格没希望了,只要是皇子都行,那正红旗也支持皇子继位,再加上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支持福临,八旗有五旗都支持福临,多尔衮一看大势已去,马上表示也支持福临,同时由他和济尔哈朗共同辅佐少年天子,这也就同为摄政王,多尔衮主外,济尔哈朗主内,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率领清军进入北京,迎接顺治帝入京登基定鼎中原,随后排挤济尔哈朗,先封叔父摄政王,又封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封为皇父摄政王。何为皇父摄政王?就是皇帝的父亲,事实上多尔衮军政大权在手,穿着待遇几乎与皇帝无样,因为顺治当时年纪上幼,所有军政大事都有多尔衮定夺,甚至当时老百姓只知道有皇父摄政王,不知道有顺治皇帝,死后更是被追任为“清成宗”,谥号“义皇帝”。何为义?让天下称为义,死后也按皇帝规格下葬,至于两个月后被顺治挖坟鞭尸那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这里不说,以后姆们(东北话我们)有机会要讲。

清朝为什么封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谁最nē)(5)

清朝为什么封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谁最nē)(6)

上诉两位,我觉得是铁帽子王里最厉害的,如果有不同意见之处,害(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