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

“状元”是中国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历来都有“大魁天下”之说。

“状元”是学子经过层层选拔后,再由皇帝亲自殿试所认定,因此凡荣登“状元”之士,其名声必举国皆知,其前程必一片坦荡。

但是,在明洪武年间却有一位“状元”打破了这个惯例,他不仅没有因被钦点状元而鱼跃龙门,反而却因此获罪,仅当了20多天“状元”就落得个车裂身死的悲惨下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翻开历史,一探究竟。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2)

进京赶考拔头筹

明太祖朱元璋夺得政权后,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因蒙古人统治中原日久,导致全国各地文化差异较大,不利于大明王朝实行一统化管理。因此,朱元璋开始广播儒学,统一思想,提出“治天下以人才为本”的观点,并通过科举加强人才选拔。

他于洪武四年下诏:“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仕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3)

朱元璋这种唯“学”是举的思想,为天下饱学之士打开了“学而优则仕”的通道。

洪武十七年(1382年),经多年筹备大明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会试”选拔的条件,朱元璋命礼部通告天下:“定科举之式,后遂以为永制”,这标志着全国自下而上的科举选拔体系已全面贯通。

远在福建华安境(今门口村)有一位名叫陈幻的乡绅,他听得礼部下发的通告后兴奋异常。原来,他有一个儿子叫陈安,自小天资聪慧,“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

陈幻对这个儿子也是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凭借过人才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朝廷颁布的科举应试制度,正好给了他一偿所愿的希望。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4)

陈幻按照明朝科举制规定,为陈安规划好了应试入仕的路径:先经本地“院试”,而后“乡试”,一步步为全国“会试”做准备。陈安听从父命,逐级应试,屡屡都以优异成绩胜出,最终获得了参加洪武三十年(1397年)全国科举会试的资格。

随着会试时间一天天临近,陈安这边却出现了状况,他终日愁眉不展,坐立难安。陈幻感觉出异常,赶忙询问何故,原来这陈安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而且涉猎广博,他通过一些计算认为“今科状元当刑”,这让陈安对是否继续参加会试产生了犹豫。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5)

陈幻对此说法将信将疑,但为了打消儿子顾虑,他专门请人来消除灾祸,以积善免灾。

父亲的做法并没有完全让陈安心安,但他深知父亲多年期盼,不忍父亲失望,遂在侥幸心理之下尽力准备,待到会试将至时日,毅然动身赴京。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6)

进京后,陈安顺利通过了“会试”,成为当年所录的52名进士之一。“会试”通过后,紧接着就是“殿试”,即由皇帝亲自进行最后一轮筛选,从中决出状元、榜眼、探花等功名等级。

陈安会试成绩未入前三,所以他自认为状元必定与自己无缘,整个殿试过程表现得非常淡然,但偏偏是他的这份淡定从容博得了朱元璋的好感,最后经皇帝钦点竟高中状元。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7)

南北相差惹纷争

陈安当时只计算出“状元当刑”,却没想到新科状元竟真的落到了自己头上,更让他料算不及的是,后续事情发展远比“状元当刑”更加严重和残酷。

殿试过后,礼部将通过“会试”的52名进士名单在贡院放榜公布,却不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原来,录取的这52名进士全部为南方学子,北方竟无一人入选。

此结果让北方学子们群情激愤,他们认定如此悬殊的地域差异,必定是录取考官心存偏袒,他们撕去贡院张贴的进士名榜,聚集于分管科举考试的礼部门前,讨要说法。礼部见人多势众,赶忙调兵压制,却不想事态越发激化,表达抗议不满的人群有增无减。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8)

事情很快传到皇宫,朱元璋意识到此事重大,赶忙宣布负责会试的主考官翰林院学士刘三吾进殿说明情况。刘三吾是朱元璋钦点的主考官,之所以安排此人主考,与刘三吾本人秉性有关。

《明史》中有关刘三吾是如此记载:“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刘三吾其人性格耿直,不重私利,朱元璋让他做主考官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9)

见到刘三吾后,朱元璋问他:“今科进士北方无一人入选,你作何解释?”

刘三吾回答:“北地汉人长期受元人管制,治学境况远不如南方,会试差距自然在所难免。”

朱元璋又问:“你身为南方人,在阅卷录取中难道就没有偏袒私心?”

刘三吾解释道:“阅卷过程中试卷全部密封,无法获知考生身份,全凭文章优劣进行取舍。”

刘三吾的回答句句实情,朱元璋也心知他所言非虚,但问题是这些话能浇灭北方学子们不信任的怒火吗?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0)

听完刘三吾的解释后,朱元璋一言不发,摆手让刘三吾退下。紧接着,朱元璋将翰林院修撰张信召至殿下,令他对当年进士录取情况进行全面复审。

朱元璋让张信领衔复审是因为,张信本人是洪武二十七年的甲戌科状元,同时又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对于考试和录取诸般事宜都非常熟悉,由他作出复审结论具有很强的公信力。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1)

领命后的张信深知此事重大,他反复叮嘱其他配合复审的人员务必做到准确公正,严禁夹带私情。

除了严格要求外,他为防止横生枝节还下令:所有参与人阅卷期间一律不得回家,不得与其他无关人员接触,复查结果未经朝廷公布之前,一律不得对外泄露,真可谓思虑周全,尽心尽责。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2)

这期间曾有同僚提醒张信:之前所录考生均为南方人,现在北方人义愤难平,不如趁复审时机增加一些北方考生进行替换,这样更有助于平息事端。

但此建议被张信当场拒绝,在他看来皇上让他们复审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查明真相,给天下人一个真实的交代,自己决不能容许变通作假。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3)

忠于职守陷囹圄

经过连续十多天的严格审查,张信终于得出结论,可以向皇上禀报了。大殿之上,张信手捧数份考生试卷,面呈朱元璋:“经众翰林院学士夙夜审阅,挑选出较为出色的北方考生试卷若干,呈送皇上御览。”

朱元璋仔细翻看这几份试卷,发现均文字平平,并算不得出色,个别考生甚至还有用词禁忌错误。

朱元璋不解地望向张信,张信赶忙解释:“这几份考卷在北方学子中当数最佳,但和已录取的南方学子相比的确尚有差距。”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4)

“另就北方学子所诉考官皆为南方人之事,臣等也进行了核实”,张信继续禀报,“据察,主考刘三吾确为湖南茶陵人,但副主考白信蹈乃北平宝坻人,参与阅卷的司宪为山东平度人,所以称考官皆为南方人并非属实。”

张信所做的复审,不仅核查了考生试卷质量,还排查了考官籍贯,对聚众北方学子的所有疑虑,他都务求一一核实。

从张信的汇报内容看,他的复审严谨详尽,完全可以洗脱刘三吾等人徇私舞弊的嫌疑。但朱元璋并未因事实被查清而高兴,他反而更加眉头紧皱。

踌躇良久后,朱元璋同样未做任何表态而让张信退下。此时的朱元璋,心中一片懊恼,他暗骂刘三吾和张信不懂世故,虽然他很看重科举考试对真才实学之士的甄选,但相较于国家稳定、民心安抚,后者的分量无疑更重。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5)

当下朱元璋最想做的事情,是如何尽快疏解北方人对科举官员偏袒南方人的质疑,他之所以在相信刘三吾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还让张信复查,其实就是希望张信能够看清大局,借复查之机帮自己摆脱“南北之争”的困局。

只可惜,这个张信和刘三吾一样均为耿直愚钝之人,只知道认真做好本分,不知道灵活体察圣意。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使出第三招,他叫来刑部官员面授机宜……

第二天,刑部出动,将刘三吾、张信、白信蹈等一众涉科举会试阅卷、复审的官员全部抓捕下狱,其罪名不仅有相互串通在会试录取中弄虚作假、欺君罔上,还有和“胡蓝”余党勾结,密谋反叛。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6)

“胡蓝”党案已为旧案,分别发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涉案人胡惟庸和蓝玉均为开国功臣,因被指谋逆而遭处决,两案同时牵扯到一大批朝廷重臣,众多开国元勋由两案几被诛杀殆尽。

刘三吾、张信等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尽心竭力完成了科举选拔和二次审查,不仅被打上了弄虚作假的“标签”,还莫名其妙成了“胡蓝”余党,和刘三吾、张信一样想不通的,还有陈安等一众新录进士,他们同样也被冠以“欺瞒朝廷”的罪名锒铛入狱。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7)

强权操弄命归西

不久后,朝廷对在押众人作出裁决:张信、白信韬等翰林试官凌迟处死,刘三吾因年逾八十高龄,网开一面免于死刑发配充军。

所有进士中的大部分人最终被无罪释放,但状元陈安却没有那么幸运,他真如自己所预测的那样,被以车裂之刑处死。对于为何独判陈安极刑,史书中讳莫如深,只含含糊糊提了句“批语含糊,有惑圣览”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8)

按说,陈安只是一个尚未安排官职的新科状元,与朝廷政治并无关联,朱元璋为何对他会痛下死手呢?其因后人有多种猜测,其中清人所著《闽都别记》记载:科举殿试当晚,朱元璋做了个梦,梦见一只黄龙和一只青龙争斗。

醒后朱元璋觉得这是个凶兆,皇帝以龙自居,黄色乃皇家颜色,那只青龙敢与黄龙争斗,莫不是有人要与皇帝争王位?对王权极度敏感的朱元璋,联想到白天殿试考场上只有陈安一人着青袍,他因此而动杀心,遂借会试争议之机,将陈安一并处死。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19)

此说法看似荒诞,但并非孤例。明万历翰林修撰焦竑在《玉堂丛语》中,记载了另一次科举殿试中朱元璋因梦取士的故事:在殿试前夜,朱元璋梦见皇宫大殿上钉着一个大钉子,上面挂着几幅白色丝绸。

第二天殿试,会试第一名名唤“花纶”,朱元璋感觉与梦中征兆无关,遂跳过,直到发现一名考生名唤“丁显”,朱元璋因“姓名与梦符,遂擢居第一”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20)

处理完以上众人后,北方学子的情绪也趋于稳定,朱元璋趁热打铁于同年六月重新会试,这次共录取61人,张榜之后竟全部为北方人,该事件因同一年出现南北两榜进士,而史称“南北榜”案。

纵观整个“南北榜”案,表面看是发端于南北学子会试录取失衡,其实质是明初南北区域发展和政治统治基础存在差异所致,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想要做好南北平衡,维护国家整体安定,本身无可厚非,但他采取的方式却过于阴狠、残暴。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21)

在朱元璋的集权统治下,像刘三吾、张信等忠心之臣,无论如何清廉务实都避免不了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命运;而像陈安这种才能卓著之人,刚崭露头角也夭折于当权者畸形的权力之下。

正是由于“南北榜”案这段史实不堪推敲,作为正史的《明史》对此事件记载语焉不详,只含糊提到:“帝怒所取之偏”、“科场弊窦既多,自太祖重惩刘三吾等,永宣间大抵帖服”云云,明显有避实就虚之嫌。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22)

结语

陈安的故事历经史家相传和民间演绎,其中未免有离奇、演绎之处,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还原出封建统治时期,知识分子在政治操弄下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明朝状元陈安官至何职(被朱元璋钦点的状元陈安)(23)

如今陈安之墓依然坐落在他的故乡福建闽侯五虎山山麓,陈安故居前的象鼻山头山坪依然被当地人称为“状元坪”,这位明朝才子虽然只做过二十多天的“状元”,但他和他的那段悲惨遭遇,至今仍被后人所铭记。

参考文献:

《一代名君,七面人生—传奇帝王朱元璋逸闻趣事》(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作者:周钰雯)

《漫说“没头状元”陈安之死》(福州晚报/2018-12-17/ 第A11版面)

《血榜:中国科举疑案》(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作者:李兵)

《中国科举史话》(《南北榜案——借科考而兴的一起特大文字狱》,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李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