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撞击形成陨石坑那陨石去哪了(陨石与地震解开自然谜团的真相连载)

——用中国智慧解读大自然的奥秘

作者:张宝盈

(本书已由华龄出版社于2020年10月出版发行,书名《探索自然之谜全三册》上册《天地自然》)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接上篇)

6.陨石坑的来历

目前,已在全世界发现了100多个陨石坑,它们的形状多数是圆形,最古老的有椭圆形或腰子形。世界最著名的陨石坑是巴林杰陨石坑。它位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科尼县的沙漠地带,直径1200米,深180米,周围有30米—40米高的泥土边缘,整个坑穴呈圆形,好像月亮上的环形山。

巴林杰曾在坑内挖出了大量陨石碎片,但却最终未能找到预料的巨大陨铁。后来巴林杰的三个儿子用各种探测器进行物理探查,发现坑穴西南部边缘西侧异常,那里有磁力而且很大,说明那里埋藏着巨大的磁体。他们以这块陨铁为目标,从两个地方进行挖掘,但不久就遇到了极为坚硬的岩石。……当挖到225米的深度时,钻头无论如何也钻不进去了。[11]

这样巨大的“陨石坑”是怎样形成的呢?很可能,这是在地球(相对)早期,地球电离层电场较强时形成的一个等离子体巨大复合单元,当这个巨大的复合单元降落至地面时发生了爆炸性的复合放能过程,它产生的爆炸效应将地面炸出一个大坑,复合体也被炸成碎片。而那个最大的复合体,可能就是巴林杰的儿子们钻探到的那块非常坚硬的岩石——等离子体共振复合而成的石块常常都是十分致密、坚硬的。

世界各地的陨石坑,都可能是这样形成的。而某些所谓陨石坑,可能不过是因地块陷落而成的“天坑”。

陨石撞击形成陨石坑那陨石去哪了(陨石与地震解开自然谜团的真相连载)(1)

陨石坑

多数情况下,等离子体复合并不发生爆炸,只是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等离子体共振复合过程的巨大能量释放引发了核反应时,才可能发生能量巨大的爆炸。历史上曾经记载的三次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王恭厂大爆炸、印度“死丘”大爆炸,很可能就是这样的等离子体共振复合产生的爆炸。

7.陨石与地震

许多历史记载和现代资料表明,陨石与地震有密切联系,即发生地震时常常伴随陨石坠落现象。如《竹书纪年》中记载:夏“帝癸(桀)十年,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地震。伊洛竭。”

《国朝典汇》卷一一四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北京,三月,星陨如雨,天鸣,地震。

乾隆《建昌府志》卷五载:(明嘉靖十一年,1533年)江西,冬十月,星陨如雨,树底有声,十一月地震。

类似记载还有很多。在宋正海主编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中还有十余处。

在近代,这种陨石(流星、彗星)与地震共同出现的现象也不乏其例。1755年欧洲里斯本大地震前后与1886年8月31日北美查尔斯顿大地震时,人们都观测到空中有大量的流星出现。

我国地震高峰之一的1976年,先后发生了二十多次六级以上的地震,而1976年前后,陨落在我国的陨石有十起之多。计有:江苏新沂陨石(1975年)、吉林陨石(1976年)、山东莒南陨石(1976年)、吉林敦化陨石(1976年)、辽宁庄河陨石(1976年)、贵州清镇陨石(1976年)、湖南常德陨石(1977年)、安徽阜阳陨石(1977年)、安徽亳县陨石(1977年)与河南信阳陨石(1977年)。[12]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时,地震前后十年出现星陨16次,形成山东历史上星陨频次最高的年份。地震前6天,邹县“夜有星落东南方,形大如斗,光明照人”。地震的当夜,蒙阴县“星宿陨落如雨”。[25]

按照陨石是“天外来客”,是宇宙空间里的小行星(或彗星)闯入地球的“陨星”的观点,是很难将“陨石”与地震联系起来的。但当我们认识到陨石不过是电离层或辐射带中的等离子体共振复合而成的物体之后,陨石与地震之间的直接联系便水落石出了:原来陨石与地震都是等离子体共振复合(大地震是由伴有雷电的地下龙卷风导致的)造成的现象,不过一个发生在天空,一个发生在地下罢了。因此它们才会临近或同时发生,这是其时的地球电磁环境所决定的。

8.古人关于“陨石非星”的见解

事实上,中国历代儒士中也多有反对“陨石为星”之说者。王充曾从视物“近大远小”的角度,指出落在地上的“星星”——陨石与天上的星星看上去大小相同,来论证陨石不是“陨星”。

晋朝葛洪也反对陨石为星的观点,他说:“陨星者,其精耀,非陨其质也。陨石于宋五,非星也。俗人视天上惟有日月与星,计言从天上堕,惟当是此三物,而日月常在,故谓堕者,必是星耳。天或雨血、雨鱼、雨灰、雨草木、雨兵、雨石、雨谷,如此是天降怪异,无所不有。春秋时陨石,所谓雨石者也,何必星乎?[26]”葛洪的意思是说,天既然能雨血、雨鱼,……为什么不能雨石呢?如果雨石就是“陨星”,那么,雨血、雨鱼……又是陨什么呢?

明末宋应星也对星陨为石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气聚而不复化石者,日月是也;形成而不复化气者,土石是也。气从数万里而坠,经历埃盖奇侯,融结而为形者,星陨为石是也。”宋应星认为陨石是“气”从数万里高度坠落,中间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最后才“融结而为形”。[26]古人“气”的概念基本上相当于现代“能量”概念,带有电荷(能量)的等离子体正符合“气”的概念。由上述的讨论可知,宋应星的认识是比较接近于真实的。

后来,到了明末,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这种认识更被强化,如明末著名学者方以智曾说:质测家曰:火挟土气而上,急迫之际,火焚而上附天,土成泽而下,星陨为石,亦非星也。……火吸土气,或至火际,一经熔炼,如陶土成砖,故初落热不可摩。[26]“火挟土气而上,火焚而上附天”可以理解为土壤被电离而上升进入大气层之意,“土成泽而下,星陨为石”,可以理解为被电离的土壤元素离子在空中复合为陨石而坠落在地上。这种认识更接近于真实。

通过上述讨论,基本上可以判断,多数“陨石”“陨星”流星、“宇宙尘”等等,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天外来客”,而是来自于电离层或辐射带中的尘埃等离子体的复合(聚合)。“火星陨石”“月球陨石”更难以形成,除非它们是火星、月球起源时就形成并飘向地球的残片。

目前,等离子体聚合技术已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大自然可能早就这样工作了。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电离层、磁层形成尘埃等离子体,加上太阳风中不断输送而来的带电粒子,使电离层、磁层中积累了大量不同元素的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共振复合成为空气、水、土壤(沙尘)、陨石以及各种各样的陨落物,完成循环。在无数次这样的循环过程之后,一个景象万千、充满神奇的多彩世界便诞生了。

参考文献:

第六章:

[1]杨本有、施广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57~58

[2]李芳,《尘埃等离子体物理》,《物理》,1994,9,519

[3]〔比〕G.布拉塞、〔美〕S.索洛蒙,《中层大气化学和物理学》,黄润恒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355,

[4]庄洪春,《空间电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4~15

[5]宗普和、周小霞,《吉林陨石雨》,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0,1~2,

[6]王道德等,《中国陨石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1,482,12,12,

[7]王人镜、李肇辉,《随州陨石综合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1,

[8]刘炎,《一次壮观的火流星群现象》,《天文爱好者》,1986,5,6

[9]欧阳自远,《天体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61

[10]徐好民,《地象概论——自然之谜新解》,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88

[11]龙彼德,《大宇宙探秘》,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172,171,168,168,167,162,175

[12]倪集众,《陨石的奥秘》,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3~14,13,45~46,46,49,117,117~118

[13]〔美〕W.R.柯尔利斯,《奇异自然现象·下》,李鄂荣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89~190,190,191,192,192~193,164~172,187~188,196,

[14] 〔美〕杰罗姆·克拉克、南希·皮尔,《世界难解之谜》,刘博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05

[15]韦明铧,《走近飞碟》,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8,177

[16]徐好民,《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57~258

[17]林文祝,《击变玻璃(玻璃陨石)成因——彗星撞击》,《地质地球化学》,1995,4,70~71

[18]牛之俊,《星雨》,见《减灾趣闻启示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38

[19]北京天文台,《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1062,1074

[20]归昀,《奇异的流星之声》,《大科技》,2000,6,15

[21]张庆麟,《雷公墨——来历不明的石头》,《自然杂志》,1981,12,924

[22]老弓,《探索中的未解之谜》,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42~43

[23]郑伯贤,《神秘的沙漠》,北京,华艺出版社,1987,75,135,

[24]张承信,《千奇百怪的石》,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52

[25]王优龙等,《减灾趣闻启示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263~264

[26]关增建,《对中国古代陨石学说的再评价》,《大自然探索》,1993,1,126,127,127

(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告知,即行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