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房反射区(哺乳期的女人乳房与月亮)

文/梦见乌鸦

尽管有着一个禁片的片名,但这部叫做《哺乳期的女人》的电影其实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电影有些晦涩的隐喻,但整体效果乃是一部关注弱势群体的作品。这类电影在国内其实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文艺片”。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在公映之后究竟会有多少票房成绩,又有多少人会单纯的冲着这个片名去怀着另一种目的去进电影院,其实更应该静下心来关注电影本身。

哺乳期乳房反射区(哺乳期的女人乳房与月亮)(1)

五月暑期档的开端,历来是进口大片的天下,国产电影在五月其实大动作并没有多少,或者多为一些偏文艺的小众电影。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发现,都说三月档是是文艺片的天下,实则五月乃是偏文艺、小成本类作品更加密集的地方。比如历年来的《大太阳》、《飞越老人院》、《我十一》、《归来》,今年也有四月末的《闯入者》,不久前的《十二公民》还有那部跳票的《一个勺子》,这些作品因主创的不同而受关注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那种在商业市场中摸爬滚打的类型片。在国内这种“文艺片”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小众片”,并不是大众所偏爱的那种,但也会因为有了刘德华(《桃姐》)、张艺谋(《归来》)这些顶级大咖的加盟而受到相应的关注。当然很多观众是冲着明星并不是冲着这个题材而去。

相比之下,《哺乳期的女人》量级就要小很多了,余男虽然参演过《智取威虎山》《战狼》等大片名声在外,但自身的市场价值并没有太多的认证,就是没有独立撑起过一部商业作品,而陶泽如就更不用说了,当年无论《晚钟》《一个和八个还是电视剧《黑洞》都是很久远的事情,难以对青年观众产生吸引力。但这二位的共同点就是都以演技著称,一个是实力派女星,一个是老戏骨,决定了该片最大的看点当然是表演。同时本片的导演杨亚洲,当年从黄建新的御用副导演转正一直到今日,向来以小人物为主角,以表现平凡生活的美和浪漫而被中国观众誉为“平民导演”,又是一位善于调教演员演技的导演,比如电视剧《嘿,老头》《大浴女》,电影《雪花那个飘》等都是小人物题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故事外还有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这部《哺乳期的女人》也是一样。

电影根据毕飞宇的同名原著改编,原著曾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这样的故事其实拍出来也八成被禁,因此本片换了一种角度,电影实际上是讲述了关爱。

一条破旧的船,相依为命的爷孙两人,一个孤儿一个寡佬,孤独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的生活因一个单身产妇的到来而改变,世俗的目光,对家庭的渴望,三代人的共同遭遇成为电影主线,原著中那种性暗示被残酷的现实所掩盖,而变得晦涩。其实电影拍得也很晦涩,晃动的镜头,阴暗的话,明暗对比下角色的面孔,乃至朦胧镜头下的哺乳情节都显得十分节制,电影很压抑,处处是那种极为现实的无奈。比起原著,电影并不是一味地描绘孩子的恋母取向,也并没有无端臆造孩子的内心历程。尽管电影选择尽可能多的孩子主观视角,洞悉非善非恶的世态与游走腾挪的人类。就像孩子的宠物那只母鸡一样,处处隐喻出对对母性的依恋。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完全出于天性,而在现实中对天性的禁锢和归属感的剥离使得孩子陷入了惶惶不安与举足无措的境地,这也暗合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压抑让释放变得疯狂,变得歇斯底里。而爷爷更像一个旁观者,他的情感被现实压抑到了极深的心底,以焦虑的态度去审视一切,乃至他挤压在心底的情感在老年痴呆之后才爆发出来,那枚戒指就是象征。

当结尾之处,三人拥抱在一起,这是中国小人物电影的一个通用现象,就是孜然一身的个体对家的渴望,原著中的隐喻到了这里变成了家庭与亲情,电影以敏锐的视线关注了改革开放后,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大批留守儿童的命运。这种关注最基层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总能带给人很多莫名的感动。而《哺乳期的女人》让我想起了西班牙那部《《乳房与月亮》,本片终究是一部通过隐喻的暗示和人类天生的母性依赖来深化主题的电影,留守儿童、被遗弃的产妇、空巢老人,电影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境界,换来的是结尾温暖、感人的边缘人物群像。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账号:

dreamcrowfil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