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死的小孩(倔强的死小孩)


蠢死的小孩(倔强的死小孩)(1)


江南的《缥缈录》共六本,我觉得写得最好的章节是第一次读到的《虎牙》,也就是第二册的第一章。


那时候,年少的羽烈王姬野只有十三岁,还在下唐国,不被自己的父亲、继母和弟弟待见,手里依仗的只有自己的那把虎牙枪。


那把长枪用河洛语称为:麻木尔杜斯戈里亚,意为“猛虎之牙撕裂卑怯者的灵魂”,简称猛虎啸牙枪,或者,虎牙。


他就是拿着那把枪,放肆地在比武会场喊道:我要打败你们所有人!

看似豪言之下,其实是内心的懦弱与恐惧。


其实他就像一个刺猬啊,碰到外来刺激的时候只会缩起身子,用身上的刺去抵御。


江南每每写这种孤独的死小孩都非常得心应手,想必小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经历吧。


然后羽烈王遇到了一个姑娘,她叫羽然。


羽然第一个拉住姬野的手、第一次对他说“我是你的”,给这个少年带来的震撼,让他心里暗暗下了决心:我再也不要,追随在别人的马后。


谁能想到,墙角那不起眼的小草,竟然最后把自己的绿色染遍整个东陆大地。


少年奋起的原因,如果带上姑娘,无论多俗套,总是会让看书的小青年动容。


那时候的江南文笔还不是巅峰的时候,但确实情感最充沛的时候。


一个人在美国,看着史书,做着实验,喝着啤酒,写着小说,写着他的孤单和壮志,心里觉得世界是属于自己的。


但是再怎么不甘,年岁渐长,明白过来,世界终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只能写下:

John Lennon:No one can refuse to grow up.

谁都不能拒绝长大。——列侬


倔强的死小孩,只能拖着长枪,孤单的走在路上,最后孤独的死去。


每个人心里都有欲望和不甘,但是如果你的实力跟不上,那前面就要加一个“太多的”修饰词了。

这一点,女孩子明白得早,男孩子明白得晚。


我既然已经一无所有,又何惧失去呢?



年少的孩子,总是可笑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只是因为,为了活下去。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最后却是被世界改变。




《百年孤独》著名的开篇: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

其实不止这一段,书中经常出现类似的手法,用以体现时间跨度的变化。


相比之下,《白鹿原》开篇的模仿就差了。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这一句的跨度其实并没有像《百年孤独》那么长,也就维持了两章。对后续的情节推动也并没有什么用。


实际上,这种情感最早在读史书或者历史小说 常常可以体会到。


比如读《史记》里“鸿门宴”的片段,每每为刘邦担心,但是熟知历史结局的我们,知道最终的胜利者只会是刘备,而迎接威武英气的项羽,只是死亡。


再比如《三国演义》,无论曹操、刘备、孙权多么奋武,三国最后仍然归于司马懿的后人,甚至再想到后来的西晋被五胡攻占,中原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就深深的感到命运的无力。

诸葛亮的数次北伐,依然挡不住星陨五丈原。

小时候读到这里,后面的故事就不再想读了。


这也可以称作是历史剧透。


《缥缈录》虽然是架空历史,但是它的历史设定也是早已经设定好的。


所以小说里会时不时会出现:

这是胤朝喜帝八年八月,当姬野呼唤他的母亲的时候,这个二十年后被追封为广仪太后的女人已经死了。


我一直觉得最后还可以加几个字:

这是胤朝喜帝八年八月,当姬野呼唤他的母亲的时候,这个二十年后被追封为广仪太后的女人已经死了七年了。


历史感一下子增加了更多。


周星驰的《功夫》结局也类似如此。

男孩和女孩回到小时候,重新拾起那个圈圈糖。


这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一样的孤独的死小孩,想要出人头地却在现实中不能,最后激发自身天赋,掌握一套从天而降的掌法。


他终究没有被世界改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