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策划及单元测试题)

一、单元篇目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

二、单元目标

(1)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反复诵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常用文言实词,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3)体会古人寄于山水名胜的政治理想和忧乐情怀。

三、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文包括三篇文言散文和三首古诗词,人文要素为“游目骋怀”,语文要素为“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注意文言虚词的作用”,写作训练主题是“议论要言之有据”,意在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岳阳楼记》,范仲淹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学习本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体会作者的忧乐情怀。

《醉翁亭记》,通过记游表达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本文,要继续重视朗读,熟读成诵,体会虚词使用的妙处,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张岱用回忆的方式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学习本文要熟读成诵,体会白描写法的妙处,联系作者生平及背景体会家国之思。

《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之一。全诗抒发了作者有志难伸的愤激之情,但诗人并未放弃理想。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于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本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循序渐进地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放手使用自读课文让学生运用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反复自主实践刚学到的阅读方法策略,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作训练的要点在于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与之相应的材料。在训练实践中引导学生使用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的材料,注意材料使用的丰富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议论要言之有据,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写作指导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围绕观点选择真实、恰当、丰富的材料证明观点,在评价时也要关注重点。

四、人文素养

体会感受古人寄于山水名胜的忧乐情怀。

五、语文素养

1.基于理解熟读成诵;

2.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

3.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六、单元教学建议:

第1课时

单元导读课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

1.把握单元学习基调,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特点,熟读成诵。

活动一:读提示,明目标

活动二:读课文,正字音

1.对照注释标注生字读音及疑难之处,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注音,反复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顺、读熟。

活动三:巧测试,练基础

对几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音形进行检测,落实基础。

第2课时

教读引领课

《岳阳楼记》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

活动一:积累常识,知人论世

学生预习作者的相关常识,当堂展示。

活动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积累重点实词及各种文言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句子等,学生疏漏的知识教师补充。

活动三: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1. 朗读课文,自行划分节奏

2. 教师指导节奏划分

3.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3课时

组文阅读课

《岳阳楼记》

《游岳阳楼记》

1.品味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妙处。

2.体会览物心、悲喜情的异同,体会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

活动一:品读意境美

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活动二:感悟立意高

文中哪句话道出了范仲淹的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活动三:体会构思巧

自由发言,说说本文在构思有何巧思?

活动四:迁移运用

感悟《游岳阳楼记》的意境、立意和构思

第4课时

教读引领课

《醉翁亭记》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活动一:预习检测,了解常识

学生展示作者的相关常识,摘录要点并当堂识记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梳理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积累重点实词及成语、名句,学生疏漏的知识教师补充。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初步体会情感。(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明段意。)

2.指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5课时

教读

引领课

《醉翁亭

记》

《丰乐亭

记》《醒心亭记》

1. 品味文中的“乐”的不同内涵。

2.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活动一:寻线而进探内涵

《醉翁亭记》中多次提到“乐”,找一找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这些“乐”来源于什么?

活动二:同类阅读广视野

丰乐亭、醒心亭与醉翁亭一样都曾留下欧阳太守的足迹,同样《丰乐亭记》《醒心亭记》这两篇文章里也记录了太守的“乐”,请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太守之“乐”体现在哪里?

活动三:联系实际正己身

第6课时

组文阅读课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结合相关语句,品味文章的意蕴美、结构美、语言美、精神美。

活动一:寻美,解读音韵美

两篇文章都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你觉得原因在于什么?能否从句式特点和虚词使用方面来分析一下。

参考句式:我觉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音乐和谐、朗朗上口的原因在于 ,

大家看(相关语句), (具体分析)。

活动二:寻美,解读结构美

活动三:寻美,解读语言美

活动四:寻美,解读精神美

第7课时

教读引领课

《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常识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活动一:预习检测,了解常识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相关常识和写作背景,摘录要点并当堂识记。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积累重点实词,学生疏漏的知识教师补充。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 朗读课文,根据记叙文要素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

2. 指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8课时

组文阅读课

《湖心亭看雪》

《龙山雪》

1.品味雪景,学习白描写法。

2.体会张岱的高雅志趣和故国之思。

活动一:痴人眼中景

张岱爱雪,《湖心亭看雪》《龙山雪》两文都写雪夜出行,他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请结合具体的字词对所见雪景进行一下品析。

张岱笔下的雪景是 (特点),我觉得 用得好,写出了______。

活动二:痴人心中情

1. 痴人赏景无可厚非,可明明“舟中人两三粒”为何作者却说自己“独往”?《龙山雪》中陪侍在张岱身边的人有什么特点?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张岱与“亭中人”都担得起一个“痴”字,他们有何相似之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第9课时

组文阅读课

《诗词三首》

1.品读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感受作者积极向上、乐

观豁达的情怀。

活动一:读诗,品节奏韵律

这三首诗词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一首?请诵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活动二:品诗,感真挚情怀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诗人曾遭受或正面对着失意、不顺、坎坷?你又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乐观与旷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一下。

活动三:观己,谈人生启示

第10课时

主题写作课

议论要言之有据

1.理解“言之有据”的作

用。

2.通过辨析训练,明确论据的特点。

3. 能围绕自己确定的观

点,准确、恰当、丰富地选

、使用论据完成作文。

活动一:回顾课文,体会作用

回顾《敬业与乐业》《论教养》两篇课文,分别摘出一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填入下表,分析其作用,并总结出一条论据最基本的特点。

活动二:辨析训练,概括特点

活动三: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第11课时

组文阅读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自由朗读。要求:字音 读准,停顿恰当。

活动二:了解背景,了解作者

活动三: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七、教学设计举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文章节奏。

2.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敢于进言,以致遭谗言被贬。但他没有消沉,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滕子京也这样。他是谁?这篇传世名篇内容又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1. 掌握字音。

谪( zh é ) 汤( sh ā ng ) 属( zh ǔ ) 霪( y í n ) 霏( f ē i )

樯( qi á ng ) 楫( j í ) 冥( m í ng ) 谗( ch á n ) 芷( zh ǐ )

汀( t ī ng ) 偕( xi é ) 曜( y à o )

2.积累词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一词多义】

(1)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5)一:一碧万顷(数词“一”) 长烟一空(全)

(6)极: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尽头)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

【特殊句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2)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教学提示】

概述文言文节奏划分: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④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合作与探究

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见地,《岳阳楼记》的精彩在于其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意境美,立意高和构思巧这三方面。

(一)意境美

①请同学们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②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字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含蓄蕴藉的,常常寄托于景物当中,这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后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借景抒情的片段。

(二)立意高

同学们说的真好,大家的发言让我们都沉浸在祖国壮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美丽当中,但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写景,有何深意呢?我们一起来领略《岳阳楼记》的立意的高远。

① 文中哪句话道出了范仲淹的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位代表发言。当你探究遇到困难的时候,别忘了多读课文。

学生代表自由发言,代表发言时其他组的代表和组员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提高,同学们你们在文章的哪个位置找到这句话的?这句话是不是作者在写作时的灵光乍现?文章第五段哪个字(尝)可以表现这一点?

资料: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得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先忧后乐观很久以前就有之,那为什么作者不在文章已开始就用这句话劝勉滕子京呢?作者在提出这一政治观点之前为什么要写洞庭湖之景呢?

阅读明确:作者用阴晴之景引出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这一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人们在面对景物的变化有这样的忧喜变化是很正常的,但范仲淹并不欣赏这种变化, 这正是他要告诉滕子京的,要如古仁人一般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追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

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发现范仲淹已经从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喜观上升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的至高政治理想,这便是本文立意高远的原因,是其他写景抒情的文章所无法企及的。

(三)构思巧

体悟到了作者深刻的政治理想后,范仲淹在写作上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来学习一下范仲淹是如何构思本文的。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本文在构思有何巧思?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引导、提高。

①本文为何记楼却不写楼?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在这里,范仲淹就交给我们作文中创新的方法:一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的,我偏说不好,比如文章《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二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换一个新的角度,本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给大家在作文创新上一个很好的启示。

②引导学生品味本文叙事、写景、议论相融的写法,品味写景的作用。如果把阴晴之景比作两条巨龙的话,议论就是一根擎天大柱,两条巨龙从不同方向游来紧抱大柱,这一“双龙抱柱”的结构相当精妙。

③ 体会文章精妙的、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

三、文章主旨

作者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生动描绘了“迁客骚人”登楼所观之景及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也有劝慰友人之意。

四、迁移运用

自主研读《游岳阳楼记》,感悟文章的意境、立意和构思。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策划及单元测试题)(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