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大于胜负(崇尚人情肯定人欲)

【苏海拾贝之二】

1

“礼之近人情”

我的老友黄玉峰老师是苏东坡迷,他写过两本关于东坡的书,一本是《说东坡》,另一本是《东坡海南游》(见书影)。

人情大于胜负(崇尚人情肯定人欲)(1)

有一次,我和他说起苏轼,我说:“说到底,苏东坡是一个讲人情的人。这是他做人的根本,说他真也好、直也罢,旷达也好,豪放也罢,他做事都是从‘人情’两字出发。这是东坡与其他一些文人的差别。”玉峰表示认可。其实,讲人情也是儒家的根本理念之一。《礼记·礼器》有一句话:“礼之近人情,非其至者也。” 与历代士大夫一样,苏东坡从根本上说是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东坡为人行事,终身以之。例如他对兄弟、妻子、朋友,甚至上司、乃至皇上,都讲情。《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记了宣仁皇后告诉他,当年神宗皇帝每读苏轼文章总是夸赞“奇才”时,“东坡不觉哭失声。”这就是东坡。

宋代文学专家王水照先生说:“崇尚人情,肯定人欲是苏轼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苏轼研究》52页)我觉得王先生的分析非常正确。不妨举几个例子。

2

“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第一个例子是他为僧人契顺写《归去来辞》的事。

黄庭坚曾经说过说:“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山谷题跋》卷五)意思是说苏东坡很愿意写字送人,但是你不能开口索要,如果有求字的人,他非但不愿意给,还要“诘责”他。

我估计他也是看人而定的,如果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只是慕他名声而求字,他可能会拒绝。相反,当他发现有人真心喜欢他的字,并不是仅仅慕名时,他会主动送字给人家。《东坡题跋》卷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他被贬惠州时,身边只有一个儿子苏过,他的家在许昌和宜兴,岭海相隔,不通音讯。一个儿子苏迈在宜兴,他久不闻父亲音讯,不免担忧。

苏州定慧寺僧人契顺对苏迈说:“子何忧之有,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结果,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从宜兴步行到惠州,亲手把信送到苏轼那里。东坡很感动,问他需要什么,契顺回答:“我惟无所求才来惠州的,如有所求,则到京都去了。”东坡“苦问不已”。契顺才说:“当年颜真卿在江淮间因粮食短缺了,一个叫蔡明远的远道送去粮食,颜鲁公给他一封亲笔信,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插图《蔡明远帖》)

人情大于胜负(崇尚人情肯定人欲)(2)

倘如先生能够像颜鲁公送字给蔡明远那样,给我写几个字吧。”东坡欣然答应。就用楷书写了《归去来辞》(见图)并题了长跋,最后两句云:“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人情大于胜负(崇尚人情肯定人欲)(3)

结果,果然如东坡逆料的那样,我们今天不但能欣赏这幅名迹,而且还知道了这一段佳话。

3

“养生难在去欲”

讲人情的人愿意讲真话,这就是东坡的性格。《志林》卷一有“养生难在去欲”条:

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啮雪啖氈,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死生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绮疏”是雕成空心花纹的窗户,指闺房。这就是说,像苏武这样的硬汉,也难免为情所屈。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虽然“胡妇”未必就是美人。但这也是人之常情。唐宋之际的文人哪个没有一点风流韵事?不要说杜牧、苏轼这样的才子,就是像范仲淹这样的正人君子也不免有风流韵事。这是时代使然。俞文豹《吹剑录外集》记了这样一件事: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时,“善妓籍一小鬟”,后来离开饶州后,还是忘不了她,就写了一首诗,寄给另一位叫魏介的朋友:“庆朔堂前花自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忆着成离恨,已托春风管领来。”后来魏介就把那个女子买来送给范仲淹。对此,俞文豹非常感慨,说:“王衍曰,情之所锺,正在我辈。以范公而不能免。”其实,不但,在宋代这样一个社会中,整个封建社会(严格地说是专制社会)中,女子没有地位,是一个基本事实,所以,官吏纳妾是常见现象。如果以现在的法律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宋代的事,这些事当然是不好的了。

人情大于胜负(崇尚人情肯定人欲)(4)

在对待朋友或者自己在处理这些事时,东坡显现出有人情味。更可贵的是苏东坡做人直、真,不装出道学家的样子,这就是王水照先生说的“崇尚人情,肯定人欲”。这要比宋代那些道学家要坦率得多。关键是对女子的态度如何,如果像石崇那样视女性为玩物甚至草芥,那就应该谴责。苏东坡对于女性应该说还是比较尊重的。唐圭璋《宋词纪事》中有这么一段:《瑯嬛记》卷中引《林下词谈》说,苏东坡在惠州时有一次与朝云闲坐,那一天秋天到了,落木萧萧,苏东坡命朝云唱他自己写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结果朝云将要唱时,“泪满衣襟”唱不下去了,东坡问她原因,朝云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东坡明白了,哈哈大笑说:“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也。”不久朝云生病死了,年纪只有34岁。“东坡终身不复听此词。因为他怕触景生情。

这个故事是一个熟典,早在读大学时,就听我们老师讲过。老师还告诉我们:朝云死后,东坡把她葬在浙江栖禅寺东南,并亲撰墓志铭,并且还写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悼朝云》等等。这就是苏东坡有人情味的地方。所以,苏东坡不仅能够唱《念奴娇》“大江东去”调,也能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深情绵密的婉约词。对于自己的老朋友,那位写“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张先,苏东坡显得很宽容。张八十多岁了,还要纳妾,在今天看来是不人道的事,于是就有了东坡那句有名的诗:“一树梨花压海棠”,在古今那些道学家看来,这是了不得的事了,一定会骂:苏东坡不正经。但是苏东坡改不了“善谑”的本性,他还写过另一首《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述古是当时的杭州太守,年长于东坡。东坡就写了这首通篇用典的诗,中有“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公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这样风趣句子。

4

余话

人情大于胜负(崇尚人情肯定人欲)(5)

我在中学教书时,有一次,和两位老师聊天,一位年轻教师说他很敬佩某个大人物,说他一辈子不近女色,一心为民。那位老教师问他:“不近女色的男人,或者是变态,或者是伪君子,你说他是哪一种人?”说得我大笑起来。那位年轻教师不明白我为什么大笑。一晃,此事已有三十多年了。

小时候读《水浒传》记得有一句话:“纵谈世事壶应缺,话到人情剑欲鸣”,小时候不理解,为何盒中之剑欲鸣?青年时期经历了浩劫后才懂它的意思。想不到老了,又可以重温旧课。

现在是一个缺少人情,没有趣味的时代,“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不是《水浒》”,人情也成了稀缺品,只有谈谈苏东坡的人情,也算是望梅止渴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