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都北苑贡茶久负盛名(沈水北岷江南)

连着两条河的传奇之茶

浑河,也称沈水,辽河的支流,在辽宁省中部。发源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长白山西麓龙岗山,流经清原、抚顺、沈阳、辽中、辽阳、台安、鞍山、海城、营口等地,在抚顺接纳新宾来水苏子河,最终在营口市流入渤海。梅潭区,位于沈水之北,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

古茶都北苑贡茶久负盛名(沈水北岷江南)(1)

岷江,又称江水,原为长江源头之一。明代学者徐霞客将金沙江确定为长江正源后,岷江成为长江第一条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岷山南麓弓杠岭,流经松潘、茂县、汶川、灌县(今都江堰市)、温江、成都、双流、新津、彭山、眉山、青神、乐山、犍为、屏山、宜宾等市县,自北向南分别接纳黑水河、杂谷脑河、渔子溪、大渡河、马边河等支流,而西源大渡河在乐山市与青衣江汇合。岷江最终在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为长江。为四川四大河流之一,与沱江、乌江、嘉陵江并列。

古茶都北苑贡茶久负盛名(沈水北岷江南)(2)

滔滔岷江,悠悠沈水,一个西南,一个东北,两条相距千里的河流由一种享誉世界的茶叶将它们紧紧连在一起,大约从明末清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这种茶是黑茶的一种,它叫“金尖茶”。尤以“梅潭金尖”最为出名,曾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获得过金奖,并畅销国内边疆地区和世界各国400多年。在西北地区,被称为“茯砖”,在蒙古草原被称为“青砖”,而在西藏一带则称为“康砖”。

雅安黑茶由茶商用方篓踩成重约200斤的大包(名叫引包)经青衣江南下,后在乐山经岷江北上,一路辗转,到达沈水边上的沈阳及沿途的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郑州、济南、太原、天津等各城镇,制成金尖茶。

庄晚芳在《东三省茶业考察纪要》(《贸易月刊》民国三十年五月号)中指出:奉天(今沈阳)砖茶,别号“金尖”,即雅安黑茶运往奉天压制者,俗名甚多,多以“尖”、“砖”或“茶”称谓。川尖、官尖、东尖、满尖、康砖、关砖、黑茶、茯茶、雅茶、藏茶,皆其别名也。众多的名字,从一个侧面说明它不是一般的茶。

古茶都北苑贡茶久负盛名(沈水北岷江南)(3)

的确,金尖是黑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属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金尖经过蒸汽杀青、渥堆发酵、生物发花等独特工艺加工而成,具有的消食、健胃、减肥、降脂、保健、舒经、活血、刮油等一系列独特的治病养生功效,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边疆地区,特别是东三省及新疆、内蒙、西藏各地少数民族的喜爱。早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爱好饮“金尖茶”的满族八旗子弟随清军进京及其它城市,金尖茶便随着清军进驻内地城市而日渐受到内地消费者的青睐。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金尖茶的知名度可与茉莉花茶媲美。北京的吴裕泰、张一元、元长厚、天福、京华,上海的谢裕大,天津的正兴德等均有金尖茶生产、销售,并畅销国内外各地。

雅安的优质黑茶,沈阳的压砖技术,成就了“梅潭金尖”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茶,但是,原料和加工分处两地,加上沈阳所处的东北地区气候以寒冷著称。而雅安所处的西南地区山高路远,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却也为梅潭金尖茶原料的生产、加工、运输及其新中国初期战争时代的隐蔽性,以及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政策支持,于是就有了金尖茶加工南迁的历程。

古茶都北苑贡茶久负盛名(沈水北岷江南)(4)

迫在眉睫的南迁

雅安很早就想引进沈阳金尖茶的加工技术,在当地压制金尖。清末民初,在雅安蒙顶山、周公山、安顺场、碧峰峡一带的茶商,曾仿沈阳方式压制砖茶未成功。抗战以来,形势严峻。早在1931年,日本关东军就以一场“9·18事变”威胁金尖茶的故乡——沈阳。9·18事变爆发后,沈阳地区的茶商及工人被迁往金尖茶的东部主产区——浙江温州、杭州及福建福州等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因沿海与日本隔海相望的特殊形势。温州、杭州、福州等东部沿海城镇被侵华日军相继沦陷,生产、销售金尖茶的工人和茶商面临严重生死考验。而金尖茶的西部主产区——四川雅安、乐山、邛崃一带,尤其是雅安,因抗战时期响应国民政府开辟“西南大后方”及迁都西南中心城市——重庆的号召,迫切需要将金尖茶的加工向西南地区迁移。

为什么急切地要将金尖茶的加工南经浙、闽,西迁四川,在雅安压制金尖茶呢?郭承义在《雅安黑茶志》一书中给了我们较为详细的答案,他写道:

盖茶商每年大量采购者为奉引,每票亦五十大包,每包重二百市斤,总共一千市斤(即五百千克)。用篾篓包装运盛京奉天(今辽宁沈阳)压砖成封(特称封茶、或曰关砖,亦曰官茶),并报验发售。惟此茶砖,素不由雅州(今四川雅安)嘉定(今四川乐山)产区压制也,而引包体积庞大,内容疏松,长途运输,占用车船吨位过多,运费随之增大,直接影响商人贩运成本,间接加重消费者之负担。且包裹笨重,起卸不便,篾包粗松,亦易破坏沾潮渍湿,实有产制改进之必要。一九三一年,抗战军兴,奉天沦陷。此后曾南迁瓯(今浙江温州)、闽(今福建福州)等地长达六年。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上起烽火,温、闽为日所陷。诸茶工商各众便将黑茶运出,重走奉茶回川生产之路,一支经嘉定、成都、重庆出秦岭入陕。另一支经重庆出三峡至汉口(今湖北武汉),或沿京广铁路经正定(今河北石家庄)过山海关至奉天。或经长江至南京,走京杭大运河至济南,后经胶济铁路至青岛,向北至烟台,过渤海海峡,经关东州(今辽宁大连)至奉天。历程迂远而险阻,山高路险,供不应求,时间费用,两不经济。商人因而裹足,相继停业,茶人憔悴,有如水旱天灾之流行,生产日形萎缩,而茶不运出,又东北因长期为日军所控制,加之气候寒冷、干燥,易构成严重之茶荒。

古茶都北苑贡茶久负盛名(沈水北岷江南)(5)

一九三七年后,雅安黑茶既临产销脱节之危机。欲求继续生产,供应边销,首须改良其产制方法,使原有体积庞大之黑茶引包,缩小体积,以利运输,进而提高品质,以适合销场之需要。倘就产区压制成砖,不独前述川奉两省间运输之困难,可以减轻。而茶砖品质亦可因之改良,且就整个产制过程言,如一次就产地完成其产制程序,不必有沈阳之迂回递运,成本当亦减轻。则就雅安产区压砖,实为改进黑茶生产,发展地方经济与供应边茶需要应循之途径。

从文中可以看出,茶路受阻,运输困难,雅安产区因交通问题茶叶积压,东北销区因战乱和气候问题出现茶荒,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产地制造金尖砖茶,以节省运费,便利运输。

拦在面前的“三座山”

盛传毅在《金尖史话》(《茶叶通讯》1962年第三期)中写道:过去在东北沈阳等地制成金尖,尤其是生产“驰名中外”的梅潭金尖,其加工方式全为手工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直到解放还未改变。其所将四川原料远运东北寒地加工而长期保持作坊式的生产,主要由于茶商自私,把产制技术和处方配料神秘化。

除了保密,东北茶商还扬言雅安“三不能制”,一是雅安的青衣江水、乐山的大渡河水和成都的岷江水同辽宁沈阳梅潭一带的浑河的水成分不同,因处在四川盆地潮湿、多雨、日照少、阴云笼罩和“天无三日晴”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压成砖容易生霉,没有处在寒冷之地而“冰清玉洁”的浑河的水不能制;二是离开了沈阳的气候不能制,因为沈阳的气候寒冷,能够抑制茶中的有害病毒、细菌;三是没有沈阳的压砖技术不能制,除非到沈阳雇请全套班底,否则成砖不会发花。

针对金尖茶加工技术南迁回川路上拦在前面的“三座山”,时任四川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郭承义“不能不于此消极观念有所商榷”,撰写了题为《辟在雅安不能压砖》一篇文章,并见诸报端,“籍以说明在雅安压砖之可能性,并求教于有道”,文中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另外,还就试制成功后,如何取得市场以及如何运达销场提出了解决办法,彭先泽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政府和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尽管郭程义的文章让大家看到了希望,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但要搬掉这三座大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后面的路还很长。

收获的两种产品

早在1937年11月,“抗战大后方”开辟之初,雅安地方人士就请求政府推进雅安茶叶生产。1939年1月,郭程义就开始着手研究“金尖”黑茶复制机压、干燥、包装等程序,7月赴雅安兼办试压黑茶砖,他在碧峰峡与赵安生(梅潭金尖现任董事长赵鸥迪祖父)、刘畅等一道仿湖北赤壁羊楼洞方式,用木机压制砖茶数方,送请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检验。8月,接到复电:“样砖色味俱佳,唯砖身松脆,请嘱压紧,并速洽茶商,集资设厂,即照印度红茶贷款办法,贷款收茶,大量压制,运沪交会收购运港。”

郭承义在《雅安黑茶志》中写道:似此雅安黑茶可以在产区压制成砖,并可尽量压制,惟压制技术,尚须改良而已。

10月从成都锦江机械厂订购手摇螺旋铸压茶机八部,11月压机运回。1939年12月装制,1940年2月正式开工压制,其产品据当时旅居碧峰峡的沈阳茶商称:“砖身紧致,色泽之鲜丽,香味之醇厚,确在梅潭金尖茶砖之上。”经重庆中国茶叶公司检验,电复堪合俄销,交由中国茶叶公司销售。自此,沈阳开始批量压制黑砖茶,但金尖茶的研制还需要时日。

参与试制金尖的茶企,国营茶企是郭承义任厂长的四川茶厂(即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四川省茶叶分公司),私营茶企以永丰茶厂为代表。永丰茶厂成立于1942年,设厂碧峰峡,乃永健任厂长,茶厂租碧峰峡郑姓茶行为厂址,当时,公司拥有手摇螺旋铸压砖机3部,蒸汽机1台。从1943年建厂开始,到1944年上半年,公司花了将近1年的时间用来试制金尖,一直没成功。

乃永健厂长到湖北汉口出差,了解到米砖茶,永丰茶厂试压茯砖未获成功后,就放弃了继续试制,利用厂里的设备将积压于县境无法外销的花香(红茶末)压制京砖茶,规格重量分1000克、750克、250克和125克等多种,印有“龙凤”标记,砖身紧凑光润,装潢精美,系所制,原料成本低廉,抗战胜利后,曾销于成都、重庆、汉口(今湖北武汉)、上海、南京、杭州、福州、广州、北京、天津、西安、沈阳、长春、哈尔滨及绥中、台安、新民、铁岭、辽阳、本溪、丹东、通化、延吉、绥芬河、满洲里、霍林河、齐齐哈尔、二连浩特等东北各城镇。此项产品在清末时原由重庆俄商茶厂制造,主销于苏联(含俄罗斯)、蒙古及欧洲各国。抗战胜利后,中苏贸易未能开展。永丰茶厂所制,销路有限,1949年即停止生产。

古茶都北苑贡茶久负盛名(沈水北岷江南)(6)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参与茯砖茶研究的四川省茶叶管理处试制成功了金尖茶砖,永丰茶厂则转产生产了京砖茶,尽管金尖茶的试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两家则获得了可喜的成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