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诗歌(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共34页,为江苏某名校内部资料,免费领取方法在最下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诗歌?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诗歌(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诗歌

共34页,为江苏某名校内部资料,免费领取方法在最下面。

文言文阅读

【典例精练】

先妣事略

林则徐

先妣姓陈氏,闽县故岁贡士时庵先生之第五女,乾隆己亥举人,武平县教谕讳文华,今孝廉方正名兰泰之胞妹也。幼读书,通晓大义,勤于女红。时庵先生以宿儒讲学于乡,为都人士所崇仰。尝见家君文,异之,遂许婚焉。年十八来归,时先大父母已弃养,家无立锥,而宿逋山积。家君馆谷所入尽取偿焉,于是饔飱恒不继,先妣每忍饥饿不使家君知之。逾年家君入学,旋食廪饩,此后馆谷虽稍充,而食指渐繁,贫如故。先妣工针黹,又善剪彩草木之花,大者成树,其小至于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岁可易钱数十缗,遂资其直以佐家计。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备传其妙。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於斯,女红亦於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其他困苦之状,类非恒情所能堪者。不孝见而愀然,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辄正色曰:“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嘉庆二年,家君拔萃贡成均,次年不孝入学,九年甲子不孝举于乡,十六年辛未不孝叨馆选,嗣转阶御史,而先妣於女工之事未尝一日辍也。家君掌教将乐书院垂十年,每以春往冬归,其间经营家事,先妣独任其劳,心力交瘁。

庚辰夏不孝承乏杭嘉湖道,遣人迎奉二亲,家君惮于水陆之险,未肯就养,先妣至署居将一年,虽不必躬操作,而珍食必却,美衣弗御,常曰:“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赒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是以亲族乡党缓急,无不周恤,非廉俸有余,实先妣减衣惜膳之所分及也。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虽臧获辈,体恤备至,未尝有所凌淬。辛巳秋在署闻家君病,欲归视,适不孝疾作,遂辞酒官捧舆驰归,而家君以愈。次年命不孝复出供职,蒙恩授淮海道,旋擢江苏臬使。自是先妣以家君不欲相离,遂亦不复就养。不孝回望白云,中心摇摇,无非喜少惧多之日矣。今秋家书来,云偶感寒疾,服药已愈,命勿为念。不孝方切疑惧,谋所以归省者,乃不旋踵而讣至,呜呼痛哉!

不孝在杭嘉湖道任内恭遇覃恩,先慈诰封恭人,今例晋淑人。子二:长不孝则徐,次霈霖,出继先伯。女八,俱适人。

(有删改)

注①廪饩: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②食指渐繁:家庭人口逐渐增多。③成均:官设的最高学府。④承乏:指暂任某职的谦称。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其直以佐家计 资:取用

B.嗣转阶御史 嗣:继承

C.垂十年 垂:将近

D.俱适人 适:出嫁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事略:指一种传记文体,概述人的生平事迹,有别于正式传记。

B. 贡士:明、清时,乡试考中的人统称贡士。贡士通过“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

C. 漏尽: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漏尽,就是夜深或天快亮。

D. 淮海道:“道”是中国的行政区划。“道”在秦朝出现。“道”介于清朝的省、府 之间。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年十八来归,时先大父母已弃养,家无立锥,而宿逋山积。(4分)

⑵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赒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4分)

9.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林则徐母亲的品质。(4分)

【选文意图】

⑴本文是林则徐写给亡母的,林则徐在长达40余年的官场生活中始终清廉自守,刚正不阿,成为彪炳千秋的一代廉吏,与其母亲严格的家教有关。就思想性上与当下弘扬传统倡导家风是一致的。

⑵这篇文本延续了近三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选文的方向。

⑶本文阅读难度中等,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

【选题意图】

⑴命题形式上参考2017年高考的考查样式与2018年考试说明。

⑵文言实词着重考查词语的积累和语境辨析的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考查以文中涉及的常见常识为主。

⑶翻译句子涉及古今异义、易错词语理解、语境意译、语意通顺的考查。

⑷问答题着眼于人物的品质,根据文本中叙写的传主的事件进行概括考查。

【要点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嗣”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义项。学生大都熟悉继承,后代等意思。根据上下文 “十六年辛未不孝叨馆选,嗣转阶御史”可以推知林则徐在十六年辛未被选任馆职,随后(接着)做了御史。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具体地说就是:学新带旧,以旧证新。可采用代入法,联系上下文正确判断。

7.试题分析: B项考查古代科举制度等级以及称谓,这是学生应知应会的。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会试考中的人称贡士。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试题分析:翻译句子的第一句中的“归”在《项脊轩志》出现过,“弃养”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逋”在《陈情表》出现过。第二句中“奈何”有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的意思,在此要根据语境判断,“三党之贫乏者”的定语后置很明显。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握关键词及特殊句式。可运用课文联想法、成语联想法、代入法等解读重要实词,注意“换”“调”“留”“增”“补”“删”。

9.试题分析:结合人物的语言、事件可概括出答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本题要求是结合全文,所以在梳理时要全面。

【评讲建议】

⑴关注文言词语的解释与积累。注意结合语境判断实词的词义。

⑵梳理文章时要注意直译与意译的结合,特别是第二句要能结合上下文理清文意。

⑶句子翻译要注意通假现象、易错词语辨别理解、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还要养成回看译文的习惯,保证合理通顺,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

6.B(嗣:随后)

7.B(会试考中的人称贡士)

8. ⑴母亲十八岁的时候出嫁,当时我的祖父母已经过世,家里庭院非常小(或家里没有立锥之地)并且久欠的税赋或债务像山一样堆积。

(“归”1分、“弃养”1分、“家无立锥”1分、宿逋1分)

⑵为什么要立刻想要享尽这个福分呢?如果把这些分开了接济那些贫困的亲族,不是更好吗!

(“奈何”1分、“但”1分、“定语后置”1分、“尤愈”1分)

9.答案:聪明能干(心灵手巧),任劳任怨,颇有见识,通情达理,为人贤惠、扶危济贫。

(每点1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先母姓陈,是闽县往年贡士陈时庵的第五个女儿,乾隆己亥举人,武平县教谕陈文华,当今孝廉方正陈兰泰的亲妹妹。年幼读书就能通晓大义,精通针线活。陈时庵凭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的身份在乡间讲授学业,被居于京师有士行的人崇敬仰慕。他曾经见到我父亲的文章,十分诧异,于是就把女儿许配给我父亲。母亲十八岁的时候出嫁,当时我的祖父母已经过世,家里庭院非常小并且久欠的税赋或债务像山一样堆积。父亲教私塾的收入全部拿来偿还,于是饭食常常难以为继,母亲经常忍饥挨饿不让父亲知晓。过了一年,父亲进入县学,不久就吃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此后虽然教私塾的收入稍稍充裕,可是家庭人口一天天增多,家里仍然像以前一样贫困。母亲工于针线活,又擅长剪纸如草木花等,大的如树一般,小的甚至于茎叶,都清新像活的一样,每年可换取几十缗钱,于是就取用这些钱来补贴家用。我姊妹有八人,都因为先母的教诲,都能继承母亲的才能。我很小就随父亲到私塾,每天日落回来,我就在破旧的房子里,借助烛台在桌上读书,母亲也在这做针线活。我到夜里就睡了,可母亲和姐妹们往往勤苦劳作到深夜(天快亮)时还没睡觉。至于其它困苦的情状,大概不是常情所能忍受的。我见到这些就发愁,就请求扔我代为劳苦,我有时不接受母亲给我准备的饭菜,母亲总是态度严肃地说:“男子汉要做大事,难道是做这些小事才是孝顺吗?通过读书来显亲扬名,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心意。” 嘉庆二年,父亲被选拔保送到国子监,第二年我进入县学,嘉庆九年甲子我在乡试中考中举人,嘉庆十六年辛未我被选任馆职,随后做了御史,可母亲对于针线活一天也不停止。父亲执掌将乐书院将近十年,常常春天离开冬天才回来,这之间家里的生计,母亲一个人不辞劳苦,心力交瘁。

庚辰年夏天我暂任杭嘉湖道,派人把父母亲接过来,父亲对水陆的艰险感到害怕,不肯到我身边接受奉养,母亲到我的官署居住将近一年,虽然不一定亲自劳作,可珍贵的饮食必定不肯吃,好衣服也不肯穿,经常说:“一身的福分有多少,为什么要立刻想要享尽这个福分呢?如果把这些分开了接济那些贫困的亲族,不是更好吗!”因此亲族乡亲有需要相助的事,母亲没有不周济抚恤,并不是我的俸禄有余,而是母亲平日节衣缩食才这样的。平日里济困扶危,对待别人就像自己人一样,一定竭尽心意后才安心,即使是奴婢这一类人,母亲也十分体恤,一点也没有欺压的地方。辛巳年秋天母亲在官署听到父亲生病,想要回去探视,恰逢我生病,我就辞去酒官拉着车子回去,父亲因而病愈。第二年就命我复出做官,承蒙皇恩在淮海道任职,不久又升任江苏按察使。自此母亲因为父亲不想离开,也就不到我身边接受我的奉养。我回望过去,心神恍惚,难以自持,无非就是欢喜少惊惧多罢了。今年秋天来了家信,母亲在信中说偶感寒疾,吃了药已经好了,希望我不要挂念。我正深切地怀疑担忧,谋划回家探视的方法,结果很快母亲去世的讣告就到了,悲痛啊!

我在杭嘉湖道任期内承蒙皇上封赏,诰封母亲为恭人,现在按例晋升淑人。两个儿子:长子林则徐,次子林霈霖,过继给伯父作儿子。八个女儿,都出嫁了。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少以荫补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继迁攘河西银、夏等州,屡入边州。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太宗问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太宗以知渭州。真宗即位,改内殿崇班、移知镇戎军。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羌人得书,往往感泣,于是康奴诸族皆内附。

咸平六年,继迁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方其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公曰:“德明野心,去就尚疑,今不急折其羽翮,而长养就之,其飞必矣。”即自将骑士入天都山取之内徙。德明由此遂弱,而至死不敢窥边。

大中祥符八年,迁英州团练使,知秦州。秦西南羌角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公上书言:“夷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事闻,除客省使、康州防御使。其后又破灭马波、叱腊、鬼留等诸羌。啰、遵遂以穷孤逃入碛中。而公斥境陇上,置弓门、威远凡十寨,自是秦人无事矣。

天禧四年,遂除签署枢密院事。丁晋公用事,稍除不附己者,既贬寇莱公,即指公为党,改宣徽南院使,出为环庆路都署,又降容州观察使,知莱州。晋公贬,乃以公为华州观察使,知青州。天圣五年,以疾病求知孟州,得之。会言事者以公宿将,有威名,不当置之闲处,乃以为真定路马步军都部署,知定州。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衄,尤有功于西方。故事,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公以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角厮啰闻公姓名,即以手加颡。在天雄,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反。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真宗后愈听信,有论边事者,往往密以付公可否。好读书,所如必载书数两,兼通《春秋三传》,而尤娴于《左氏》。

(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攘河西 攘:驱除

B.寝其书不用 寝:搁置

C.丁晋公用事 用事:当权

D.以公宿将 宿将:久经战阵的将领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荫补: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

B. 赞普:在吐蕃诸王之名字中多有此字,以示崇巍。“赞普”一词,主要是取其宗教上的含义。强调他的权力来自上天,即所谓“君权神授”。

C.武穆:“武”和“穆”都是中国古代谥法常用字。一般是朝廷颁发功勋卓著的武将,是武将的最高谥号。

D.《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就是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4分)

⑵故事,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公以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4分)

9. 请简要概括曹穆公形象特点。(4分)

【选文意图】

⑴2017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考查了《汪容甫先生行状》,近年行状也是考查的热点。

⑵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在江苏高考中尚未考查。

⑶本文阅读难度中等偏上,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

【选题意图】

⑴命题形式上参考2017年高考的考查样式与2018年考试说明。

⑵文言实词着重词语的积累和语境辨析的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考查以文中涉及的常见常识为主。大部分考点可以与中学课本中的知识点相关联。

⑶翻译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易错词语理解、语境意译、语意通顺的考查。

⑷问答题着眼于人物形象特点,根据叙述部分进行概括考查。

【要点解析】

⑴第6题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对学生积累和语境意识的考查。A项“攘”既有“排斥、侵夺、盗窃”的意思,也有“推让,捋起”的意思,而语境说李继迁反叛,侵夺了河西的银州、夏州等地,所以“攘”在语境中是侵夺的意思。

⑵第7题考查文化常识。C项考查谥号,谥号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是学生应知应会的。

⑶第8题翻译句子的第一句中,“擅”学生不难翻译,“旅拒”中难点“旅”是军队的意思,“狼顾”有两层意思:1.狼行走时,常转过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所畏惧;2. 如狼之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地企图攫取。根据后文的忧可以推断出。第二句,“故事”出自《六国论》,“中国人”是古今异义词,可以推出汉人。“中国”根据语境可以推出是宋朝。

⑷第9题提问范围着眼全篇,应从文中叙写的人物事件入手分析概括有关特点。

【评讲建议】

⑴关注文言词语的解释与积累。注意结合语境判断实词的词义。

⑵梳理文章时要注意直译与意译的结合,特别是第二段要能理清文意。

⑶句子翻译要注意通假现象、易错词语辨别理解、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还要养成回看译文的习惯,保证合理通顺,提高翻译的注意意识。

【参考答案】

6.A(攘:侵夺)

7.C(“忠武”为武官最高谥号)

8.⑴李继迁占据着中原的关键之地,他一生以军队(和朝廷)相抗,使得善于出谋划策的臣子因畏惧而忧虑。

(“擅”1分、“旅拒”1分、“狼顾”1分、句意1分)

⑵按惯例,羌人杀了汉人可以拿羊马来赎罪,曹公认为这样做是不尊重宋朝且偏爱自己的子民。

(“故事”1分、“中国人”1分、“以”1分、“中国”1分)

9.战功卓著,远见卓识,坚持己见,喜爱读书。

(每点1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曹公名玮,字宝臣,是真定府灵寿县人。少年时就凭借相上的余萌做了天平军、武宁

里的牙内都虞侯。至道年间,李继迁反叛,侵夺了河西的银州、夏州等地,屡次进入边防的州府作乱。那时候,曹公身为东头供奉官,刚十九岁,太宗问大臣:“谁可以作为抵挡李继迁的人呢?”武惠王举荐曹公应诏出征。太宗派他去做渭州知州,真宗登基,改做内殿崇班,移官做了镇戎军节度。那时候,李继迁对待下属十分暴戾,人们大多怨恨他。曹公就去信表明朝廷的恩德和信义,说要抚慰他们、厚待他们以打动他们。羌人得到书信之后,往往感动得流泪,于是羌人的康奴等部族都内附于大宋。

咸平六年(1003年),李继迁死了,他的儿子李德明要求保护要塞。曹公上书说:“李继迁把守着中原的关键之地,他一生以军队(和朝廷)相抗或(聚众抗拒朝廷),使得善于出谋划策的臣子因畏惧而忧虑。现在他的国家危险儿子弱小,如不马上灭掉他,以后强盛起来,就不能使人民安全地生活了。”那时,朝廷想以恩惠来招致李德明,因而不用曹公之计。诸将都十分犹豫,不知道怎样处置。曹公说:“李德明的野心是叛是顺还不明白,如果现在不打击他的势力,折其羽翼,而是培养他,那么他很快就要飞起来。”因此就自带兵士进入天都山,带了内附的羌人回来。李德明的勢力从此就削弱了,直到死也不敢再侵略边境。

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升迁做了英州团练使秦州知州。秦州西南的羌族部落角厮啰、宗哥立遵开始强大起米,宗哥立遵供奏上地方特产,要求被赐封赞普。曹公上书说:“夷狄之族没有满足的时候,要是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一定会蔑视中原大宋王朝。”到了第二年,啰、遵二部果然带领全部人马号称十万,入侵三都。曹公带领三个将领击败了他们,并且向北追逐他们直到沙州,所杀和俘虏的有上万人。皇上知道这件事后,封他做了客省使、康州防御使。之后,他又打败了马波、叱腊、鬼留等羌族部落。啰、遵由于穷固势孤而逃入了沙漠。而曹公在陇上修筑工事,设置了弓门、威远等十个军寨,从此秦州再无羌人侵犯。

天禧四年(1020年),当了签暑枢密院事。丁晋公掌权的时候,排挤不服从自己的人,先贬了寇准,又指曹公为寇准的同党,改官为宣徽南院使,离开京城做了环庆路都署,后降积为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丁晋公被贬之后,皇上封他做了华州观察使,青州知州。

天圣五年(1027年),由于生病,求做孟州知州,获得了准许。正遇上谏官认为曹公是老将领,有威名,不应当放在无足轻重之地,因而改官做了真定路马步军都部署、定州知州。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八岁。皇帝为他罢朝两天,赠官侍中,谥号为武穆。

曹公做统帅将近四十年,用兵从来没有败过,尤其在西部边境上立功很多。按惯例,羌人杀了汉人要用羊马来赎罪,曹公说这样做是不尊重宋朝且偏爱自己的子民,上奏请皇上不让他们赎罪;从三都之战后,曹公的威名闻于天下,角厮啰听到曹公的名字,就把手放到额头上。在天雄时,契丹使者经过魏州之地,都私下里约束随从不要高声说话,不要快速地骑马。到了之后,大多很畏惧曹公,不敢仰视他。契丹请求会盟,真宗对于用兵的事情十分重视和谨慎。一有了边防上的问题,就亲手拟写诏书询问曹公,每每十余次,但曹公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始终也没有被皇上改变。真宗后来十分听信他,有关于边防事务的讨论,一定要请曹公来看是否可以。曹公爱好读书,所到之地一定带上书。他兼通《春秋三传》而对于《左传》特别熟悉。

具体领取步骤:

1、关注庄子的那条鱼公众号

2、转发本文,并留言“高三语文”字样

3、私信“庄子的那条鱼高三语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