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和解释(道德经第28章雌黑)

原典: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文字以帛书甲本为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和解释?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和解释(道德经第28章雌黑)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和解释

原典: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文字以帛书甲本为准)。

此章仍然是最难以理解,并也是争议最大和最多的一章。产生争议的关键在于,不知道此章在说什么?所以若能确定此章所要表述的内容,争议就会平息下来。

这章在说什么?在说人们要守弱。为什么要守弱?向往强劲的一面有什么不好?这就涉及到第四十章的一句话为“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弱的方面是天道得以运用的地方。此处的天道就是天然的道理,包含在自然世界中的道理。

这句话蕴含着对立统一规律,在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事物之中,相对立而又统一的双方是由强与弱双方构成的。而其中弱势的方面是天道得以运用的方面。也就是说,事物的真理隐藏在弱势一方,说明弱势一方隐藏着事物的本质规律,因为天道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

同样也因为人类的欲望隐藏在强势一方,这是人们相争的动力,是欲望产生的源头。而欲望也是人之道产生的源头,说明事物的本质规律不在强势的一方。

这种哲学判断,在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来。因为老子是站在天道与人之道相互对立的角度提出来的,不站在这个角度,没人会想到从强与弱的角度来看事物的本质。

下面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子把弱势的一方当成了真理的“巢穴”?

在谈论雄雌对立的时候,应该想到雄雌的存在意味着生命的确立,所以,所要谈的正确道理与生命有关。雄与雌哪个对生命更有意义?不能不承认,雌性在生命的延续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与义务是天赐的,而不是自己所能决定而来的,也就是说,这种为责任与义务所付诸的努力是出于本能,而不是出于压力下才努力去做的。

从雌性妊娠、生产、哺乳(或鸟哺食)的过程看,所承担的生命的延续的责任与义务是雄性没法比的,当然也有一些雄性生物也能主动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但必定是少数,大多数生命出生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责任与义务完全都由雌性一方承担,这种状况也包括早期的还没走向文明的人类。

所以,雌性是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力量。他的本能的,与生俱来的天性的责任与义务就是生命的本质。所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思是,有道者知道在雌雄相对立这对矛盾体中的雄性处于强势而优越的地位,却要坚守雌性的这种弱势地位品格,做天下的溪流,(因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能处众人之所恶)。

雄性之所以能处于强势,就因为在家务中承担了太少的责任与义务,显得太自我。雌性之所以处于弱势,就因为在家务中承担得太多,这种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中包括痛苦与委屈,这种痛苦与委屈是自找的,并且自愿而无悔的。有太多的顾忌必定软弱,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从雌雄问题联想到溪流好像有点突兀,其实不然,这是以水来说明雌。雌性处于低下而柔弱的位置,正因为如此才能成为天底下的水流,其特征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能甘处众人之所恶。这与水的品性别无二致。雌性就是天下的水,哪里低就流向哪里,流向哪里哪里就有生机。

雌性与水的共同特征都是处于弱势,不是人们所追求的利己的欲望,与欲望的方向正好相反。常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往高处走是人的美好愿望。如果人们都在高处,低处没有人,高处还是高处吗?如果人人都当皇帝,那么,皇帝没有可以统治的人,那做皇帝还有意义吗?

当然,这是一种假设,说明,人们所有的欲望都是根植于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状态上建立起来的高塔,离开最基本状态的根基高塔就会倒塌。最基本状态才是人生的本质。这就是道,也就是人生的最基本道理,最基本道理都是有利于人类的,但未必有利于个别人的欲望。这种有利于的人类的道理的属性就是德。老子所说的玄德,就是指天道对人类所表现出来的有益处的精神品质,如果所发现的道理对人类有害,那就不是天道,或者不是正确的道理,或者说这个道理没能正确的反应事物的本质规律。

前文介绍过了“玄德”就是通过追溯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天道的有益于人类的精神,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见第二章),或者“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见第十章),这两种说法所表述的是一个意思,大意是,使生命生长或增多,使生命得以保存,使之出生而不占有,为其辅助而不做依靠,使之成长而不管制,这就是玄德。是对天道有利而无害之作用属性的描述。

后来还有一个孔德,孔德也是对天道有益性的描述。“孔”是大的意思,说明这种益处很大。所以才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很大的道的有益性精神内容,只来源于天道。

天道的这种有利于人类的属性特征不会改变,其是永恒的,否则就不是天道。再接着上文说,雌性与水的表现都体现了天道的有利于生命的特性,有利于人类的属性,所以老子说“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意思是说,成为天底下的流水,就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永恒的道的对生命的有益性就永远也不会离失。恒德,永恒的天道有益于生命的精神属性。

但是,老子就是为了褒扬雌性而贬低雄性吗?不是的。老子是为了说明不争的好处。如果生命或者人类有了欲望就会起纷争,所争的对象就是处于对立统一矛盾体中的强势一方。而欲望不占主导地位时,人们才会更加冷静地知道如雌性与水一样付出才是生存的本质,人类才不至于灭绝。而息争的最有利方式就是消除欲望,不辩雌雄,使雌雄都具备一样的责任与义务,这样才能对生命或人类最有利。所以老子说“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说,天道有利于人类的永远不变的品质不离失人类,人类就会重新归于雌雄不分的婴儿状态。“婴儿”,不辨雌雄,没有强弱观念,更没有人之道欲望的状态。

世上没有强弱观念了,争强好胜的欲望就不存在了。这是老子想出来的息争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坚守天道的有益性,同时也为塑造人类的道德品质提供了理论根源。人类的道德不是全像人之道一样由统治者所创造的,真正的道德应该是由天道真理决定的。

老子分析完人类在生命中的对立统一中要守弱的问题,紧接着便又分析了在自然世界中守弱的问题。

在自然的物质世界中,黑夜与白昼,光明与黑暗,美好的与平庸的相互对立的世界的产生是欲望造成的。没有欲望的存在,人不会刻意去追求相互对立中的一方面,世界的面目就不会以强弱来划分。正因为有了强弱之争,黑夜、黑暗的、平庸的世界都属于弱者,而白昼、光明的、美好的自然世界都属于强者。

但是,白昼、光明的、美好的情景不是世界的本质。先说黑夜,大地不会发光,之所以有白昼,是因为天上有一个太阳,是他的光芒照耀着大地才有白昼存在。说明白昼与大地没有本质上的关系,大地的本质就是黑夜,说明黑暗的,平庸的情景才是大地最真实的样子,白昼等美好的情景是上天馈赠的结果。所有的人类都生存在大地上,不坚守黑夜,不坚守黑暗,不坚守平庸的情景,就是不守本分。只有坚守本分,才能更好地去分享阳光与大自然的赠与。

如果失去了对黑夜的、黑暗的、平庸的情景的本分,任何欲望所争取的美好情景都是虚幻的。能做到坚守自然世界的本分,就可以成为天下的行为楷模。所以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思是说,有道者知道在自然世界存在着类如黑与白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存在,人们知道其中白是人们的追求,但是黑色的大地才是需要坚守的生存之本,能坚守不被人们追捧的黑色大地这个生存之本,是天下人的楷模。

成为天下的楷模,天道永恒的有利于人类的精神品质才不会出现偏差,这就是“为天下式,恒德不忒”的正确涵义。说明黑夜、黑色的、平庸的情景是有利于人类的最基本的条件,意味着不发光的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

老子这样说也不是为了让人们去追求黑夜、黑暗和平庸,而是让人们在黑与白的情景中不产生对强这方面的欲求,淡化黑白观念,把对白的态度与对黑的态度不产生分别心,最终没有黑与白的强弱观念。所以老子才说“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意思是说,天道的有利于人类的永恒的精神品质不出现偏差,人类就会又恢复到有黑白世界而无黑白观念的无强弱的无极状态。“无极”,没有黑白观念区分的无强弱状态。

老子在分析完自然世界后,最后又分析了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矛盾状态。在人类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荣华富贵,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白”。但是,这个白不是黑白的白,而是“荣”,指荣华富贵等在社会中能撩拨人群欲望的东西。

人们向往并努力去追求社会的高贵的地位,而鄙视地位卑微的地位,这种卑微的地位被老子称为“辱”,因为大多会遭受屈辱对待,所以这样说。但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是卑贱的人群养活高贵的人群,还是高贵的人群养活卑贱的人群?谁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谁才是不劳而获的人群?

这些问题是围绕着人类生存本质而提出的非常尖锐的问题。如果,是卑贱的人群养活高贵的人群,还要高贵的人群干什么?如果是高贵的人群养活了卑贱的人群,人类还用生产劳动吗?所以,是社会卑贱的人群创造与生产了人类社会所需的主要生活资料。说明卑贱的人群才是整个人类的生存资料的创造者。所以,人类若想有安全生存保障,必须坚守卑贱人群的劳作行为不间断。所以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意思是,有道者明明知道卑微与尊贵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一对对立统一矛盾体,而人们的欲望所追求的是人间的地位尊贵,却偏要坚守着处于弱势地位的卑微,这是天下人的养育生命的山谷。“谷”,源于第六章“谷神”,是天地生万物之所在,此处喻指处于卑微地位的人是养育人类生命的人。

成了天底下能养育所有人类生命的人,天道所体现出来的有益于人类生命的精神品质才充足,这就是“为天下谷,恒德乃足”一句的正确涵义。

只有保持天道充足的有益于人类的精神品质,人们才会进入没有贵贱之分的社会。老子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意思是,天道的有益于人类的精神品质充足,人类社会就会恢复到没有地位高低的状态。“朴”,本来指不加修饰没有加工的本色的原木,此处指人的没有经过尊贵地位包装的在社会中的原滋原味的生存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没有欲望,也没有纷争,人们不会因为地位高低而勾心斗角。

不加修饰的原木可以分割开,用来制造成人们所使用的器物,用来比喻没有贵贱之分的人们都可以打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老子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意思是说,把没有加工过的原木分割开制造成器物,好比圣人把没有贵贱之分的人们充分运用,就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朴散”,把原木分割开。

“官长”,原指能主宰自己感官的人。“官”,感觉器官。“长”,首领,指主宰。此处指能做事业指导、指挥的人,这个指挥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而是掌握道理之人或身怀绝技的人,具体指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脱离贵贱观念之后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第二十七章)的结果。

把原木分割开就能制造成有用的器物,这是“朴散则为器”的原义,那么不把原木分隔开能不能制成器物?照样能。人也一样,不对人加工能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照样能,所以老子说“夫大制无割”,意思是,最大的器物制造无需对原木进行分割。以此喻指对没有贵贱地位之分的人们无需分类,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全文翻译如下:

有道者知道在雌雄相对立这对矛盾体中的雄性处于强势而优越的地位,却要坚守雌性这种弱势地位品格,做天下的溪流,因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能处众人之所恶”。成为天底下的流水,就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永恒的道的对生命的有益性就永远也不会离失。天道有利于人类的永远不变的品质不离失人类,人类就会重新归于雌雄不分的没有强弱之分的婴儿状态。

有道者知道在自然世界存在着类如黑与白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存在,人们知道其中白是人们的追求,但是黑色的大地才是需要坚守的生存之本。能坚守不被人们追捧的黑色大地这个生存之本,是天下人的楷模。成为天下的楷模,天道永恒的有利于人类的精神品质才不会出现偏差。天道的有利于人类的永恒的精神品质不出现偏差,人类就会又恢复到有黑白世界而无黑白观念的无强弱的无极状态。

有道者明明知道卑微与尊贵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一对对立统一矛盾体,而人们的欲望所追求的是人间的地位尊贵,却偏要坚守着处于弱势地位的卑微,这是天下人的养育生命的山谷。成了天底下能养育所有人类生命的人,天道所体现出来的有益于人类生命的精神品质才充足。天道的有益于人类的精神品质充足,人类社会就会恢复到没有地位高低的状态。

把没有加工过的原木分割开制造成器物,好比圣人把没有贵贱之分的人们充分运用,就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大的器物制造无需对原木进行分割。以此喻指对没有贵贱地位之分的人们无需分类,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