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

在2010年上映的,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影迷们的轰动。一方面是我们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导演的作品期待太久了,一方面是,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了姜文导演的作品。而这部《让子弹飞》,一改姜文导演以往的,对于影片过于艺术化的追求。从他请来周润发、葛优等华语超一线的男明星阵容可以看出,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部定位于普通观众的电影。

姜文在这部影片中,自导自演。通过他和几个影帝的精彩演绎,观众们看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民国社会。但是要说这部影片中最精彩的,还是姜文、周润发、葛优,三大国际华语影帝之间的飙戏。可以说他们三个人之间,通过剧情的互动,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1)

姜文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个没有麻子的麻匪“张麻子”,他自称真名叫做张牧之,曾在北洋军阀时期追随过松坡将军(蔡锷)。影片开始时,他因为自己不会跪着挣钱,所以到山上当了麻匪。

葛优在影片中饰演一个油嘴滑舌的老骗子马邦德,因为会写几个戏本,靠着自己的相好(由刘嘉玲饰演)资助,花钱买了数个县长的职务,又凭着自己对当时那个年代,官场规矩的娴熟,以图拉拢豪绅,巧立名目,欺压百姓,聚敛钱财。

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2)

周润发在影片中饰演南国鹅城一霸黄四郎,他因为自己的家族在鹅城发展了数代,所以他的势力已经在鹅城根深蒂固。以至于他在鹅城的党羽众多,其中有家族的团练教头武状元,有家丁胡千、胡万。在鹅城,黄四郎拥有超越县长等人的绝对权力。

张牧之、马邦德、黄四郎,在影片中代表了几种不同类型男人的事业和理想的追求。在影片中,张牧之是一个罗宾汉式的英雄,在他身上,观众们看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大男子主义。他对生活充满了理想化的愿景,他当麻匪是因为自己不想下跪,他当县长,最初就不是为了挣钱,他是为了实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某种期许。

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3)

而马邦德,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精英,他的一切想法都是从现实角度出发,凡事以挣钱,以生存为目的。也许马邦德也曾有过理想,也许他也曾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因为现实生活,和他本身的性格属性所决定,他最后变成了一个会写几句戏文的老骗子。

黄四郎则是一个老辣,霸气,传统的阴谋家形象。他同样嗜钱如命,不同的是,他本身就非常的有钱,而这些钱并不是他一个人打拼积累的,而是他家族中,几代人的努力获取的。所以从本质上讲,黄四郎之所以成为黄四郎,并不完全是他本人的性格属性所决定,其中有大部分原因,还来源于他出生和成长的环境。从他在影片中最后和张牧之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信仰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4)

不同的环境和性格属性,造成了三个主角不同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而荒诞的时代,让这些人在鹅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相遇。本来想通过抢劫马邦德大赚一笔的张牧之,阴差阳错到鹅城假扮一个买来的县长。本来准备走马上任的马邦德,为了活命冒充汤师爷。而坐镇鹅城的黄四郎,就这样迎来了,一出他自己怎么也想不到的闹剧中的闹剧。

如果这部影片中,仅仅有张牧之和黄四郎两个角色,是无法形成三个人这种巧妙的戏剧冲突的。因为这两个人都是至刚至阳,霸气外露的典型。但是因为有了马邦德这个角色,这部影片的角色关系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构,和力量制衡。马邦德在其中起到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折中调停的作用,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斡旋和自我立场的有效表达。

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5)

所以这部影片中绝不是黄四郎和张牧之两种力量在角力,而是张牧之、马邦德、黄四郎三种社会精英,不同立场的角逐。这其中张牧之作为理想化的代表,他不仅要挣钱,还要站着就把钱给挣了。这其中“站着”的含义,不仅仅在于他挣钱时,自我的社会尊严得以保持,还在于,他挣钱的同时,不以出卖自己的内在理想和道德价值观为代价。

而马邦德更像是是一个世事洞明的老学究,他深喑社会法则,他懂得社会凶险。所以他被俘获时,无论如何也不敢睁眼看张麻子一眼,因为他知道看到麻匪的真面目,自己就会没命了。而在被俘虏的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他向张麻子撒谎自己是汤师爷。在六子被杀后,他及时阻止张麻子枪杀胡万,理由是他在影片中著名的“杀人诛心”理论。

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6)

黄四郎则是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他的每一次付出,都要求有相应的物质回报。他的内心应该有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但是又因为他始终对这个世界,带着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所以他将自己精神上的追求,深锁在了自己的内心,这其中有因为对他对这个世界的防备,也有他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和鄙视。

当六子被杀之后,黄四郎迫于压力,宴请马邦德和张牧之的时候,其实他已经走错了第一步。原因在于他用一种常规的办法对待这个伪县长。更让他想不到的是马邦德和张牧之之间的“化学反应”。在世人的眼中,人应该只属于一种类型。但是这部影片的巧妙之处就在于马邦德这个角色,他一会是马邦德,一会是汤师爷。一会是一个骗了相好的老色鬼,一会又是怕媳妇的老男人。而他在影片中的立场,既可以和黄四郎合作,又可以和张牧之搭档。这就是马邦德立于社会的能耐。

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7)

因为在黄四郎和张牧之之间,有马邦德的游走,所以整部影片的剧情显得有趣又颇有社会深意。在一定层面上,马邦德也是一个被黄四郎欺压的对象,所以从他的利己主义而言,他是讨厌并反抗黄四郎的。但是又因为他深喑社会之道,所以他明白黄四郎和张牧之之间角力的凶险,以及胜负难定的焦灼局势。又是从他的利己主义而言,他在张牧之和黄四郎之间,保持了一个相对暧昧的态度。

再有黄四郎和张牧之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呢?小六子、夫人和老二的惨死?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三个人的殒命,真的是黄四郎“恶”的结果吗?并不全是,这是黄四郎的“恶”和张牧之“正义”冲突的结果。正如影片开始的时候,马邦德对张牧之说的那样“你才是来者”。

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8)

所以影片结尾的时候,当张牧之费尽力气,用尽手段,终于打败了黄四郎的时候。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带着仇恨索取黄四郎的性命,而是和黄四郎讲起了道理,他希望黄四郎能够明白四条人命和几代家业,无法换算,更不能抵消。但是黄四郎终究无法明白张牧之的道理,因为在同一件事情里,他们根本无法用同一个角度和价值体系来看待问题。而当黄四郎死后,当张牧之看到那些暴民抢夺黄四郎的家产时,他真的觉得自己是对的吗?也许他仅仅是在以公众的正义之名,报了属于他的私人之仇。

影片中真正让人动容的场景,是张牧之和马邦德,以及张牧之和黄四郎的道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三个人才是真正的知己。只是源于荒谬的社会角色,和时代背景,他们的关系才没有由知己到朋友。因为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都已经因为阴差阳错,从开始就注定了,各自互为对手,互为敌人的命运。而在敌我双方的较量中,他们又演化成了各自生命中的“知己”。因为整部影片中,也只有他们是真正在一个高度上角逐和争论的对手,虽然他们都渴望战胜对方,证明自己,然而这才是社会群体里,男人之间,对手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态度。

让子弹飞结局最后的片段(让子弹飞中三大主角演绎了男人们的情感)(9)

在三个人的相爱相杀中,在影片中三大影帝的飙戏里,观众们看到了男人情感的忧伤。在社会中,很多的时候,男人们总是互为知己,互为朋友,又互为敌人,互为对手。这种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关系,是男人情感的宿命。而这种宿命,也构成了《让子弹飞》这部影片独特的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