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市社火表演(陇南城乡.万家灯火锣鼓喧)

甘肃陇南市社火表演(陇南城乡.万家灯火锣鼓喧)(1)

南关巨龙灯在造型和装饰上,发挥了一代代民间老艺人丰富的想象能力,传统制作比较独特:

龙头、龙身皆以竹木为骨架。龙头用两道木圈和竹篾绑扎,龙口大张,龙舌凸现,唇下用麻片染成长须,圆锥形黄龙角尖垂两条红纸束扎而成的菱形飘带,眼眶是圆形,眼珠用金、黑、红、白四色纸制成,镶在眶中轴上,可随风吹而自由转动。

整个龙头先用仇池山一带产制的麻纸糊底作壳,然后用一寸宽的五色纸条间开颜色,有机地一一紧粘在柔薄的麻纸外壳上。

龙头的撑把顶部固定有一小平板,两侧与龙胫牢牢紧栓,通常插八到十二支自制的羊油蜡烛(有时用蜂蜡或油捻—过去是这样),额部扎有一朵大纸花。

甘肃陇南市社火表演(陇南城乡.万家灯火锣鼓喧)(2)

龙身有九个龙架,每架用两道木圈、四根长板条相连,通常镶蜡台插二至四支羊油蜡烛。

龙尾用竹子扎成锥形,置于最后一个木架后边。龙头胫部至龙尾,皆用土白布通体包裹。

舞龙,纯属于武社火。过去,民间多兴黑社火,明社火较少,晚间舞龙时点灯,白天舞龙时不点灯。

两相比较,大有区别。

黑社火中的龙,不单是人们用来欣赏娱乐的主要对象,更是人们借以祈福纳祥、崇拜敬祭的对象,在正月舞龙灯图的是全年太平,少不了也伴随着一些民间禁忌。譬如,龙灯易燃,万一在舞动中不慎失火,那可是不吉利的。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故此,不论在本村舞龙灯,还是给邻里乡亲 “送社火”,都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后来,人们镶入手电替代明火,才彻底消除了这一历史隐患。另外,还讲求“顺进倒出”。顺进,引龙脉入村;倒出,避免将龙脉引走。

甘肃陇南市社火表演(陇南城乡.万家灯火锣鼓喧)(3)

传统社火中的舞龙多用顶锣和牛角号,锣鼓点是“三环套”。龙灯因耗油耗蜡过多,不打场子不表演时,暂且熄灯或熄少量灯,均停靠于场外,留有专人守护。其余各类灯具全部有序排列,入场后再不熄灭。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现在,统观陇南、天水社火,除文县白马人和宕昌牛头马面民族社火外,黑社火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舞龙也不例外,城乡多在白天,晚上龙灯已经非常罕见。

龙的制作也在与时俱进,龙布多从外地购进,骨架多用小钢筋或铁丝焊扎,龙体比传统的轻便,颜色多呈青见黄,紫白次之,无黑色。

多数社火队伴有双龙共舞,甚至还有四龙群舞的,威风凛凛,似乎更有观赏价值和取向,

甘肃陇南市社火表演(陇南城乡.万家灯火锣鼓喧)(4)

不得不说,现在的龙灯与传统黑社火中龙灯相比,基本上足千龙一面,除传统舞龙套路尚存那么一点外,已完全丧失了固有的地域文化底蕴。(彭战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