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创上2023年卫生城市了没有(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

太原市创上2023年卫生城市了没有(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1)

太原市城市环境整洁优美,城市品位大幅提升。索建设摄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民生所需,也是发展所需。创卫活动提升的是城市品位,创卫成果惠及的是全体居民。

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定,在2022年到2024年的创建周期内,市县乡三级联动,同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县和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工作,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太原、宜居太原、健康太原。

为加强对创卫工作的组织领导,太原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创卫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其他市领导担任副组长,10个县(市、区)政府和45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创卫指挥部,市委副书记担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创卫办公室和11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创卫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创卫动员会、重点工作推进会、攻坚冲刺会等,市领导多次听取创卫工作汇报,并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

为确保创卫取得实效,太原市结合省会城市区域特色,按照“四个四”方法全面推进创卫工作。

坚持四个原则——坚持“市级统筹、属地主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努力形成“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

建立四个机制——市县两级同步建立分工负责机制、清单管理机制、督导检查机制、约谈问责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实施“四个板”——把三年创建周期划分为“树样板、推正板、补短板、固长板”四个工作阶段。2022年4月至6月,对照国标“树样板”。2022年7月至8月,全面落实“推正板”。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紧盯问题补“短板”。2023年4月至2024年12月,建立机制固“长板”。

突出“四个点”——通过“抓重点、解难点、把节点、树亮点”,着力突出工作重点,破解工作难点,把握时间节点,推出工作亮点。

为了真正形成人人了解创卫、人人支持创卫、人人参与创卫的良好氛围,市创卫办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倡导,在全社会掀起了创卫热潮。

样板是标杆,是榜样。从4月开始,市创卫办集中开展了一系列“树样板”活动。通过推荐、筛选、自查、整改、验收和“回头看”等程序,各城区分别打造出26个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国标“样板点”,其中有35个点位达到市级“样板”标准。在这些样板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城区一边整改一边推广,合格一个推广一个,以点带面逐步向全行业、全区域推广,为全面启动“推正板”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着力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市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在大气治理、绿化美化、河湖治理,道路交通、居住环境、餐饮卫生、医卫设施、病媒生物防制等方面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绿化美化工程。东、西山环城森林公园提质扩容,截至2021年底,全市造林46万亩,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6117.2公顷,绿化覆盖率44.77%,园林绿地面积14270.4公顷,绿地率39.64%,公园绿地面积5487.2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5平方米,已超创卫各项指标要求。荒山披绿现美景,鸟语花香惹人醉。

河湖治理工程。汾河治理美化工程延展至43公里,汾河四期工程建成投用,6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碧水荡漾重回视野。“九河”治理全面完成,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汾河流域国考太原段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实现“一泓清水入汾河”。

生态治理工程。精准指导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燃煤源污染管控,拆除分散燃煤锅炉2077台3718.1蒸吨,减少燃煤消耗131.52万吨,实现全市35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1.3%,2022年上半年市区优良天数同比增加6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城建改造工程。持续增强城市交通运力。郑太高铁、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建成投用,太原南站高铁枢纽功能全面提升;东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达桥、晋阳桥、迎宾桥,以及滨河东西路南延、晋阳大道等建成通车;解放路改造、南中环东延等27项道路工程竣工通车;全长229.5公里的环城旅游公路全线贯通。改造后的城市道路面积增至6830.26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增至17.47平方米,道路网密度增至每平方公里8.24公里。

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棚户区住房改造新开工1874套,基本建成5097套,改造老旧小区717个,涉及10.94万户,建筑面积890.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165部。小修保养道路4281处,维修破损便道34171平方米,养护桥梁149座。

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释放发展空间,拆除旧村建筑面积39.5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停车位1.3万余个,更换纯电动公交车529辆,获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市容环境卫生改造工程。从群众最关心、最期待、最需要的工作入手,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热源厂、污水处理厂、综合管廊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运。

加快推进污水管理收运布局,建成区内运行的7座污水处理厂,每日收集处理污水约106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4.15%,超过创卫指标要求。

实施旱厕清零行动,拆除或改造旱公厕178座;制定和完善保洁管理制度,城区1178座公厕达到“二类公厕”以上标准。

全面消除道路暗盲区,所有道路规范安装了路灯。每天对主次干道进行道路清扫保洁时间达到16小时以上;主干道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稳定在35%以上。

开展“四小”行业专项整治活动,采取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树立典型与鞭策后进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等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各业户两证率达到了100%,“四小”行业卫生达到了《省级卫生城区标准》。

大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在各城区巡回举办病媒生物防制知识讲座,集中组织开展消杀、监测,并定期巡查验收,建成区鼠、蚊、蝇、蟑螂密度控制水平达到C级要求。

食品安全工程。民以食为安,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健康。太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百姓的入口关”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及全程监管工作机制,积极推广透明厨房、小饭桌星级量化管理,餐饮业、集体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0%以上。

把食品安全监督延伸到农村和社区,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病死畜禽、食品生产小作坊、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牲畜屠宰符合卫生及动物防疫要求,对食品摊贩实行规定区域、限定品种的统一管理,经营食源性疾病监测覆盖率、食物中毒事件网络报告率均达100%。

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要求,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市政供水单位水质检测合格率达100%,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小区直饮水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兴医强卫”工程。太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加快建设健康太原”为主线,持续深化“四项改革”、建强“五大体系”、提升“八种能力”,一张蓝图推进“百院兴医”工程、“人才强卫”工程、“中医药强市”工程、“健康细胞建设”工程,打出了一套“兴医强卫”组合拳。特别是累计投资超过70亿元的“百院兴医”工程,对100余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改善,省城居民看病就医满意度明显提升。

病媒生物防制行动、旱厕清零行动、环境卫生大清理大整治行动、河湖治理行动、“四小”行业整治行动、健康教育专家巡讲行动、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等一系列创卫专项行动,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太原是我家,创卫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从了解创卫到支持创卫、从支持创卫到参与创卫,人人争当实践者,人人都是主力军,共建共享创卫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来源:山西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