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崛起靠挖路建房(永远修不完的那条)

狗剩修路的段子火了

一个城市的崛起靠挖路建房(永远修不完的那条)(1)

秀才采稿时搜索到的“狗剩修路”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在西安当建筑工的河南娃狗剩,写给他娘的几封信:

① 娘你好,我在西安的科技路路上干活,西安要西部大开发,在拓宽道路,我跟老板干,估计一年后就可以回家了!儿 狗剩 1998年5月

② 娘你好,一晃三年多过去了,我还在科技路干活,赶着西部大开发,修路时忘记挖下水道了,现在会开完了我们重新挖,可能又要干上一阵子了,等的干完儿子就回来看您老人家。儿 狗剩 2001年6月

③ 娘你好,我还在科技路的工地上,下水道终于挖好了,不过煤气管又忘了,现在又要挖,对不起啊娘又不能回来看您了,我保证这回埋好煤气管我一定回来看您!儿 狗剩 2003年8月

④ 娘你好,我还在科技路的工地上,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写信给你了,这几年一直在这儿挖了铺,铺了挖,一会是电缆,一会是电信,一会又是移动,一会儿又是联通……娘啊,我想你,来西安8年了我除了科技路哪也没去过啊!娘啊,原谅儿子不能回来看您,有点事做总比没有强嘛!等的儿子苦够钱一定回来孝顺你老人家!儿 狗剩 2007年4月

⑤ 娘你好,我还在科技路,两年没给你写信了,我实在是不好意思了!这两年,一直在修科技路的公交专用线,快好了!而且当官的说保证五年不再开挖!这回一定可以回来看您了!儿 狗剩 2009年9月

⑥ 娘你好,对不起,老板说人手不够不让我走,我还在科技路上,重修了绿化带,下水道,又拓宽了路!这回一定一定回来看你!别死!等儿回来!

儿 狗剩 2010年2月

⑦ 娘你好,写这封信时我已泪流满面!儿又要食言了,科技路上要修地铁了,我还在这儿!估计这三年又回不来了!你千万别死啊,等的儿子回来孝顺你!儿 狗剩 2013年9月

⑧ 娘你好,又是三年过去了,挖挖补补,补补挖挖,科技路上地铁线终于修通了!儿子就快要回来啦!娘!等着俺!儿想你!狗剩 2016年12月

⑨ 娘你好,我还在科技路上,包工头被抓了,听说什么电缆有点问题,好像要重新修!娘,别等俺了!不孝子 狗剩 2017年3月

一个城市的崛起靠挖路建房(永远修不完的那条)(2)

疯狂转发后的冷思考

从九封信不难看出,这条“科技路”20年间先后经历:政策红利、设计疏漏、规划不利、功能翻新、扩建绿化、地铁建设、质量问题等等事件,从“狗剩”这个杜撰出的小人物的个人情绪分析,先后经历:对政策的积极响应、对家乡母亲的牵挂;对马拉松工程的无奈、对家乡母亲的安抚;对工程完工的欣喜、对家乡母亲的愧疚。

客观来说,“狗剩”修路的短文,想要借“狗剩”之信反映“百姓”之心——文中对于“科技路”20年修建的回顾分明是大部分老百姓的心声——借“狗剩”之名表达“百姓”之声,转发过万已经足够说明“反映民生”。

当然,文中提到的西安又是我国西部发展的重镇,相信我们的陕西粉丝对这几年西安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历了太多发展之痛。文中提到的“煤气管”、“电缆”、“电信”、“移动”、“联通”、BRT、“绿化”、“地铁”不正是让我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设施吗?是不是还可以加一段“铁路桥施工”的“戏份”。

除了西安的老百姓,全中国百个二三线城市,哪个城市的老百姓心中没有一条又爱又恨的“科技路”啊。在走访各地地铁施工工地的现场时,秀才观察到很多工地的围挡会写:“地铁施工,给您出行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之类的标语,多少大中城市可谓是“全民修地铁”啊——主干道半封闭施工、出行长期不便、房屋拆迁、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如果不是当地老百姓的理解体谅,相信地铁施工绝不是几台盾构机这么简单。

一个城市的崛起靠挖路建房(永远修不完的那条)(3)

相较于国外的建筑行业,依然有两点发人深思:

建筑工人职业化

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大发展离不开三亿廉价劳动力的“鼎力相助”,从农民到工人,只需要一套崭新的“劳保用品”,而从乡村到城市,答案却是“禁止通行”,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却要遭受“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痛楚,“外来务工人员”、“外来打工子弟”、“打工仔”、“农民工”这一声声略带歧视的称谓,我们欠这些“产业工人”最起码的尊重。城市的发展本应伴随着个体的发展,而这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又在不断激化更多的社会问题,建筑行业“招工难”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从业者没有身份归属感,技能水平低下竞争力差。

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不断做实的“工资清欠”政策,实名制管理,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等等,秀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看到头戴黄帽子的工人能够顺口叫他们“建筑工人”而不是“农民工”;秀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喝斥地铁上的一身疲惫的“建筑工人”;秀才希望“建筑工人”有更高的工资水平、更好的住宿条件,秀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骄傲的说自己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

建造技术中国化

自从2002年BIM概念诞生以来,近二十年的发展,这股颠覆传统建筑行业的技术近几年终于在国内开花结果,大量BIM应用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大大推动了BIM相关技术的推广,也培养出一批熟悉中国建筑行业特点的BIM技术人才。

正如当年CAD概念从国人心中的一款软件(AutoCAD)到计算机辅助绘图的思维转变一样,现如今的BIM概念正从国人心中的一套软件(Revit、Navisworks等)向4D、5D等概念转变。

诚然,早期“邯郸学步”式的技术引入只会破坏我们原有施工技术的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的“反向BIM”有望在未来两年内得到扭转,BIM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正确使用将会成为国内建设工程领域的主流,勘察、设计、施工、咨询、招标、造价,各个领域的交叉协同,缩短工期、降本增效。

版权说明:本文由建筑业信息化公众号编辑整理,配图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素材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